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天在倫敦,也是最後一天我們的2024年歐洲行,心想總應該讓我滿足一下來歐洲的小小心願吧,雖然錯過了巴黎的Galeries Lafayette,但是總不能讓我路過Harrods而不入吧?雖然錢包不豐滿,但是萬一有什麽我喜歡的物件我能掏出信用卡後不覺得肉痛呢?但是然鵝,竟然有人非常之“狠心殘忍”地對我說:“商店有啥好逛的,要逛你一個人去逛就得了,我們來的目的之一還沒達成呢,我可不想放棄。”啥?我們來的目的?不就是玩嘛?難道逛商場不是最令人心曠神怡白相滴一個項目嗎?難道我的目的不是我們的目的嗎?難道你的目的就一定是我們的目的嗎?我很憤慨!很鬱悶!很失望!怎麽有人竟然如此自私,不但不自動提出陪我去逛商場,還忍心讓我一個人去逛商場?我的臉很快就沉到脖子底下去了,我的心已經掉到腳底下。本來打算就分道揚鑣,我自個兒叫個Uber去Harrods,想不到這個惹我生氣的人看他老婆我臉色很是不對,知道他惹毛我了,於是提出了一個他認為兩全其美的方案,老公建議道:我知道你也不死心,上次沒能入內,也很想再去Temple Church,不如我們一起先去教堂,然後我再陪你去逛商場如何?”
唉,這下台階都給鋪好了,我也不得不順勢抬腳下了,誰讓我心底也真的想進入這個神秘的教堂內看一看,聽說有些當年聖殿騎士還葬在裏麵。Temple Church在《達·芬奇密碼》中的作用是一個重要的解謎地點,與聖殿騎士團的曆史和聖杯的傳說緊密相連。主人公羅伯特和索菲相信這裏的騎士墓碑能夠提供線索,幫助他們解開關於聖杯的謎團。
於是,在我的“大無私”精神下,我們再度啟程前往Temple Church。照著我們上次走的路線,我們毫無懸念地來到了教堂的門口,這次沒有小學生包場,這次我們終於可以以遊客的身份入內參觀這個我倆還隻是從書中描繪而略知一二的教堂。大約下午三點,我倆踏入了教堂大門。一入內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堂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圓形禮拜堂,這是教堂最具標誌性的部分,也是最早建成的區域。它的圓形,象征著騎士們效忠於耶路撒冷聖墓教堂。圓形的內部結構簡單而莊嚴,柱子之間有著優雅的拱門。這裏曾是聖殿騎士的主要禮拜場所。另一部分是長方形的中殿,這個部分後來於13世紀擴建,采用了更典型的哥特式風格。高大的拱頂、彩色玻璃窗和雕刻精美的細節使得中殿顯得莊嚴華麗。
教堂內的裝飾相對簡約,保持了中世紀教堂的肅穆氛圍。我特別留意的當然是聖殿騎士的石棺。在圓形禮拜堂內地上放置著九具石棺,但是看了教堂內的資料後,才知道這些是騎士的雕像,裏麵並沒有死去的騎士,每具石棺都以特定騎士的形象為模型,展示了雕刻的騎士形象,他們手中握劍來象征他們的戰士身份。這九具雕像中最具代表性和紀念性的是William Marshal和他的長子William Marshal the Younger的雕像。William是英格蘭曆史上著名的騎士和貴族,曾擔任四位英國國王的顧問和護衛,他以忠誠和騎士精神著稱,被認為是中世紀最偉大的騎士之一。曆史記載他在1219年死去,而他的長子繼承了他的領地和爵位,並踏著他的父親的腳印繼續擔任英格蘭王國重要的軍事領袖。
我倆那天參觀的時候,遊客非常少,但是有一隊一看就知道是專業人員在拍攝教堂內景,可能他們是在製作一部紀錄片。老實說我身處這座教堂中,聯想著曾經猶如電影複仇隊聯盟中各路無所不能勇士的騎士們,我早就把要去Harrods的想法拋在腦後。我倆靜靜地仔細閱讀教堂四周牆上放置的有關教堂的曆史,下麵是我對教堂介紹的大致翻譯:教堂由聖殿騎士團修建。聖殿騎士團在14世紀初被解散。圓形教堂在1162年便已投入使用,其設計是為了在倫敦重現耶路撒冷聖墓教堂的形狀和神聖性。現存的聖壇部分則是在1240年添加的。聖殿騎士團既是僧侶又是戰士,同時他們也是多位國王的銀行家和外交經紀人。1214至1215年危機期間,國王約翰在Temple教堂設立了倫敦總部,最終導致了1215年6月《大憲章》的簽署。在朗尼米德參與簽署《大憲章》的人物中,有三人被葬在圓形教堂內:偉大的威廉·馬歇爾一世、他的兒子威廉·馬歇爾三世,以及聖殿騎士團團長艾梅裏克。馬歇爾家族的雕像至今仍位於此。原來教堂曾在1680年代翻修為古典風格,不過在1840年又修複為原來的哥特式,但是在二次大戰中教堂受到的損壞,現在的外觀是二戰後修複完成的。
Temple教堂的曆史實在是太悠久,但是更讓我歎為觀止的並不是它曾經的榮耀,而是它能與時共進,它旨在宣揚獨立和人權。當我看見教堂的一角竟然掛有一張美國獨立宣言的文本,我很是好奇,怎麽教堂和美國獨立有了聯係,完全出乎我的的意料的是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簽署者中有六位是Temple 的Inner 和Middle Temple的成員,其中包括在1778年成為南卡羅來納州最高法院法官的Thomas Heyward Jr. 而在1787年更有七位Middle Temple的成員簽署了美國憲法,其中包括製憲委員會主席John Rutledge,他還是美國的第二人首席法官。真的是很欽佩這些為美國獨立做出貢獻的Temple成員們,也更對Temple教堂支持他們的貢獻有所敬意。
記得我在上篇關於Temple Church的博文中提到過黑色星期五的由來。是的,那天的由來是起源於1307年聖殿騎士團被徹底摧毀和瓦解,而那天正是在13號的星期五。那個主導摧毀騎士團的愛德華二世國王將教堂作為王室財產控製。隨後,這座教堂被交給了醫院騎士團,他們將聖殿租給了兩個律師學院。其中一個學院搬進了聖殿騎士團先前使用的部分,另一個學院則搬進了教士先前使用的部分,兩者共同使用教堂。這兩個學院逐漸發展成為了Inner Temple and the Middle Temple(內殿和中殿),即倫敦四大律師學院中的兩個。我們總能從曆史中學到很多千絲萬縷,錯綜複雜關係互相影響互相牽製而產生的後果,以及世人如何借鑒曆史想避免重韜覆轍,可惜的是曆史有時卻不斷重複。
如果你想知道更多關於這個教堂的曆史,你可以去他們的網站。那天我們在教堂內整整待了兩個多小時,直到教堂的職員客氣地告訴我們關門的時間到了。來教堂之前我有些鬧小脾氣,覺得老公太自私不願陪我去逛Harrods,但是來了這裏後,我深深被這裏的曆史,建築,設計,以及在這裏曾發生過的故事吸引住了,而時間就這樣一點點流走了,這時我才驚覺我們晚上還有米其林餐廳預訂的晚餐,我們得趕緊回酒店梳洗一下準備前往在Soho的餐廳。也就是說這次我隻能和Harrods隔空揮手,下次再見了!
下麵是我用手機拍的照片做的小視頻
以上文,圖,和小視頻都是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