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跟幾個年輕人聊天,說到通縮的現象時,其中一個年輕人說:“現在社會上的情況是老年人朝氣蓬勃,中年人半死不活,年輕人死氣沉沉。“
我剛回來不久,不是很了解國內的真實現狀,但我覺得這個年輕人所說的話一語中的,描述了目前社會上的一些表象。
現在各城市的公園、景點、廣場,最活躍的人群是退休人員,他們有閑有錢,趁身體還好,到處遊玩享樂,彌補年輕時沒錢沒時間享受的遺憾。這類人該支持鼓勵,他們享樂主意的做法能拉動消費,減輕通縮的壓力。
隻可惜,退休人員中,真正敢享受敢消費的人並不多,相當一部分領著高額退休金的人仍然把錢抓得緊緊的,因為他們要養老,防老。他們也習慣了存錢,習慣了低消費,如果花了不該花的錢,就是浪費,就是犯罪。現在80歲以上的老年人,大多數有這種情結,他們窮了一輩子,苦了一輩子,最近這幾年,退休金慢慢漲起來了,但他們還是舍不得花,或者是不懂得怎樣把錢花出去。
前些年,我們常常給公公婆婆寄錢,希望老人家錢包鼓了以後敢花錢,不要把日子過得太苦。可是,現在2個老人的退休金每月已經漲到8000多元了,用錢的習慣還是跟以前一樣,舍不得吃,舍不得穿。
錢積攢在這種老人的賬戶上,沒有流通,就是廢紙。想起白岩鬆說過的一個觀點,“現在我們國內最大的問題,就是老百姓有錢不敢花,該怎樣解決。”
聽說白岩鬆的這個觀點遭到很多人的抨擊,我倒是認同白岩鬆的觀點,中國城市裏的老百姓有錢,特別是50、60、70後的退休人員,他們趕上了中國發展的紅利和好的政策,年輕時,住房由工作單位分,後來有商品房時,也有錢買,現在退休金也不錯,他們是真正不愁錢的人。
但是,現在的年輕人不要妒忌你們的父母輩,他們年少時挨過餓,受過苦;年輕時遇上了中國發展的好時機,他們敢拚,敢闖,敢幹。他們現在所擁有的財富是時代發展的紅利,是他們奉獻的成果,是他們值得擁有的。
跟年輕人聊到現在社會上的網絡詐騙,啃老等問題時,其中一個年輕人認為這是正常現象,說有些人的認知和他們所擁有的財富不相匹配,讓需要錢的人幫他們花掉,也是好事。比如兒女高房價買了房子,卻沒有能力還貸款,用父母的退休金去還,也是平分財富的辦法。
年輕人的這種觀點讓我驚訝,我反對一切違法、違紀、違背良心的事,但“認知和財富相匹配”這個說法倒是很新鮮,也有一定的道理。
認知和財富相匹配是指一個人的財富水平與其認知水平保持一致。具體來說,當一個人的認知水平(包括知識、思維模式、洞察力等)與他的財富管理能力相匹配時,他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對市場變化,做出更明智的決策,從而有效地管理和增長財富。反之,如果認知水平低於財富水平,可能會導致財富的流失;而如果認知水平高於財富水平,則可能無法充分利用現有的財富資源。
用這個理論再去思考目前社會上盛行的各種形式的詐騙,似乎也就明白了,有些年輕人明明知道詐騙是犯罪行為,但還是勇往直前,或許在他們的認知裏,被騙的人是活該的,這種人的認知跟財富不相匹配。
跟年輕人聊天,挺有意思的,可以了解他們這代人的想法和困惑。現在的年輕人對結婚和生孩子的興趣不大,他們認為中國可能會像日本一樣,將來會進入低欲望社會,將來經濟可能會受到影響,甚至可能會像日本一樣遭遇失落的30年。
現在國內90後,00後的年輕人,從小沒有吃過物質匱乏的苦,卻受過升學、找工作的累,他們對物質的需求反而沒有更多的欲望,對升職的願望也不強烈,當然,加薪是歡迎的。這種不互相傾軋的好心態,是社會文明的進步,這種躺平的心態是好的。但如果都躺平了,沒有了進取心,沒有了物欲和需求,這個社會還怎麽進步呢?
我家兒子也有躺平的心態,他認為我們年輕時把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來賺錢,買好車,買大房子,追求體麵的生活,是不對的。所以,他現在用實際行動來修正我們的錯誤,不願意花太多的時間在工作上,經常去旅行,對物質沒有欲望。
所以說,不管是一個家庭,還是一個國家,富不過三代,是有道理的。如果後代沒有創業精神和進取心,就無法像前輩一樣創造和積累財富。
跟我聊天的年輕人說:“你兒子一有閑錢和時間,就敢去旅行,因為他生活在英國,有最基本的失業和醫療保障。在國內年輕人中,我的收入也算是高的,但我不敢花錢,因為擔心35歲後,失業了,怎麽辦?”
35歲,是就業的一道坎,想考公務員的年輕人,到了35歲這個年紀還沒有考取,就沒有機會了。在職的年輕人,到了35歲還沒有升職的,也沒有上升的空間了。在高科技行業,到了35歲這個年紀,如果沒有掌握過硬的技術,也有被辭退的風險。
唉,國內的年輕人真不容易啊,35歲,這個緊箍咒,把年輕人禁錮得死氣沉沉的。難怪,無論政府怎樣放水,還是沒有提振百姓的消費能力。要是廢除了35歲這個年齡歧視的條文規定,釋放了年輕人的活力,或許,整個社會就活躍起來了。不是說青年強,則國家強嗎?現在的青年死氣沉沉,就應該解放他們身上的枷鎖,讓他們朝氣蓬勃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