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美國川普政府發動了新一輪全球性關稅戰。此次關稅戰波及多達180個國家,不僅針對中國、歐盟等傳統貿易對手,還包括加拿大、日本、韓國等友好國家。川普政府對每一個國家都提出了一個相應的“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稅率。這次美國政府對各個貿易國的關稅調整,將會引起當前國際經濟格局的重大變化。
那麽,川普的這個“對等關稅”是怎麽計算出來的呢?根據美國白宮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於2025年4月2日發布的“對等關稅計算”說明文件,川普關稅的核心計算公式並不是基於傳統的關稅理論(如從價關稅、從量關稅或有效保護率等等),而是一個簡化的、基於貿易逆差的計算方式。
這裏的進口需求價格彈性係數(e )和關稅對進口價格的彈性係數(f )是成反比的,也就是說關稅越高(f 係數越大),進口需求就越低(e 係數就越小)。為了簡單起見,進口需求價格彈性係數(e )和關稅對進口價格的彈性係數(f )被設定為互為倒數(e×f = 1 ),這兩個係數在計算中抵消,不起作用。所以,在川普4月2日公布的各國關稅率表中,實際計算公式就簡化為
因為川普關稅的目的是為了盡量減少與各國的貿易逆差,所以關稅必須要有一個下限,也就是10%的基本關稅。在4月9日開始實施的關稅就變成了如下:
另外把reciprocal tariffs翻譯成“對等關稅”,本貓總感覺有誤導之嫌,應該稱為“互惠關稅”更為妥當。因為根據對計算公式的了解,這次關稅的實際計算並未直接基於對方貿易國家的關稅稅率,而是以貿易逆差為依據,因此被認為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關稅“對等”。川普總統宣稱此關稅是“reciprocal tariffs”,意在回應其他國家對美國的貿易逆差,即“不公平貿易”的做法,並不是在關稅意義上的“對等,而是在要求國際貿易上的“對等”。
這個“互惠關稅”政策對美國國內經濟會帶來什麽樣的影響呢?首先關稅會帶來的政府的財政收入,也會提高進口商品的國內價格。國內生產者因價格提高而受益,從而導致生產者剩餘增加。但消費者支付更高價格,從而導致消費者剩餘損失。其次是關稅會導致生產效率的損失(因國內高成本生產替代低成本進口,原始公式 t0 裏關稅對進口價格的彈性係數f 可以部分地解釋這個損失),以及消費效率的損失(因價格提高導致需求減少,原始公式 t0 公式裏進口需求價格彈性係數e 可以部分地解釋這個損失)。
理論上來說,關稅政策通過提高進口成本能減少貿易逆差,短期內可能壓縮部分進口(尤其對中國),激勵製造業回歸。但實際效果會受限於成本、時間和技術趨勢。而且報複性關稅、供應鏈轉移、宏觀經濟結構和美元地位等因素會削弱關稅的效果。對企業而言,需評估供應鏈調整成本。對政策製定者,需搭配基礎設施投資和勞動力培訓以增強吸引力。長遠來看,要促進製造業回歸,還需政府出台綜合政策,而不是單靠關稅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