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理解印度的選擇

默守邊疆,思想邊境線另一邊的事
打印 被閱讀次數

印度最近在Quad中的“積極”參與和在金磚國家以及上合組織中的“消極”作用,成為一個話題。但仔細觀察印度的所作所為,基本上還是在其不結盟政策的範圍之內。原來的不結盟是針對美蘇兩個陣營的不結盟。但不結盟不等於要和美蘇兩個陣營為敵。要為敵的從印度的角度看世界,隻有巴基斯坦和中國。

印度的對外政策,從原來的“不結盟加偏向蘇俄”到現在的“偏向美國”都是偏向西方的政策,或者說是“偏向非亞洲”的政策。究其原因是一種內在社會等級製度對外的一種體現(和中國人骨子裏的崇洋媚外有異曲同工)。但中國對印度一直是一個股中刺。這就可以理解早期的“偏向蘇聯”是因為蘇聯是中國的大威脅,現在的“偏向美國”是因為美國也還是中國的大威脅。當然,這樣的“中國中心論”可能會有失偏頗,但筆者很多印度裔朋友,每次見麵都常常談到中印1963年那場不幸的戰爭。可見那場戰爭對印度人的傷害的深度和廣度。(這裏“傷害”,指trauma,是一個醫學或心理學上詞的意思,也許用“影響”更貼切。題外話: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的trauma,中國對朝“抗美援朝”的trauma,從長期看都是負麵的。但觀察美國的尼加拉瓜戰爭,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的trauma是非常的不同,值得我們思考)。

回到開始時的Quad的話題,筆者一直在思考,美國在太平洋的全部到印度洋的部份中有五眼聯盟(Five Eyes),在亞太地區有美日同盟,美菲同盟,美韓同盟,為何還要一個Quad。原因在於印度的不結盟政策,不能讓美印走的更近。美國的Quad是一個為印度專門設計的不結盟的“聯盟”,是一個印度可以光明正大加入的組織。這個組織的針對性,正是印度的需要。(這裏我們不討論美國政治精英們的戰略思維)。



印度可以是金磚五國成員,可以是上合組織成員,為何印度不可以是Quad的成員。至於談到不同組織的關注點,和針對性,對印度而言,對國家利益的最大化,對國家威脅的最小化才是一個國家的政策。

美蘇衝突是冷戰的標誌,取而代之是中美衝突的溫戰,世界有一天會是中印衝突的時代。中印之間會是一個像哈佛和MIT的關係,還是一個遜尼派和什葉派的關係,還是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的關係,會是一個考驗那時候的領導人智慧的問題。願大家平安!

ahhhh 發表評論於
印度看中國,有點像中國看日本。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國與國之間, 隻有利益永恒, 印度要發展, 應該理解。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而中國, 從英國在印度種鴉片, 又把鴉片賣到中國開始, 就沒瞧得上這個國家了。 這種“大國傲慢”, 也應該改變。 大概還是有“遠交近攻”的私心吧。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就說烏俄開打以來, 印度和俄國的貿易大增翻倍, 石油交易更是從7.4億美元提高到了51.7億美元, 至今維持在這個水平。 中國承擔了譴責,印度得到了實惠。 這就是做出頭鳥的代價。

就在今年7月莫迪訪問俄國, 兩國還簽訂了十項發展計劃。 隻要美國不給錢, 莫迪就去握普京的手, 讓美國很生氣。 印度和台灣一樣, 在中美之爭隻能夠,都在打中國牌。 這個地球上, 誰也不傻。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俄國的石油和軍工武器對印度是巨大誘惑。 印度是個滑頭國家, 隻要利益, 不問其他, 有奶就是娘。 所以美國對它也很難辦。 博主把這個意思闡述的非常清晰。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至於60年代的中印, 不能不說毛、鄧都是有魄力的人。 中印邊境一直存在衝突。 因為英國殖民印度時的一些界限, 中方(當時還是滿清)從來沒有接受。 60年代那場仗, 印方打敗。 毛之後讓人不解地提出中方主動後撤25公裏。 看來印度還是記仇了。 中印邊境至今還是很緊張。 這也是美國拉攏印度的一個原因吧。 如果有一天, 直接大戰爆發, 美國用這一代邊境做誘餌, 印度會不會加入呢? “後院起火”, 嗬嗬。
BeijingGirl1 發表評論於
言簡意賅好文章。 每一段的中心意思也很明確。 如果說韓戰讓美國認識到中國的不可侵犯; 1979年鄧小平1月訪美後2月開打的中越邊境, 就是中國向美國表示不屈服於蘇聯的決心吧。 當時中蘇交惡、蘇聯同越南想推動的亞洲集體安全體係、越南在蘇聯支持下,邊境領土和南海島嶼都有爭議甚至衝突, 都使中共下了決心。

兩戰在中美建交,拋棄台灣的過程中, 都有正麵意義。
Chieftop519 發表評論於
未來美印衝突也可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