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馬屁的人,更喜歡欺負人

打印 被閱讀次數

在社會中,巴結強者與欺負弱者的欺軟怕硬現象層出不窮。生活中,你會發現,那些愛拍馬屁的人,往往更喜歡欺負人。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為理解這一現象提供了基本框架。根據馬斯洛的觀點,人類的基本需求可以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當人們無法滿足更高層次的需求時,他們往往會通過扭曲的方式,來實現某種替代性的滿足。巴結強者與欺負弱者,實際上是人們為了追求社會認同與地位感的一種行為。

在人際關係中,欺負弱者能帶來一種暫時的權力感,彌補了個體在社會中缺失的尊重與權威。相反,巴結強者則是在試圖通過依附權力來獲得保護和利益。這種兩麵性的行為,揭示了人在不平等社會結構中的掙紮:麵對強者,他們無法反抗,唯有屈服;麵對弱者,他們則通過欺壓來滿足內心對控製與力量的渴求。



進化心理學家認為,人類的行為模式很大程度上源於生存與繁衍的進化需求。在原始社會中,個體為了生存需要融入群體,而群體中的權力和地位,決定了個體的生存機會和繁衍機會。依附強者能獲得保護與資源,而壓製弱者則能鞏固地位、排除競爭對手。這種進化遺傳的傾向,在現代社會中仍然存在,盡管它以更加複雜的形式表現出來。



巴結強者與欺負弱者,實質上是權力關係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延續。那些喜歡欺負弱者的人,往往是因為在與強者的互動中無法獲得平等對待,因而將這種壓抑的情緒,投射到比自己更弱小的個體身上。這不僅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手段,更是一種通過施加力量來尋找心理平衡的方式。

現代社會的階級與權力關係往往具有相當的穩定性,這導致了一部分人無法通過正常的渠道獲得社會地位或權力。在這種情況下,巴結強者與欺負弱者,便成為一種“

替代性”


的權力行為。個體在壓抑的環境中,通過這些行為來建立虛假的權力感,從而緩解內心的無力感與挫敗感。

這種現象在職場、學校、家庭等各個社會結構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在職場中,員工為了討好上司,往往會對同級別或地位更低的同事施加壓力。拍馬屁與欺負人看似是兩個極端的行為,但實際上它們都源自對權力的渴求與焦慮。拍馬屁是為了依附權力,而欺負人則是為了通過他人的弱勢感受自身的強大。

喜歡拍馬屁的人也往往喜歡欺負人,因為他們並不真正關心他人的感受或利益,而是隻關心如何通過權力獲取利益或保護自己。對於弱者,他們並不覺得有義務去幫助或支持,反而會覺得欺壓弱者是維護自身地位的一種正當方式。相反,他們對強者的諂媚表現出一種內在的對立心理,即他們無法承認自己的弱小,因而通過依附強者來彌補內心的空虛。

巴結強者與欺負弱者的行為往往揭示了個體內在自我認同感的脆弱。這種脆弱源於對自身價值的懷疑,以及社會對個體成功標準的壓迫。社會往往通過物質財富、權力地位等外在標準,來衡量個體的價值,而這種衡量標準會讓許多人感到無法達到。因此,他們試圖通過施加權力、欺負弱者的方式來暫時提升自我認同感,或者通過巴結強者來掩飾自己內心的無力感。

那些喜歡欺負弱者的人,內心其實並不真正強大。他們往往在與社會、與自我較量中敗下陣來,於是通過欺負更弱小的人來轉移注意力,緩解自我認同的危機。同樣地,拍馬屁的人通過諂媚來獲取強者的認同,但這種認同並不能真正解決他們內心的脆弱。


社會的競爭壓力和對成功的崇拜,進一步推動了這種媚強欺弱的現象。現代社會中,成功往往與權力緊密相連,許多人認為隻有通過掌握權力才能實現自我價值。強者代表著成功,代表著可以依附的資源,因此巴結強者成為了許多人追求“

捷徑”

的方式。而弱者則被視為失敗的象征,成為那些渴望成功的人用來貶低、打壓的對象,以便凸顯自身的“

相對優越”



