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筆記 - 試論國民政府敗退台灣的主因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
打印 被閱讀次數
人類曆史充滿了神秘的轉折點和令人不可思議的變化,麵對這種急劇的局勢反轉,不要說販夫走卒一頭霧水,就是絕大部分社會精英也摸不著頭腦。二戰之後,聲望如日中天的國民政府在短短的三年時間敗退台灣,就是這樣最富有戲劇性的一幕。挺過十多年血腥殘酷抗日戰爭的國民政府和軍隊,卻在勝利之後迅速土崩瓦解,相信千百年後的人們,重讀這段曆史,依然會感到無比震撼和唏噓。

最近讀蔣介石的日記,他事後反思認為,丟失大陸敗退台灣最主要的原因,是犯了接管東北的戰略錯誤。蔣在1951年8月7日的日記中寫道:“本日重閱 34 年 11 月 15 日講詞,至東北問題一節,極感為何當時不依此原定方針貫徹到底,而後竟為依賴外交,誤信馬歇爾(George C. Marshall)之主張態度,將最精華各軍開入東北,以致舍本逐末,無法挽救矣。”在10月25日再次反省:”如果我於 34(1945)年 11 月決定撤回長春行營以後,明知自力不足,不能接收東北之政策,不因以後美國助運我軍接收東北,以為可恃,而堅拒接收,一任俄國之霸占,將我國軍全力先行肅清關內之共匪,則決不致如今日之失敗,此乃依賴外力轉變政策,決心不堅之報應。一著既失,則全盤皆敗矣。”

從全國的大局來看,1945年底共產黨在全國各地攻城略地,東北全境被蘇軍占領。國民政府無力與蘇軍抗衡,集中力量肅清關內是唯一的成功之路,出兵東北完全超出了政府的能力範圍,同時此舉將自己放到蘇聯的對立麵。日本剛投降時,國民政府對此有清醒的認識,已經製定了放棄關外,全力經營關內的計劃。但是蔣介石擋不住貪大喜功的欲念,同時美國人的忽悠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全麵出擊的結果,就是按下葫蘆又起瓢,最後搞得雞飛蛋打。

二戰結束後,斯大林對蒙古誌在必得,蔣介石知道胳膊拗不過大腿,隻得退而求其次,以斯大林不支持中共為條件作為放棄蒙古的下台階。斯大林接受蔣介石的這個要價,雙方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私下的默契是東北不能出現一個美國兵,言下之意就是確保東北是蘇聯的勢力範圍。毛澤東對他們的交易心知肚明,所以他並不知會斯大林,而是直接命令10餘萬部隊分水陸兩路搶進東北,希望狐假虎威借蘇軍之威占領東北。然而蘇軍並不是延安的附庸,1945年12月上旬,這些不請自來的中共先遣部隊被蘇軍毫不留情地趕出長春沈陽等城市。當時這個消息傳到延安,可是令毛五內如焚夜不能眠,所謂“讓開大路,占領兩廂”的政策就是在當月下旬製定的。

然而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當曆史的車輪開始轉動之時,運勢旺盛的一方自有神助。在毛調兵遣將搶進東北之時,美國人希望蔣去東北對抗蘇聯。所以馬歇爾全力鼓動蔣派出最精銳部隊去東北,同時出動軍艦飛機免費幫蔣運兵。於是蔣介石一改稍早的“先安關內,再圖關外”政策,決定“先圖關外”。因此,蔣介石除原預定接收東北的 5 個軍以外,臨時決定再加配 5 個軍,以總計30餘萬的精銳部隊投入東北。殊不知美國飛機和軍艦在東北地區的出現,讓生性多疑的斯大林立刻想到美蔣勾結,對抗蘇聯的陰謀。斯大林將和蔣達成不支持中共的默契拋之腦後,1946年初蘇軍態度迅速改變,全力給中共部隊提供給養,移交日本關東軍的武器裝備。根據華西裏夫斯基元帥提供的資料,交由中共部隊:“3700門大炮、迫擊炮和擲彈筒;600輛坦克;861架飛機,約12000挺機槍,將近680個各種軍用倉庫,以及鬆花江分艦隊的一些艦艇。蘇軍司令部還使全部武器保持完好適用於作戰使用。”同時還留下部分二戰時通過租借法案得到的美式重型軍火。所謂小米加步槍打贏內戰的說法隻是惑眾的宣傳,不是真實的曆史。

