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一次性相機嗎?比“傻瓜相機”還傻的相機,連膠卷都不用買,照完了,送去衝洗,相機就丟掉了。剛開始的一次性相機是用硬紙板做的,一個小鏡頭,一個快門而已。後來有塑料機身,還帶閃光燈。
一次性相機是80年代開始流行起來的,占領了“傻瓜相機”很大市場。出去玩沒帶相機,或根本沒有相機,想拍照留影,就買一個一次性相機。那個時候到處都有賣的,很便宜。
後來出現了手機,用手機也可以照相了,功能越來越強。人人都有手機以後,基本上沒有人“出去玩沒帶相機”。攝影師和攝影愛好者們從來都沒把一次性相機放在眼裏,在他們看來,一次性相機照出來的照片太業餘。於是一次性相機慢慢地退出了市場。
但是,一次性相機從來沒有被淘汰,最近幾年死灰複燃。從2019年起,一次性相機的銷售額逐年上升,達到了2023年的9億多美元。預計到2028年,銷售額將達到12億美元。
這有點像黑膠唱片的回潮,現在在商店裏基本上看不到光盤了,取而代之的是黑膠唱片。一次性相機回潮的原因跟黑膠唱片卻完全不同。黑膠唱片回潮是因為嬰兒潮一代對過去的懷舊,推動黑膠唱片重返市場。而一次性相機回潮靠的是年輕一代,主要是90後(Gen Z)。
一次性相機在年輕人中形成了一種時髦,手裏拿著相機,眼睛從一個小孔望出去,要認真選景,取好景後用食指按下快門,聽到“哢嚓”一聲後,別忘了擰膠卷,不然下一張就會兩張重疊。這種照相方法對年輕人有一種新鮮感,也不必花大錢買“真正”的相機。照完二十幾張照片,卻不知道照得怎麽樣,送去衝洗出來才能知道。這種等待和期盼,也是年輕人沒有經曆過的。幾天後手裏拿著照片,一張一張地翻看,好像是打開聖誕節的禮物,是喜悅,是驚喜,是心靈上的一種滿足,是回味,與手機拍照的感覺完全不同。這樣照相有吸引力,甚至是一種刺激。
盡管攝影發燒友們覺得一次性相機太業餘,他們不少人卻從來沒有擯棄膠卷。在他們看來,膠卷照出來的照片比數碼照片更有藝術氣息。這和一些音響發燒友一樣,他們覺得黑膠唱片的聲音比光盤更飽滿、更有現場感。
年輕人可能體會不出膠卷照片的藝術氣息,特別是用簡單的一次性相機照出來的照片。但他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照片是真實的,沒有經過後期處理,AI沒有動過手腳。把照片做成相冊,與親朋好友分享,比在手機上瀏覽更有生活氣息。鑲在鏡框裏,擺在桌子上,掛在牆上,把自己融化在記憶中。他們在體驗父母一代的生活方式,在“遠離手機”的呼喚中又邁出了一大步。
一次性相機照出來的照片和數碼相機相比,無論是清晰度還是色彩,確實遜色多了。不過齊白石說得好,“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作畫如此,照相又何嚐不是如此。“畫的跟照的一樣,照的跟畫的一樣”,就是藝術的最高境界。數碼相機照出來的照片,加上後期處理,會讓照片有“媚俗”的嫌疑。一次性相機的照片是真情流露,是經過認真思考後的成果;顆粒粗糙、有時模糊,是非完美主義的體現。這就是年輕人新的追求。
幼年兒童還沒有手機,父母也會給他們一個一次性相機,讓他們學會撲捉生活中的一瞬間,培養他們的攝影愛好。廠商們已經準備好了,為他們生產聖誕節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