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水歸堂,天井藏詩

打印 被閱讀次數

春雨細密,斜斜地飄在徽州老宅的青瓦上。雨水順著瓦溝滑落,滴答有聲,漸漸連成線,在屋簷下掛起一道透明簾子。天井中央蹲著方石槽,整塊花崗岩鑿出來的,邊沿磨得圓潤,槽底沉著幾枚銅錢,經年累月已與石色融為一體,唯有雨天才能聽見它們在水下的低語。

"四水歸堂"這說法,是從老人閑話中得來。明代計成專著《園冶》有載:"凡宅第,四水歸於明堂,取聚財之義",道破了這天井藏著的玄機。它不如"雕梁畫棟"華麗,也不似"飛簷鬥拱"雄偉,卻自帶沉靜的哲理,令人遐思。無論是徽派民居、晉商大院,還是北京四合院,傳統建築的庭院深處,常有這樣的天井:屋頂四麵內傾,雨水由簷角滑落,聚於一心。既是排水巧思,也是對家業興旺、福氣歸聚的樸素祈願。

天井的起源,可溯至遠古。當人類為抵禦風獸而築屋圍院,中央空地便成為生活的中心。至宋元,建築工藝進益,四坡屋頂圍合而成的天井式民居應運而生。四方之水歸一井口,便有了"四水歸堂"的美名。至明清,這一方寸之地已成民居之魂,兼具實用與詩意之美。文人墨客在此間尋得靈感,寫就"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千古絕唱。

夏日濕熱難耐,天井卻如沉默的調和者。挑簷深深,遮擋烈日,與廂房圍合出“避風朝陽”的小氣候。對流的風自天井升起,驅散屋內暑氣,仿佛低吟“因天材,就地利”的古訓。雨季暴雨如注,石槽卻從容應對。槽底暗藏銅錢狀排水孔,孔徑精巧,依槽深坡度而設,水流順勢疾排,蚊蟲無隙可乘。更妙的是,部分宅院將石槽與地下蓄水池相連,旱季取水澆灌庭院花木,成就微型生態循環。

院門之外,是塵世喧囂;院門之內,則是歲月靜好。高牆之外無聲,天井之中有詩。雨滴落槽,叮咚如琴,仿佛"雨打芭蕉"的回響。記得小時候常蹲在天井邊上發呆,看雨水在石槽裏畫圈圈,一蹲就是大半晌。老人說,聽雨能洗心。

如今新起的樓房早不興這個了。倒是那些搞園林設計的,又把天井翻出來說事。他們管這叫"生態循環",誇古人懂得"可持續發展"。其實哪來這麽多道理?不過是老祖宗明白:人活著,總要有個地方接得住雨水,盛得下月光。

雨住了,石槽裏的水映著天光。有蜘蛛在簷角補網,一粒水珠懸在絲上,將落未落。四水歸堂,歸到最後,不過是讓人記得去低頭看看自己的影子。

(圖片來自網絡,林子編輯)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