實際上美國人除了幫助運兵,絲毫沒有染指東北的打算。美國特使馬歇爾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堅持要將共產黨人和國民黨人撮合到一起,在中國成立一個美式民主政府。他認為中共類似美國的一個反對黨,且對蘇聯保持一定的獨立性。因此用美國的政治標準衡量,中共自然能夠成為其設想的聯合政府中的一個主要黨派。對馬歇爾而言,解決中國危機的唯一機會,是如何將國共兩黨對中國未來定位的走向,從向右或向左的爭議中,轉到“錢”的方向上來。因為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雖嚴守不卷入國共內戰,卻樂於對一個能夠成為美國貨市場的統一中國伸出援手。因而隻要停戰一成立,他就有信心讓美援源源而來。為此馬歇爾一再對蔣介石施壓,並試圖以美國簽字同意向中國轉讓戰時剩餘物資為交換條件,促使蔣下令停戰。對此蔣介石深惡痛絕,在1946年4月至6月的日記中多次寫道:“美國外交之不講信義,無視責任,欺弱侮貧,乃為馬一人作梗。”認為馬歇爾“不問我國之利害禍福,亦不顧其本國之政策如何實現,而惟以其個人功利之失敗與緩急是圖”“刻薄殘忍”,“昏昧無知”,“頑固不化、執迷不悟、毫無政治常識”,“誠鄙陋之賤丈夫也”,“偏狹冷酷,誠小人之尤也”。從這些不堪的語句中,不難想象蔣介石和自己最大戰略盟友之間的關係已經緊張到何種地步。

中國曆來是冷酷的現實主義者馳騁的舞台,沒有給理想主義者任何回旋的餘地。在有著兩千多年專製曆史的中國,金錢的誘惑遠遠不敵權力的魅力,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乎!國共兩黨所以願意參與和談,主要原因還是來自於外在壓力難拒,雙方實際上並無互信的基礎,也沒有和平共處的願景。1946年內戰全麵爆發後,心灰意冷的馬歇爾於1947年1月8日離職回國。他回國後任國務卿,繼續對國民政府施加壓力,暫停對華軍事援助,也不發放新的雙邊經濟援助。直到1947年下半年,美國解除對華軍火禁運,屆時中共部隊已擺脫內戰初期的被動局麵,進入戰略相持階段,遲到的美援杯水車薪於事無補。

蘇聯將大量軍火源源不斷地轉交給中共之際,美國卻停止了對國民政府的支持。 蘇聯和美國絕然不同的對華態度,導致國共雙方的力量對比在短時間內出現了急劇的變化。鴉片戰爭之後,在中國這塊土地上,離開了列強的支持,是沒有人能夠成事的。但是平心而論,蔣介石能夠知己知彼量力而行的話,他不是沒有機會的。1946年4月蘇軍撤離東北,同年5月國軍四平大捷,如果當時蔣有毛那種“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氣概,趁中共部隊立足未穩之機全力出擊,也許曆史上就不會林副統帥這樣一個人了。一年之後林彪氣勢已成,1947年8月美國特使魏德曼都已經看出東北保不住,那時就應該果斷放棄東北,保全國軍精銳以安關內。那幾年可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前所未有的曆史機遇,如果搞成了南北朝,那最好的結局就像東西德,最壞的結果猶如南北韓,至少有半個中國會成為發達國家。

凡事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雖然蔣介石一口咬定馬歇爾是導致其戰敗的罪魁禍首,但是想想為什麽二戰期間去延安的美國人都成了中共的傳聲筒,而去重慶的卻先後走向蔣介石的對立麵;為什麽蘇聯的態度幾經反複,最後決定全力支持中共。無疑蔣介石在對外關係最重要的層麵上,存在著巨大的決策錯誤和操作過失,他既不願和馬歇爾妥協,又和蘇聯決裂太早。最終導致蘇聯鼎力相助中共,而美國隔岸觀火,但是他在日記中卻沒有認真的反思。事實上,對外同時得罪蘇聯和美國兩大強權;對內出兵東北,犯下擴張過度分散兵力的大忌,這應該是導致政府迅速潰敗的最大原因。

portfolio 發表評論於
蔣婦人之仁,重慶談判不殺毛一人,導致後來一億人被毛害死。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