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愛人“第四期觀後隨感--我們為什麽需要婚姻

“再見愛人”這個節目,在我眼裏和心目中,非常有價值。我們在探究和直麵的,不僅僅是婚姻,更是人性,更是我們的內心。還是那句話,人生不過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怨不得他人,卻是需要好好反思自己。反思自己不是在責怪自己,而是,理解、接納、再成長、再出發…

這一季,三對夫妻選得都是極好。楊子和聖依這對,典型的功利結合。印證了部分人的婚姻觀,婚姻就是利益共同體,強強聯合。麥麥和李行亮這對,親子關係的延續,麥麥試圖在婚姻關係中,通過不斷付出,找到自己的價值。這種結合體也很常見,就是需要在配偶身上找到自己的價值感。還有一對葛夕和劉爽,張泉靈說他們是教練和學員的關係。劉爽看似真實,言語犀利,常直擊根本。但他這個教練,馬列主義對別人,自由主義對自己。同意沈老師的點評,內在的自我常在打架。

麥麥和李行亮,雖然壓抑,但他們之間無疑還是有愛的,有愛就有希望。因為愛才是婚姻,乃至一切的底色。而其他兩對,我不是很能理解,他們為何要走到一起。或者說,將婚姻關係,和利益掛鉤,或和個人增值掛鉤,如是的不純粹,勢必導致最終的四不像。看似精明,終究把自己的日子過得不知所雲,一筆糊塗賬,如楊子聖依。

張泉靈說得很好,婚姻於她,是信任,是托底,是人生的根基。夫妻的關係,不僅應該彼此有愛,更是,在你麵前,我不羞於裸體,彼此可以赤誠相見。有了這樣的安全和踏實,這一路,我還會怕什麽呢?隻是,這份安全和踏實,是彼此給予,相互成全的。

我始終認為,婚姻是人類曆史最偉大的製度。可是,是什麽讓本應神聖的婚姻,成了令人窒息的存在?以至於太多的年輕人,成為恐婚一族?怕是我們自身,乃至為人父母們,值得思考的問題。這麽說,不是要責怪自己或是父母,卻是要理解、接納、反思、成長。

有同學會問,父母該思考什麽?分享一個青春期的孩子和我的對話。我問他,你喜歡自己嗎?不喜歡。你認為你是好孩子嗎?不是。好孩子的標準是什麽呢?他說,1, 好孩子會聽父母的話;2,好孩子會有更多的選擇;3,好孩子父母會認同他。

我知道,為人父母都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健康快樂。可如果孩子都很不喜歡自己了,他怎麽可能會快樂。那麽,是誰讓他成長為不喜歡自己的人呢?

這個孩子成年後進入婚姻,他大概率不會擁有幸福的婚姻。或者,如麥麥這樣,即使有了,始終會有不配得感。他自己都不喜歡自己了,自己都不快樂了,他怎麽可能會令他人快樂呢?或許也會,會裝會迎合,但最終隻會遭遇更大的精神分裂。

問,我們為什麽需要婚姻?我以為,主流的答案應該是,感受人世間的人與人美好的關係。人世間美好的關係是怎麽樣的?我和你在一起很舒服。我不會感到自卑,不會感到受壓迫,更多的是自如和開心。順境,有人和我分享喜悅,快樂變雙份;逆境,有人幫我分擔壓力,憂愁變半份。

胡彥斌說,“婚姻關係應如西式婚禮的誓言:不論順境和逆境、富裕或貧窮、健康或疾病、快樂或憂愁,我會不離不棄。但放眼現實,難得一見。”

黃執中說,“人們都在外求,說,我怎麽樣才能找到這樣的伴侶,卻不問問自己,我如何才能成為這樣的伴侶。”

極是。你快樂了,你的身邊人才會快樂;你是這樣的個體了,才會更加吸引或是留住,你理想中的個體。

lhy86 發表評論於
麥和李行亮以前也許有愛,現在整個是李行亮被麥和二個孩子綁架的狀態,麥無論是精神和外表都是一個很Cheap的狀態,low到了極點,好無聊的女人,李忍無而忍,做出極端的行為,背後的邏輯是,麥知道自己配不上李行亮,極其的自卑。
老虎上山 發表評論於
太假了,之前還行。也不喜歡嘉賓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