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長安城的天際線

打印 被閱讀次數

生作長安草,勝為邊地花。

大唐的人這麽說,對長安城是真愛。

每座偉大的城市都有自己的天際線,大唐長安也不例外。

無論你是被貶謫的朝臣,還是遠行的遊子,或著是跋涉萬裏的異域來客,總有那麽一刻,你站在長安城外,望向遠處的明德門,天下最偉大的城市就在眼前,長安城壯麗的天際線漸近或漸遠,一定心潮澎湃,不能自己。

長安城的天際線什麽樣?讓我們站在號稱隋唐第一門的大唐國門明德門外,向北回望,試著複原長安城建築高點地標構成的長安城天際線。

參考 何歲利 《唐長安城考古筆記》明德門外備忘長安城景象示意圖

首先是長安巍峨的城牆,《唐兩京城坊考》記載,“其崇一仗八尺(約5米)” 。2005年考古發現南牆的牆基寬5.3-5.5米,推算城牆高度應該有5米,與記載相符。

當然最引人注目也是最令人震撼的是西南角的高聳入雲的一雙木塔-永陽坊的總持寺塔和莊嚴寺塔,雙塔高達近百米,“崇三百三十尺”,長安的地標性建築物,如今西安的大雁塔(65米)和小雁塔(43米)和雙塔比起來,相形見絀。

每一個向往長安的人,隻要望見這雙塔,就知道自己終於到達了心中的聖地,而每一個不得不告別長安的人,雙塔是長安最後的目送。

總持寺和莊嚴寺是長安占地最大的寺院,“天下伽藍之盛,莫與為此”。雙塔具體什麽時候被毀,沒有確切記載,推測可能毀於元代。

木塔複原圖



長安南麵城牆的中央就是恢弘的三座城門,從西往東,依次是安化門,明德門和啟夏門。明德門市長安外郭城的正南門,在建築形製上采取了罕見的五個門道設計,和唐大明宮丹鳳門一樣是“天子五門道”。

明德門複原圖



明德門外東南二裏是圜丘,就是唐朝的天壇。圜丘高約8米,皇帝要祭天,周圍沒有高大建築,很空曠,圜丘就格外顯眼,也是來到長安城經過的第一個地標。1999年春,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隊發掘出土了圜丘遺址。

圜丘遺址



進啟夏門,東側,往北過了通濟,通善兩坊是晉昌坊,坊東是慈恩寺塔,就是大雁塔。大雁塔初建隻有5層,唐代武則天年間,把大雁塔擴建到10層,啟夏門後漏出頭。

唐代大雁塔複原圖



城南的東南是彌勒閣,彌勒閣在曲池坊建福寺裏。是專為設立彌勒大像而建造的高閣,“崇一百五十尺”。這種做法在唐代也很盛行,五台山佛光寺中,原來建有彌勒大閣,“高九十五尺“《宋高僧傳》(30多米)。B站地攤營造社有佛光寺彌勒大閣的想象複原視頻,長安建福寺的彌勒閣應該更高更宏偉。

佛光寺彌勒大閣的想象複原



公元758年,暮年的李白被流放夜郎,經過江夏,登上黃鶴樓,忍不住眺望千裏之外的長安,提筆寫下,“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這時李白已經離開長安十四年,再也沒有回去的可能,長安城南那壯麗的天際線也許隻能出現在夢中。

markyang 發表評論於
夢回長安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