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間】特刊
《我們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慶
科技創新需要特別的勇氣和毅力
王永民(6262)
有一個吃核桃的故事。說是遠古的時候,人們並不知道核桃好吃。人類學會吃核桃經過了三個階段:
第一步,有個人坐在核桃樹下,聽見“咣嘰”一聲掉下來一個圓圓的、綠綠的東西。他想樹上長的果子嘛,一定好吃,便使勁咬了一口。哎呀!味道是又苦又澀,他就將核桃
扔在地上了。
第二個人走過來,看見地上有一個綠色的水果,上麵還有幾個深深的牙印, 心想這東西肯定不好吃。如果好吃,前麵一個人怎麽會留著牙印丟掉了呢? 可他轉念一想:果實嘛,表麵不好吃,沒準裏麵好吃!他於是鼓足勇氣,不怕吃“苦”,使勁把青皮咬掉,這才看到裏麵是堅硬的核!再使勁一咬,隻聽“嘎蹦”一聲,碎了兩顆牙齒!他無奈地說:這個鐵疙瘩,不是人吃的東西!於是也將核桃扔在地上。
第三個人路過也發現了地上有個光溜溜硬梆梆的、表麵有溝回模樣長得很像人的大腦的奇怪果子。心想:這世間長得像大腦一樣的東西實在少見,常言道“吃啥補啥”嘛!他找了個石頭,砸了幾下,剝開一看,哇!果然就像大腦一樣,又好看,又好吃,味道美極了!
從此人類學會了吃核桃,也知道核桃確有益智補腦的作用。可見智慧之果的獲得,要經過艱難挫折,需要思考和勇氣。創造也好,砸開“堅果”也好,創新始終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動機。可是創新常常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外國有人把發明創造概括為三個階段:
第一步,遇到這樣那樣的譏諷和打擊:"哎呀,你鼓搗這個玩藝兒幹什麽?有啥意思?費那麽大勁兒毫無意義!"
第二步,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會有人說:"你呀,別逞能了!看你這小樣兒,拉倒吧你!你要能幹成,早就有人成功了!"
第三步,等你敲開了核桃,發現裏麵的東西真能吃而且很好吃,這時候,一定會有人說:"哎呀,不就是用石頭敲一下嘛!這麽簡單,誰不會幹啊!我差點比你早發現!"
社會是有惰性的。新的發明,意味著對現有技術和生活方式的變革,是對現有觀念的突破。據記載,英國政府曾送給慈禧太後一部汽車,可她就是不坐!為什麽呢?她說,
“開玩笑啊?司機坐在皇上的前麵,成何體統!”曆史上的多數發明創造一開始都不被接受。著名的例子是電燈泡。1880年 1 月 6 日,《紐約時報》發表社論認為:1879 年 10 月 2日愛迪生所發明的電燈,決不是汽燈的對手——8 個燈泡就得用一台發電機,而一台發電機是 3000美元,誰用得起?該報還引述“權威專家” 的意見: “電燈必將是曇花一現,要不了多久,電燈將和愛迪生一起銷聲匿跡。”
另一個典型是汽車。汽車的問世曾經備遭非議,不但當時的馬車主怕汽車搶了生意而極力反對,而且美國政府也出麵反對。1875 年美國議會在討論汽車時作了如下記錄:“唯利是圖者製造的汽車,可能造成最嚴重的火災和爆炸災難,使馬車失業,必將導致美國農業的毀滅!”
因發明創造遭受打擊迫害,獻身科學事業者也不乏其例。現代化學之父,法國的化學家拉瓦錫(A. L. Lavoisier,1743 ~ 1794) , 他最先發現化學反應中 “ 質量不滅” 。1768年,25歲的拉瓦錫就當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但是在1794年的法國大革命中,他被雅各賓派送上了斷頭台。判決書宣布: “共和國不需要科學家!”上斷頭台那天,拉瓦錫要求把“人汗的研究”進行到底,但法庭不允許。對此,偉大的意大利數學家拉格朗日(J. L. Lagrange,1736-1813) 痛心地說:“砍下他的頭顱隻需要一刹那,可是法國即使用 100 年也長不出一個像他那樣的頭顱來!”
羅馬的百花廣場裏,安葬著一位為科學獻身的英雄,他就是信奉哥白尼太陽中心說的布魯諾(Giordano Bruno,1548-1600)。1600 年 2 月 17 日在百花廣場,他被幹柴烈火活
活地燒死。臨刑前,他堅定地說:“火並不能把我征服,為真理而鬥爭,是人類最大的樂趣,未來的世界會了解、會知道我的價值!”在歐洲,15 到 16 世紀的 200 年間,類似布魯諾這樣被指責為妖言惑眾,敢於向教會宣戰的科學家和學者,被處死的竟有 75 萬人之多!
回想 1980 年前後,外國人發明的計算機,作為“現代文明的同義詞”開始進入中國時,因為漢字難以輸入電腦而“土”、“洋”難容,以致於國內外有人預言“計算機是漢字的掘
墓人”,“漢字要走拚音化的道路”!
可是不用電腦何談現代化和信息化!漢字“要走拚音化的道路” 嗎?那不就等於要 “廢除漢字” 嘛!漢字麵臨生死劫難!
