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突然發動對蘇聯的閃電戰,三百萬大軍分三路同時出擊,徹底擊潰了數量相當的紅軍,風卷殘雲般掠過廣袤的蘇聯西部,直逼莫斯科城下。被這措手不及的打擊整蒙圈了的斯大林,直到十來天後才硬著頭皮第一次對全國發表了抗戰聲明。。。
這場戰爭的起因眾說紛紜,其中之一,居然與埋在蘇聯治下的撒馬爾罕的鐵木爾有關 ----
話說正當朱元璋在元末的混戰中異軍突起,建立大明王朝之際,鐵木爾也以位處中亞腹地的撒馬爾罕為中心三方出擊:北征金帳汗國,拿下過莫斯科;南戰德裏蘇丹國,蕩平了舊德裏;西線戰果最牛,先是滅了相當於今日伊朗地界上的伊爾汗國,然後分別打敗了相當於今天埃及和土耳其地界上的馬穆魯克、奧斯曼兩帝國,並生擒了後者的蘇丹。到了老朱的兒子朱棣搶了老朱的孫子的皇位,當上永樂帝時,鐵木爾帝國的勢力範圍,也已基本蓋了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國在中亞西亞及東歐的版圖。
不過,鐵大帝有一心病:與蒙古帝國相比,他的天下還是缺了一大塊,就是東麵那從前的元朝之所在,當時世界上最富庶的地方 -- 大明王朝的地盤。
對於一向以蒙古後裔自居,一心要恢複蒙古帝國榮光,一意要同成吉思汗比肩的鐵木爾來說,隻有拿下了大明,才算真正實現了自己那民族複興的偉大夢想。
然而,沒有想到的是,鐵木爾竟會因了這個執念,而搭上了自己的性命。1404年11月,他不顧凜冬將至,率領20萬士卒從撒馬爾罕出發,踏上要經過酷寒的天山山脈的萬裏東征之路。結果大軍在風雪中走了兩個多月,才掙紮著走出了一千多裏,鐵木爾便由於得了個小感冒,而在今天哈薩克境內的訛答剌(Otrar)病死。然後,大雪封路之故,人們無法按原計劃把鐵木爾運回出生地薩莉薩巴茲,隻好葬在了撒馬爾罕的古爾-埃米爾陵。
地下的鐵木爾在輝煌熱鬧了一生後,安安靜靜地躺平了500多年;
地上的撒馬爾罕卻不斷地城頭變幻大王旗,五個世紀裏經曆了各色統治者,最終成了當年被鐵木爾擊敗過的金帳汗國的繼承者,俄羅斯/蘇聯,的一部分。
據說,蘇聯的最高統帥,名字的本意為“鋼”的殘暴的斯大林,對五百年前那個殺過上千萬人,名字的本意為“鐵”的鐵木爾,有惺惺相惜之心,特別想知道他的模樣。於是就派了世界上最早發明了根據頭骨形狀複原麵相的人類學家格拉西莫夫,前往撒馬爾罕把鐵木爾弄回來“瞧瞧”。
格拉西莫夫奉旨前往撒馬爾罕,開棺取骨,一切順利。
唯一沒有料到的是,(根據傳說傳說傳說,重要的信息講三遍),在鐵木爾的棺材內側,見到了大意如此的一段文字:無論誰打開我的墳墓,都會釋放出比我更可怕的侵略者。
這天,是一九四一年六月十九日。
三天後,六月二十二日,本文開頭的那幕上演:希特勒閃擊蘇聯,紅軍成千上萬地被消滅,蘇維埃帝國境內生靈塗炭,俄羅斯人果然遭遇了曆史上最可怕的侵略者。
這出突如其來的曆史大悲劇,應驗了鐵木爾棺材內鐫刻著的警告,世界上也就有了“鐵木爾的詛咒”(Curse of Timur),這麽個讓人戰栗的說法。。。
我們是在鐵木爾的棺材被打開83周年紀念日前4天,一個典型的撒馬爾罕夏天燥熱的下午,造訪鐵木爾墓的。
墓園正麵遠近觀
墓室內景,一言以蔽之,金碧輝煌。鐵木爾生前巨暴力獨裁,身後卻好象遵從了伊斯蘭教的墓葬民主製,與自己的子孫合享一殿。這些貌似棺材的精美玉石,其實隻是墓碑。真正的墓穴和棺木,則在大殿之下的地宮中。
