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的審美

打印 被閱讀次數

堆砌!羅列!所有需要表現的,需要強調的,統統塞進屏幕裏,雖然四十多年來,電視屏幕長大了數倍,清晰度提升了好幾個級別,仍然是不夠的,大紅大綠,華服美人,五光十色,眼花繚亂,流光溢彩,絢爛奪目……

各位看官,不要說影像,就上麵這段文字,看了感覺好不好?不要說基本美學原則,任何和文藝相關的東西,不留白,無重點,調色板打翻,然後吵吵鬧鬧,讓觀者堅持五個小時,最後評分還隻能點讚叫好不得吐槽,這就是現在中國的春晚!

這個在公曆年裏每年都說不定是哪天的除夕春節,是一直被唾罵的袁世凱臨時大總統給中國人定的,到今天也112年了,正月初一過新年據說是漢武帝定的,說起來也傳承了兩千多年了。春節是東方大國農耕文化的節日,即使整個國家已經西化、現代化至此,但骨子裏的基調還是完全沒變的,除了傳統的農業社會的各種元素表達,還很濃烈的散發著大一統政體的多種特征,春晚特別典型的體現了這些;有關春晚的評論很多,各種話題,我今天隻選一個主題,那就是審美。

審美是很主觀的東西,每個人的審美觀都會因文化背景、個人經曆和情感狀態而有所不同,盡管如此,它仍然是有一個基準的,雖沒有標準答案,但是卻有時間標尺的衡量,那些在特定時代普遍認可的美的標準,可能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就完全不被認可了,例如文革期間紅衛兵最喜歡的軍裝打扮;而那些拿到任何時代,任何文化背景下都會讓人有共鳴的,就是對美感比較可靠的定義了。

比如年輕人勻稱、健碩或婀娜的身材,許多讓人看到就一定會產生美感的自然景觀或人文建築,這其中肯定是有一些共性的,觀者不需要接受什麽特別的教育,基本上靠本能就可以辨識了。

審美不簡單,涉及到藝術、自然、生活和道德等各方麵,一個社會總體審美觀的形成是很複雜的,也會有多種表達,春晚非常特別,在這個話題上成為一個匯聚多種元素的窗口,非常有話題性,可以說是對一個國家許多方麵的折射。

春晚這個形式很有特色,在世界上也算獨樹一幟,剛開始的時候主要目的也就是為大家圖一樂,政教元素雖然也有,相對較輕,整個氣質也相對安靜,沒那麽鬧騰,各界知名演員還能完首完須的表演一個完整的作品,樹立自己的品牌,節目也能反應社會問題,表達社會意願,有一些互動和共鳴,基本上每年都會有爆紅的歌曲或節目,卻不想隨著經濟發展逐步向好,走向也越發離譜了,現在的春晚越來越團體操化,忙忙碌碌亂哄哄,個性的表達空間越來小,完全變成各種點讚和熟臉的FACEBOOK了,而且是快翻,留存率很低,管你明星大咖,統統一閃而過。

春晚的語言風格也是獨有的,按照北大學者張維迎的說法,是一次語言腐敗的集中表現。

如果開篇我對春晚整體色彩,質感,節奏描述,是一種基本觀感的審美批評,那現在對其內容和表達方式的吐槽,就是更深一層的審美批判了,藝術和生活越來越脫離大眾不說,道德都是有問題的,一個傳統的節日,不需要生硬製造歡樂,真的把普羅大眾放在被重視的位置上,這個平台就不應該在這一天加大它的宣教作用,結果是多麽的無趣和不敬。

按國內的宣傳口徑,中國用三十年走完了西方三百年的路,這速度快的,變裝都來不及,洋裝穿在身,我心依舊是中國芯,這話千真萬確,春晚總體上就是這麽一種感覺,外在確實挺現代光鮮的,內裏實在很鄉土,鄉土並非貶義,真要鄉土其實也好,但它總是有那麽一種草民很草的感覺,盛世之下的歡樂蹦蹦跳,看不到一個人格獨立豐滿的人,其實是挺累的,演著累,看著也累,以前上下配合倒還過得去,現在連場下觀眾都不太配合了,那一個個的表情很能說明這種窘況。

推特上有人把過去樣板戲的片段配上一個快節奏的音樂,稍微來點快進,陡然間給人無盡的滑稽感,我腦補一下同期西方的一些相類似的藝術形式也這麽來一下會不會有同樣效果,比如歌劇芭蕾,想像下來覺得不會,這是中國獨有的,因為群體性的步調一致在西方藝術場景裏不多,一些機械性的肢體動作表達就更少了,更重要的是內容不會那麽腦殘!然後我發現這種調性在春晚裏居然仍有殘存,如果你關了音量,給有些群體表演來點快進那個滑稽感就出來了,也許這將讓你哈哈大笑。

我在想如果真的按中國的傳統走,現代化的春節除夕節目會是個什麽樣子?現在的台灣和過去的香港能不能拿來做個參照?他們更早有演藝界娛樂界,也更早有電視這個現代化傳媒,但並沒有出現這樣一種形式,所以是否可以說春晚是共產主義革命後的中國的特別產物?

據說春節至今未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可,讓我有點驚訝,我想以後春晚也應該申請,八個樣板戲也應該申請,這是從文化角度來說的,因為它們各有強烈的時代烙印和審美取向,並且有影像留存,雖然從文明進步的角度可能另有評判。

最後,春晚既然在形式上成為世界一景,未來如果能放開束縛,就是單純的真心為國人辦一個愉快的,有共情力的晚會,自信的讓演藝者去批判和諷刺一些社會問題,我相信是可以辦好的,隻是到那時,大概這種形式存在的底盤和根基也就沒有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