是的,尷尬,兩個字,概括了一切。外交部,把國際貿易談判,描繪成跪與不跪的二元對抗,不僅水平拙劣得令人發指,還暴露了根深蒂固的——家奴思維。
先說這個“跪”字。一個正常國家的外交部,麵對國際貿易摩擦,哪怕再不滿,也會用諸如“維護利益”“平等協商”“依法抗辯”這樣的措辭。你聽德國人、日本人、法國人麵對美歐關稅大戰時,誰蹦出來大喊“我們不跪”?隻有深知自己地位低微、心理底色卑怯的人,才會在每句話前,先把“跪”字自報家門。潛意識裏,已經跪下了。隻是為了掩飾,才要用力嚷嚷。
外交部這支號稱“代表國家意誌”的機構,居然擺出一副“奴才要硬氣給主子看”的架勢,一邊搖著尾巴一邊咬牙切齒地叫囂,表麵上喊“我們不跪”,骨子裏早就把國際社會,想象成了舊社會大戶人家的廳堂,自己是那個打著板子還要嘴硬的小廝。這哪裏是外交?這頂多算是大宅門裏的窩裏鬥精神外溢到了國際舞台。

更要命的是,外交部連基本的國際貿易常識都不顧了。美國提高對華關稅,本質是什麽?是美國自己在傷害自己的消費者,是自己在給自己的企業增加成本。對中國來說,確實是一種壓力,但談何“霸權”?關起門來修城牆,自己受苦,跟強迫別人跪下有什麽關係?
更何況,國際貿易,本來就是討價還價。今天你收我關稅,明天我製你限製。商務談判從來都是一場牌局,哪怕被擠壓,也是策略問題,不是尊嚴問題。談判桌上沒有什麽“英雄主義”,隻有利益的精確計算。但外交部非要把它塑造成一場悲壯的民族史詩,似乎一談判就是“生死決鬥”,一讓步就是“萬劫不複”。這種非黑即白的二極管思維,跟小學生打架時叫囂“要麽你死要麽我活”有何區別?
可悲的是,他們這種拙劣的敘事,不是因為天真,而是因為他們太清楚,隻有不斷製造這種情緒煽動,才能掩蓋自己在實際博弈中毫無建樹的事實。外交部要的,不是談判結果,而是國內民眾的掌聲。哪怕是用一地雞毛換來的掌聲。
更諷刺的是,外交部這副“硬漢子”的表演,本質上不是對外的,而是對內的。真正要討好的,並不是美國人,而是國內某些人——那些永遠需要看到“血性”、“不屈”的人,那些覺得外交就是每天上演抗美神劇的人。所以,他們喊“我們不跪”,其實是跪著喊的,跪在政治正確的神壇下,跪在自導自演的舞台上,跪在自家主子的鞋麵前。
真正的自信,不是靠嚷嚷出來的。真正的強大,也不是靠悲情和敵意堆砌出來的。一個成熟的國家,不需要每次遇到問題,就拉著14億人陪著做情緒的過山車,更不需要每談一次關稅,就拍一部“忠誠而悲壯”的MV。
外交部現在的表現,像極了清朝末年的朝廷,聽到列強開口就要談條件,第一反應不是怎麽談判,而是先怒吼:“天朝上邦,豈容蠻夷勒索!”然後呢?該賠款賠款,該割地割地,喊得震天響,做得卑躬屈膝。隻不過,現在的外交部,把這種卑屈升級為一種藝術,冠以“愛國”的名義,讓人在悲哀中忍俊不禁。
更讓人不適的是,這種表演式的“硬氣”,往往還要綁架全民情緒。視頻裏句句不離“為中國”,句句不離“吾輩”,把政府行為等同於國家意誌,把一場商業談判包裝成民族存亡的戰爭。誰稍有不同意見,就是“軟骨頭”,就是“賣國賊”,就是“跪族”。這就是典型的情緒勒索。真正的國家,是製度、規則、利益與理性的結合體,不是靠幾句打雞血的話語維係的脆弱情緒集團。
中國當然不該屈辱,不該懦弱,但更不該如此低劣地演繹“強硬”——因為真正的強硬,是在談判桌上拿出條件、在規則中占據優勢,而不是在話語中自我感動。喊一萬句“不跪”,抵不上一次實質性的談判成功。可惜,外交部似乎早已忘記了自己真正該幹什麽。
外交部這種粗糙、土氣、情緒化的表現,不僅損害了自己作為國家門麵的形象,更加劇了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孤立。當別的國家在以利益為導向、靈活談判時,我們在用文革式語言表忠心;當別的國家在權衡取舍、博弈利益時,我們在拍胸脯、表決心。
到最後,談不成合作,走向脫鉤,真正受害的,終究是普通百姓。他們不會去看外交部的視頻,不會去聽“吾輩奮發圖強”的口號,他們隻會看到,失去的工作機會,漲價的商品,和日漸逼仄的生活空間。
就像這部《不跪!》視頻一樣——本意是宣示自信,結果卻成了一場集體自我催眠的鬧劇。隻可惜,在國際博弈的嚴酷現實麵前,自我催眠沒有用。真正醒來的那一天,隻怕代價,已經高得讓人付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