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之旅 (一)巴西裏約熱內盧

記得小時候,為了學習地理知識,家裏掛著一張彩色的世界地圖。巴西這個國家,它在地圖上占據著廣闊的麵積,因此對它的印象很深。來到北美後,在工作中結識了不少來自南美的學生,其中很多人來自巴西。在與他們的交流中,讓我對巴西的曆史和文化逐漸產生了好奇和興趣。尤其是在21世紀初,紐約曼哈頓的“小巴西”(Little Brazil)區域因巴西移民的湧入而變得熱鬧非凡。事實上,早在上世紀60年代,該地區就已經有不少巴西餐館和商店。2014年在巴西舉行的世界足球賽也使巴西這個國家更成為大家關注的亮點。值得一提的是,巴西是南美洲唯一一個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的國家,這使它在文化上與周圍的西班牙語國家有所不同。

這次旅行是跟旅行團,行程安排是先到巴西的裏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Brazil )簡稱裏約,然後前往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 Buenos Aires, Argentina), 最後抵達智利首都聖地亞哥(Santiago,Chile)。前往阿根廷之前,旅行團還安排了探訪跨越巴西和阿根廷兩國的伊瓜蘇瀑布(Iguazu Fall)。

裏約是巴西的第二大城市,建立於1565年,由葡萄牙人所建,最初是葡萄牙帝國在南美的行政中心。1763年,裏約成為葡萄牙帝國巴西州的首府。1808年,拿破侖入侵葡萄牙,葡萄牙王室不得不遷往巴西,使裏約成為臨時首都。1822年,巴西獨立後,裏約正式成為巴西首都,直到1960年,巴西政府才將首都遷往新建的巴西利亞(Brasilla)。在裏約作為首都的時期,大量非洲奴隸被運往此地,1840年,城市中的奴隸人數高達22萬。

我們抵達裏約時,正逢下雨。坐出租車從機場到酒店車程約40分鍾,沿途看到不少建築外牆被塗鴉覆蓋,讓我不禁想起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臘的一些城市,那裏同樣隨處可見塗鴉藝術,這或許是拉美與南歐文化的一種共同表達方式吧。我們的酒店坐落在著名的科帕卡巴納海灘(Copacabana Beach)旁。由於到達酒店時還隻是上午,我們簡單辦理了入住手續,隨即放下行李,然後便迫不及待地去海灘散步。



圖一:裏約科帕卡巴納海灘

盡管裏約的一月份潮濕悶熱,但海邊漫步仍然令人倍感愜意。正值南半球的夏季,孩子們放暑假,沙灘上充滿了歡聲笑語。這裏是足球王國,除了沙灘排球,許多青少年在教練的指導下進行足球訓練,足見巴西人對足球的熱愛。



圖二:海灘上的年輕人

沿著科帕卡巴納大道行走,一側是無垠的大海與金色沙灘,另一側則是豪華酒店和各式商店。許多海濱路段都鋪設了葡萄牙式馬賽克瓷磚,呈現出波浪形圖案,從酒店頂樓俯瞰,地麵鋪設的馬賽克路麵更顯立體感。巴西曾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因此建築風格與葡萄牙頗為相似,特別是這些馬賽克地磚和牆麵裝飾,讓我不禁想起去年在葡萄牙裏斯本的旅行。然而,在這些美麗的沙灘邊,豪華的商業酒店旁,有著不少無家可歸者躺在牆邊的長凳或路上。



圖三:裏約科帕卡巴納海濱大道



圖四:從酒店窗外更具立體感的馬賽克海濱大道

在抵達巴西之前,就被告知要當心包和手機,也聽到不少遊客手機被搶案例。與許多南美國家一樣,巴西的貧富差距很大,離豪華區不遠處就可看見所謂的貧民窟。導遊告訴我們,在世界上許多地方,富裕的人都住在高處或山上。而在巴西卻是相反,貧民窟是在高處和山坡上。裏約的貧民窟多源於十九世紀末,被解放或遺棄的奴隸,退伍軍人以及來自農村的移民湧入城市後,無棲身之地,隻能在城邊山上非法占地,建造簡易窩棚。隨著20世紀的城市擴大,販毒黑幫當道,導致貧民窟擴張,型成了一種獨特的社會生態。聽說有的旅遊團還會組織半天去看那些貧民窟(在我看來,這樣的行程還真是沒有必要)。



