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多昨夜狂降暴雪,早上起來鏟完雪,有點累,躺在沙發上休息,順便刷到了靜心老師的一條短視頻。
靜心老師在視頻裏提到,女士晚年幸福的三個支點是:有娃、有伴、有錢。其中,“有娃”最為急迫,而“伴”和“錢”在40歲以後仍然可以慢慢尋找、慢慢積累。唯獨生娃,40歲可能是許多女士的 “紅線”。針對一些女性認為“有錢就行”的觀點,靜心老師在視頻裏說道:“聽我講課的女士們說,‘老師,我不婚不孕,什麽都不需要,有錢就行’”。 靜心老師回應:“錢能給人安全感,但錢是沒有感情的。即使家裏放滿了百元大鈔,它也不能陪你吃飯、聊天,你生氣的時候也不能哄哄你呀” 。 她還洞察到,"到了晚年,除了想賺我們錢的人,真正願意關心我們、陪伴我們聊天的,隻有家人。尤其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一旦父母離世,這個世界上恐怕再也沒有真心關心他們的人了"。
看完這段視頻,我想起了幾十年前與兩位年邁美女的交流場景。
中國美女教授的故事
1988年,我前往延邊大學查找資料寫論文。臨行前,我的一位導師讓我給他的同學捎上一件當時特別受歡迎的洛陽唐三彩。
到了延邊大學後,我便把禮品送到導師的這位同學手中。本想送完就離開,沒想到這位退休女教授卻把我當作老朋友,滔滔不絕地講了兩個多小時。她告訴我,她出生於1924年,從小到大既聰明又漂亮,有很多追求者,但她都沒看上。一次次的機會就這樣錯過了,她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教學和科研事業上。
後來,父母去世後,她和妹妹住在一起。妹妹結婚生子後,她覺得有些不方便,便向延邊大學申請了一間單人宿舍。按照當時的規定,未婚無子女,即便是像她這樣畢業於海外的知名教授,退休後仍然隻能分到一間單身宿舍。她還帶著尷尬的表情對我說:“宿舍窄小,堆滿了書籍雜誌,一個人也沒有心思置辦家具電器,就這樣湊合著過了一輩子。”她的話裏似乎透露出內心深處的淒涼和悔意。
當時的我還沒有走出校門,閱曆尚淺,根本不明白她講話的深意,甚至覺得奇怪——為什麽一個素未謀麵的長輩會和我聊這些私密的話題?現在我明白了,因為她孤獨,沒有人陪她說話,需要有人聽她傾訴。
澳大利亞總督女兒的故事
2000年5月,我去澳大利亞悉尼學習英語。由於房東是上海人,語言班的大部分學生也是中國人,英語環境並不理想。我輾轉找到一個練習英語的好地方——教堂。教堂有一個走訪身體不便教友的活動,我住在 Ashfield,一位美籍傳教士 Campbell 安排我去拜訪一位年近七十的女教友。
這是我第一次上門探訪,怕出現失禮的情況,特意向英語老師請教。她建議我帶個小禮品,通常是鮮花或巧克力。考慮到對方是女性,而我是男性,帶鮮花可能不太合適,於是我買了一盒巧克力。
那天是周六,天氣晴朗,我獨自前往這位素未謀麵的教友家。她聽到敲門聲,坐著輪椅,笑容可掬地打開門迎接我,看起來十分高興。她的家是精致的平房,布置得典雅溫馨。聊天時,她懷裏抱著一隻可愛的黑白相間的小貓,名叫 Catherine。她對我說,Catherine 是她的好女兒,能聽懂她的話。
接著,她從抽屜裏拿出許多照片給我看,並興致勃勃地講述她的故事。原來,她小時候跟隨父母從英國來到澳大利亞,父親曾是澳大利亞總督。她共有三個兄妹,弟弟和妹妹後來回到了英國,而她則留在悉尼。父母去世後,她便獨自生活。
從照片上可以看出,她年輕時是個不折不扣的金發碧眼的高貴美女,雖然年近古稀,依舊風韻猶存。她告訴我,她一直看不上澳大利亞人,因為她認為他們是犯人的後裔,而她擁有高貴的血統,不願意下嫁。她很後悔沒有像弟弟妹妹一樣,早些年回到倫敦。
不知不覺,我們聊了整整一個下午。其實我並沒有說上幾句話,主要是她在講述自己的一生。那時的我還不明白,為什麽一個剛剛見麵的陌生老人,會對我傾訴自己全部的個人感情經曆。現在我懂了,她隻是太孤獨了,能有人陪她聊天,可能就是她最大的幸福。
有些道理,唯有親身經曆,方能徹悟。然而,若等到世事盡經、滄桑遍嚐,才知珍惜,往往已是時過境遷,悔之晚矣。人生最遺憾的,莫過於在錯誤中醒悟,卻已無力回頭;在失去後領悟,卻再無挽回之機。願我們在尚可選擇之時,便能深思篤行,珍惜當下,慎待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