這種心理機製推動了個體在與他人互動中表現出兩麵性:對強者的謙卑和對弱者的殘忍。通過對強者的諂媚,他們能夠暫時獲得虛假的安全感;通過對弱者的欺壓,他們能夠短暫地享受優越感。然而,這種優越感和安全感是建立在脆弱的社會結構之上的,當環境或權力關係發生變化時,他們的心理平衡也會隨之崩塌。

心理學研究表明,欺淩行為往往與從眾心理密切相關。當一個社會或群體中的某些權力關係固化時,個體會為了適應或融入這種權力體係而參與欺淩行為,盡管他們未必真正認同這種行為。比如,在職場中,一些人為了取悅上司,不惜對同事和下屬施加壓力或作出不道德的行為,表麵上是為了競爭,但實際上是出於對自身地位的焦慮和恐懼。

這種欺弱與媚強的行為不僅揭示了人性中的黑暗麵,也反映了個體在社會結構中的軟弱與無助。那些喜歡欺負弱者的人,內心往往充滿了對強者的恐懼與焦慮。他們深知自己無法真正抗衡強權,因此選擇通過欺壓弱者來找回心理平衡。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機製,但也是一種逃避現實的方式。

喜歡拍馬屁的人往往表現出一種自卑的心理狀態。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有能力通過正當手段獲得成功或權力,因此選擇依附強者作為生存策略。在這種依附關係中,他們不斷降低自我價值感,以獲取強者的保護或認可。然而,這種依附並不能真正解決他們內心的困境,反而加劇了自卑感與依賴感。

心理學家阿德勒的“


自卑與超越”

理論指出,自卑感是人類行為的重要驅動力,個體通過各種方式試圖克服自卑感,實現自我超越。然而,對於那些通過拍馬屁和欺負人來滿足自己的人來說,他們並未真正實現超越,反而陷入了對權力的依賴與對弱者的蔑視中。這是一種畸形的超越方式,最終隻能導致更深的心理失衡。

喜歡巴結強者與欺負弱者的人,實際上揭示了人性中的權力悖論。他們通過這些行為試圖緩解內心的無力感與焦慮,但最終隻會陷入更深的自我否定與依賴之中。這種現象在現代社會中尤為普遍,特別是在權力結構高度固化的社會環境中,人們更加依賴於這種虛假的權力感來尋求心理平衡。

然而,這種平衡是脆弱的,諂媚與欺淩都無法真正解決個體內在的困境。唯有通過真正的自我認同與價值實現,個體才能從權力關係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建立更加健康的社會互動模式。

秒秒 發表評論於
權力過於集中,在一個集體裏來一個人把所有的權力都歸於自己所有,就會出拍馬屁的人。非常被拍的和拍的都讓人惡心
最西邊的島上 發表評論於
博主是研究人文科學的專家吧,寫的入骨三分哈。讚!

我不喜歡也不會“拍馬屁”。不過雖然我自己不在乎,但明白在崇尚“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社會環境裏,如果不做的話,有可能被視為另類而不受歡迎,如果這種社交對一個人的存在感很重要的話,那他/她必須去拍,哪怕是違心的。

所以覺得在愛拍馬屁的人裏,分被動的和主動的。 被動的一般對其他人無害;但對那些主動去拍,而且拍得很離譜,把被拍者捧到天上的人,是要非常小心,遇到了能躲開最好。

還有一個好玩兒想法,那些主動拍馬的人心裏應該明白他們在說假話拍,心裏有委屈不平衡,所以他們需要找可以欺負的無辜對象把這種不平發泄出來後達到暫時的平衡。其實如果他們心裏沒魔障,不主動去拍,也就不用欺負無辜了。

要是人性可以這麽直接簡單就好了 ;-),那大概就是理想中的烏托邦了吧?


lovelife2 發表評論於
媚上欺下的人,一旦獲得了更多的權力,就會欺負他們曾經拍過的人。這樣的人和例子在中國的曆次運動中屢見不鮮。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