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Nexflex上看了一部很火的電視劇《Adolescence》,聯想到我之前看過的一部中國電影《抓娃娃》,感慨在高度電子化的今天,Z世代的青少年是完全不同於以前所有時代的人類,如何教育他們,將會是現今世界,或者是人類的一大難題。
一個13歲的孩子,居然成為了殺人犯。這個難以置信的事情,是《Adolescence》所講述的故事。傑米是一個十分普通的勞動家庭的孩子,身材瘦弱但長相清秀且聰穎過人,他在情緒控製方麵有缺陷,導致他將同校的一個女孩殺害。故事剛開始,他的父母堅信警察是誤抓,直到看到了被監控錄下的視頻。傑米的父親當場崩潰。他完全想不通自己這個尚未成年、瘦弱得有些膽怯的兒子,怎麽就成了殺人犯。電視劇的觀眾也有同樣的疑問。
但這部電視劇的主旨不是為了要破解這個疑案,或是要給與觀眾一些教育或啟示。相反,它甚至沒有給與任何答案,而是通過幾乎紀實一般的辦案過程,來展示當今社會、當今人類所麵臨的某種危機。
例如,在警察到學校調查的過程中,展示了學校的各種亂象:學生們彼此之間肆無忌憚的語言暴力,學生們對教師毫無禮貌毫無尊重,而教師們,要麽是對教學懈怠,要麽是疲於應付學生的無禮。課堂上的教學缺少互動,取而代之的是對電子化的高度依賴。
該劇的第三集裏,是一整集的心理學家與傑米的對話。看得出來,傑米是一個相當早熟且聰明的孩子。他很清楚一般成年人是如何看待像他一樣的青少年的。所以當心理學家嚐試通過一般性的提問來了解他的心理的時候,他不但發出嘲笑,甚至還會挑釁。我相信,傑米之所以有這樣的心智能力,完全是互聯網的普及帶來的結果。
的確,Z世代的孩子和所有從前的孩子都很不一樣了。Z世代的孩子深受網絡社交媒體的影響。他們在網絡上自我學習。他們懂很多成年人都不懂的知識。這些知識並不完全是科學的,但也並非是反科學的。這些知識無所不在地影響著Z世代的孩子,而他們的父母,卻根本不知道也不了解。Z世代更相信網絡上傳遞的信息而不是父母教師傳授的知識。隨之而來的結果,是Z世代的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比以往更加深不可測的代際鴻溝。Z世代的孩子們連語言都是不同的,他們使用的是隻有他們才懂而成年人不了解也不懂得的網絡語言。Z世代的孩子們可以將自己緊鎖在室內、安靜得像是不存在,但他們也可能毫無預警地爆發,幹出某種驚天動地的事情來。就像這部《Adolescence》所描述的那樣。因為他們仍然是孩子,他們的心智並不真的成熟到可以自控的程度。
中國產電影《抓娃娃》,則反映了當今中國父母對於他們的下一代是否能夠承擔繼承家族產業大任的極度焦慮。
《抓娃娃》講的是一個暴富的企業老板,擔心自己的孩子無法健康成長為自己巨額財富的接班人。於是化巨資開展了一個特別行動計劃。計劃包括聘請一個教育專家偽裝化身為奶奶,貼身24小時地使用欺騙的方法,為兒子馬繼業貼身灌輸“孝道”思維。他將自己的住家打造成一個“貧窮但充滿愛和智慧”的基地。讓兒子在這種真實的虛假環境中長大/生活了十幾年。其目的在於激發兒子“要奮鬥,要擺脫貧窮,要上清華北大”的雄心壯誌。
這種“隻有在貧窮的環境中才能產生擺脫貧窮的意誌”的思維,雖然令人啼笑皆非,但卻是真真實實地存在於眾多父母的意識當中的。電影中的“沒有貧窮也要創造出貧窮”的大企業主,雖然腰纏萬貫,富可敵國,但對於如何才能將自己的孩子教育成為一個理想的接班人,卻毫無頭緒。他唯有從自身的成長過程中獲得靈感。以致他能夠理解並且相信的教育方法,竟然是欺騙!是的,這個雄心勃勃的父親憑借著自己的財富,開展了一項以欺騙為基礎的培養教育計劃。他在這項計劃中扮演了一個貧窮但有愛的父親,努力地將“爸爸很窮,孩子,我們就靠你出人頭地了!”的理念十幾年如一日地灌輸給兒子。他相信這種教育方法可以為他培養出一個理想的財產繼承人。但在我看來,當這個孩子發現自己付出了多年愛心照顧的殘疾奶奶其實是個健康人,當他發現經常在自己麵前哭窮的父親其實是個億萬富翁時,他是否真的會秉持父親所期待的“誠實善良”的品格,並且能夠明辨現實和虛假,是值得高度懷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