鐵木爾的“墓碑”, 就是中間這塊黑綠色的和田玉,據說最早是在中國皇宮中的享殿裏的,後來輾轉到了成吉思汗後裔,統治過中亞的察哈台汗國的蒙古人手中。鐵木爾落葬於此後,他的孫子,也是圖中這六塊墓碑的擁有者之一,烏魯博格,把這塊寶玉修飾後加在了乃爺的墳上。
1740年,撒馬爾罕已成了當時占領了中亞的伊朗(波斯)紅頭王朝的領地。國王納迪爾沙阿試圖把這塊寶玉弄回去,結果不僅石頭在路上摔成了兩半,而且王子忽染急病,沙阿也在夢中被告知鐵大帝的墓是有詛咒神力的,不可染指。Nader大驚之下,隻好乖乖地把這寶石修好送了回來,王子的病也就不治而愈了。
詛咒的故事有多少真實性不好說,那石頭被摔斷了修複過,從下麵的照片看委實不假。(照片來自網上)
無獨有偶的是,上文提到的斯大林挖鐵木爾墓觸發了詛咒招來了希特勒的突然襲擊,也有個相應的逃脫詛咒的傳說:話說德軍一路摧枯拉朽,重兵包圍了斯大林格勒,雙方相持不下,蘇聯軍民死傷極其慘重。斯大林痛定思痛,決定把鐵木爾遺骨放回棺木,運回撒馬爾罕以全套伊斯蘭禮儀歸葬陵中。不數周,鐵木爾魔咒解除,斯大林格勒解圍,蘇軍得勝... ...
大殿穹頂
鐵木爾之孫,中世紀著名天文學家烏魯博格 (Ulugh Beg)的墓石。
這座鐵木爾及子孫的合葬陵全名為古爾埃米爾陵園(Gur Emir Mausoleum)。這是陵園後院一瞥。
鐵木爾的功業雖幾乎可以比肩成吉思汗,但他終其一生都隻是個埃米爾,未敢給自己封個“可汗”當當。主要是因為他出身不夠好,不是來自成吉思汗的直係王族。雖然後來通過娶了來自可汗直係部落的碧碧哈利姆(見這個遊記係列的第四篇)為妻而沾上了點王氣,但是終歸拗不過強大傳統的製約。以至於整個鐵木爾帝國的統治者,都隻能以“埃米爾“行走於江湖上。
後院準備麵向麥加方向禱告的年輕人
前門口烏茲別克特有的美女旅遊警察和好奇地看著她的天朝遊客
出門時撞上了一隊來自北方大草原哈薩克斯坦的遊客。相較於烏茲別克族人或撒馬爾罕多見的塔吉克人,哈薩克斯坦來客中接近蒙古族和俄羅斯族長相比較多些。
說到長相,必須展示一下著名人類學家格拉西莫夫利用挖出的鐵木爾頭骨以及曆史文獻的描述所複原的大帝的麵相。
這是陵園裏陳列的畫像。畫像下的模型是這個陵園鼎盛時的樣子,除了正中環繞著四座宣禮塔的墓室,左右分別配有經學院和清真寺。
今天的陵園隻有一座宣禮塔,兩側的經學院和清真寺也付諸闕如了。
撒馬爾罕市區的鐵木爾雕像(照片來自網上),據說整個烏茲別克就隻有三座如此規模的雕塑。另兩座分別是本遊記係列之二中首都塔什幹的鐵木爾騎馬雕塑,以及下麵會寫到的鐵木爾家鄉的立像。
1500年鐵木爾王朝被烏茲別克人建立的昔班尼王朝所滅,不久後首都遷到了布哈拉,統治河中地區的布哈拉汗國建立。撒馬爾罕自此式微,鐵木爾陵也逐漸荒廢。
下麵是一組存於國會圖書館,由彩色攝影先驅,俄國化學家兼攝影家謝爾蓋·普羅庫金-戈爾斯基(Sergey Prokudin-Gorsky)攝於1910年前後的古爾艾米陵的照片,很有滄桑感。
1920年,本已是沙俄附庸的布哈拉汗國滅亡,撒馬爾罕成為崛起的蘇聯的一部分。鐵木爾陵逐漸得到修繕,變成了撒馬爾罕主要的旅遊景點之一。
新月觀照下的古爾埃米爾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