圖五:裏約高坡貧民窟一角

隨著導遊的帶領,第二天我們搭乘觀光齒軌火車登上科爾科瓦多山(Corcovado Hill),山頂矗立著裏約的標誌性雕塑——救世主基督像(Christ the Redeemer)。這座雕像聳立於裏約國家森林公園內710米高山頂點,38米的基督像被譽為“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本希望在山頂俯瞰裏約的壯麗全景,可惜當天雲霧彌漫,視野受限,未能一覽城市風光。基督像落成於1931年,他張開的雙臂,仿佛在擁抱整個城市,象征著巴西人民的熱情與包容。



圖六:遠望科爾科瓦多山



圖七:科爾科瓦多山頂的基督像

科帕卡巴納海灘與伊帕內瑪海灘(Ipanema Beach)幾乎相連,並列為世界上最美的海灘之一。由於正值夏季,沙灘上人潮洶湧,五顏六色的遮陽傘下擠滿了遊客。也許是由於巴西幾百年來多民族的混合交融,巴西人的美貌在世界盛名。高挑的身材,古銅色的肌膚,不少模特兒都來自那裏。巴西的比基尼世界聞名,尤其是三點式比基尼和丁字泳褲,更是大膽展現女性的健美身姿。我曾與一位巴西女學生交流,她提到巴西女性非常注重飲食與身材管理,許多人都將來自巴西的世界超級名模吉賽爾·邦辰(Gisele Bündchen)視為偶像。



圖八:伊帕內瑪海灘一景

在旅行團給予我們的自由活動時間段裏,我們去了裏約的明日博物館(Museum of Tomorrow)。這座博物館建立在裏約海邊的遊輪馬瓦碼頭(Pier Maua)旁,是一座現代科技博物館,由西班牙建築大師聖地亞哥• 卡蘭特拉 (Santiago Calatrava)設計而建,於2015年開放。這位建築大師多年前曾經設計了紐約世貿中心交通樞紐站。這座博物館無論是外表和內部陳設都極具現代化。館內采用先進的激光與電子技術展示內容。其展覽通過曆史與現代的結合,探討城市的社會結構、象征意義、矛盾衝突及未來展望。



圖九:明天博物館正門



圖十:明天博物館後院



圖十一:明天博物館室內部分陳列

塞勒隆階梯(Escadaria Selarón)是裏約的一大藝術地標,連接拉帕(Lapa)與聖特蕾莎(Santa Teresa)兩個街區。這條絢麗多彩的台階長125米,共有215級台階,由智利藝術家豪爾赫·塞勒隆(Jorge Selarón)於1990年至2013年間親手打造。起初,他用巴西國旗的顏色藍、黃、和綠色瓷磚裝飾,從而表達他對巴西人民的致敬,隨後他又用建築廢料瓷磚修複台階。隨著遊客的增多,世界各地的遊客紛紛捐贈瓷磚,使其成為國際性的藝術作品。在2000多塊瓷磚中,有300塊是塞拉隆親手繪製,描繪一位神秘的非洲孕婦,然而他生前從未解釋其中的寓意。2013年1月10日,塞勒隆被發現死於台階上,令人唏噓。



圖十二:塞勒隆階梯入口處



圖十三:塞勒隆階梯



圖十四:塞勒隆手繪瓷磚的非洲孕婦

在裏約的最後一天,我們跟著導遊來到裏約的重要地標之一塔糖山(Sugarloaf Mountain),它位於瓜納巴拉灣(Guanabara Bay),海拔約400米。據說它的名字來源於19世紀初製糖業的“塔糖”形狀。遊客可搭乘纜車登頂,纜車線路始建於1912年,最初由德國製造,1972年換成更大的纜車,而現在的現代纜車是由意大利製造的,每次可容納75人,並提供360度觀景體驗。



圖十五:裏約塔糖山

離開裏約前,我們在一家高檔餐廳享用了一頓豐盛的晚餐。巴西以烤肉(Churrasco)聞名,各種牛肉、羊肉、海鮮令人垂涎欲滴。當服務員端上一盆接一盆各種口味的牛肉時,其中一位遊客便一一說出每一份牛肉的烹煮程序,以及牛肉在牛身上的部位,大家聽了很感興趣和快樂,後來才知道這位遊客在退休前曾經經營過養牛場的管理。不過,對於我這個對肉食興趣不大的遊客來說,這頓飯著實“挑戰胃口”,但依舊品嚐到了地道的巴西風味。  

圖十六:餐館牆上的有趣圖片

短暫的裏約之行充滿了活力與驚喜,接下來,我們將前往世界著名的伊瓜蘇瀑布,繼續探索南美的壯麗景色與文化魅力。

麥琪兒 發表評論於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謝謝閱讀及留言!
菲兒天地 發表評論於
點讚,這條南美的線還沒去過呢,種草放在list 上了。巴西烤肉一向有名,下次要吃吃這個最正宗的。精彩遊記,謝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