1983 年 8 月 28 日,在以農業為主的南陽 “小地方” ,轟動世界的五筆字型問世了:使用 “洋人” 的原裝鍵盤,一個鍵也不用動,每分鍾可輸入100多個漢字,突破了舉世稱難的“瓶頸” ,從根本上解決了漢字輸入電腦的難題。在中國遠遠沒有普及應用電腦之時,中國人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漢字既不必“走拚音化的道路”,也不需要為每台電腦專門製造一個“大個兒的漢字鍵盤”!我國古老的漢字,從此煥發青春。
可是對五筆字型的認識,也經曆過一個“發明過程三部曲”。在 1978 到1983 年最初研究期間,早期工作頗有爭議:“編馬(碼)編驢” 黑燈瞎火搞個啥?等到 1983年8月28日的研
究成果鑒定經《河南日報》頭版報道了,有人說: “省報報道了, 中央報紙還沒登嘛” !9月27 日《光明日報》頭條報道了,他們又說: “黨報還沒登嘛” !1985年5月12日《人民日報》終於用半個版麵報道了,他們說: “永民同誌的研究,我一直都支持嘛,他去鄧縣弄圖紙還是我派的車……”
1983 年 3 月 5 日,筆者,人微言輕的王永民應邀帶著“五筆字型的初始方案” 到北京,在 “權威專家” 的評審會上首次 “亮相” 時,幾乎是一片否定的聲音:漢字這麽多,為什麽要用 26 個字母來輸入呢?這不是“畫地為牢、削足適履”嘛?北京大學的一位“權威”說:"王永民根本不懂漢字,把漢字拆得亂七八糟,太不像話!不但破壞了漢字傳統,還必將誤人子弟!"在場的一位“要員”對筆者說:“漢字這麽多,為什麽不能自己製造漢字鍵盤?你非要用外國的鍵盤打漢字,你不要崇洋媚外嘛……”
不僅如此。當今天五筆字型已經成為世界上“占主導地位” 的高效漢字輸入法,成為千百萬新興 “白領” 的工作手段,在幾千所職業高中成為必修課的時候,人們還能記得1986 年五筆字型差點 “英年早逝” 的故事嗎?在1986年春,當五筆字型已經擁有最多的用戶處於“塔尖”之上的時候,規模空前的有 34 個方案參加曆時 50 天的“全國漢字輸入法評測”在北京“中聯部禮堂”開始了。大概是因為看不慣南陽的“鄉巴佬”處在“塔尖”吧,主管的官員和一批妒火燒心的“權威”們,抓住五筆字型小組一位16歲姓吳的女操作員在第8天因偶然錯打“身份編號”造成“成績不真實”的事大做文章。竟然不顧後來40天評測中五筆字型的成績名列榜首的事實,執意“槍打出頭鳥”,要把“最有名氣”的五筆字型打壓下去!最後在宣布“全國評測結果”的大會上,他們事先不做任何說明,令所有的人萬分驚訝地把五筆字型從“全國最優方案”中刪除而打入“冷宮”,“紅頭文件”正式公布的“全國 11個A類方案”中沒有五筆字型!而且,國內各大媒體全力宣傳“評測”的“偉大成績”,並以“文件”形式向國內外廠家和用戶大力推薦備選“國家標準”的“A 類”!五筆字型則被誣為“舞弊”,成了犧牲品!當然就成了“失敗的方案”,“不入類的方案”!
謠言如風,穢語似潮!大江南北,一時間五筆字型和王永民聲名狼藉!不但8年的心血付之東流,還被潑上一身汙水!悲憤之中, “深居” 在北京府右街 135 號地下室裏,一
天 7元的房錢都交不起,拿饅頭夾鹹菜日夜辦培訓班還被某些人稱為 “鄉巴佬” 的筆者,貧病交加,寫下了6000 字的遺囑,揣在衣兜裏……(1986年秋,時任全國總工會副主席的羅幹和河南省委書記劉傑,曾專程到地下室裏看望了遭受迫害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獲得者。)
結果怎麽樣呢?今天,還有誰能在“上帝”(用戶)那裏,見到曾被某些官員和“大牌權威”“金榜題名”的“A類”呢?就連香港某大財團不惜數億港元,金錢開道,廣告轟炸,要把某“碼”打造成為“標準”的那一番“壯舉”,不是也成了燒錢的故事嗎?為什麽呢?原因很簡單: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用戶不聽“忽悠”!
曆史證明,科技創新是無法遏止的!權力和金錢隻能影響科學和技術的進程,但終究不能代替它!愚昧和偏見可以阻礙科技進步於一時,卻無法長期遮掩創新的光焰!
王碼是時代的產物。值此五筆字型發明 25 周年之際,五筆字型被國務院授予了 “國家技術發明獎” ,這是 30 年來在近千個輸入法中,唯一獲此殊榮的一個 “碼” 。
25年來,王碼在陽光雨露下成長,在非議打擊、盜版傷害、維權訴訟中磨礪,一路走來,深得黨和國家領導人、院士專家和用戶厚愛!可以說,今天已經沒有什麽力量,可以遏止王碼創新的活力和造福炎黃文化的前進步伐了!
本文來源:科大 626 博客
http://keda626.blog.163.com/blog/static/98779441200923103855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