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裏特節約,浪費公家東西卻不心疼,這是怎樣的責任感?

前兩天中午在公園散步,經過一棵大樹時,見到一名五十多歲的綠化工人一邊開著水管澆水,一邊刷手機短視頻。過了半小時,我掉頭回來經過這裏,工人還在這個位置(那棵樹非常好認),水管也沒變過,水嘩嘩流,早已漫過樹下範圍,順著柏油路流入另一側的排水渠,她還在刷手機短視頻。

作為一個經曆過“引黃濟青”,從小被身邊所有人灌輸節約用水道理的人,我實在忍不住說了一句:“不用一直澆一個地方吧?不浪費嗎?”

大媽瞥了我一眼,很明顯覺得我多事又討厭,但總算還要點臉,看得出有點心虛,將水管扭了一個頗大的角度。



據我觀察和猜測,中午可能是他們的休息時間,所以才會刷短視頻打發時間。水管拉得比較長,她懶得走過去關掉,就這樣一直開著,平時很可能就這樣對著一棵樹開足一個中午。因為刷短視頻,她連間中走動一下,給水管換個位置和角度的事情都懶得做。

在日常生活中,這類事情其實並不少見。單位裏的打印紙、公廁裏的水龍頭、酒店裏的自助餐,被浪費的情況都不少。

從公德的角度來說,這個大媽當然很糟糕。不過現實中有很多這樣的人,都會呈現複雜麵貌,在家裏就會變一副模樣。他們可能會非常節省,光是在用水問題上,可能洗米洗菜的水都會留下來衝廁所,馬桶可能攢幾次才會衝一次……

這幾年,老人在廉價郵輪上瘋搶食物的難堪場麵不少,許多人都將之歸於幾代人的饑餓記憶。因為年輕時的極度物質匱乏,他們缺少安全感,對資源的爭搶意識已經深入骨髓。但僅僅歸因於饑餓記憶,顯然不能完全解釋他們的行為。

正如有人所說:為什麽會一邊搶占資源,一邊瘋狂浪費呢?假設一個場景,如果郵輪上每頓飯都要另外付費,他們又會怎樣做呢?他給出的答案是:“大爺大媽們一定會提前鹵好茶葉蛋、帶上大饅頭,就著生黃瓜和榨菜,吃得嘎嘣嘎嘣香。你要想讓他自費點個牛排啊烤雞啊,他多半會認真地搖頭,老年人不能吃這麽葷腥油膩的東西,腸胃受不了。但如果牛排和烤雞不要錢,嘿,腸胃突然就變強了!”


也就是說,在他們的思維中,自己額外掏錢和所謂的“公家資源”是不一樣的。家裏的水龍頭當然要省著用,但公家的水龍頭對著一棵樹嘩嘩流上一個中午卻無所謂。在自己家裏上了廁所,馬桶要攢幾次才衝,但在公廁裏,洗完手關不關水龍頭,完全可以看心情。郵輪上的自助餐包在了船票裏,相當於自己掏了錢,那就一定要吃夠本,至於浪費的那部分,屬於“公家”的,完全無所謂。他們在公私之間有一杆“雙標秤”,公共資源能搶就搶,自己的能省則省。

也就是說,他們對自己的錢無比節約,但對這個社會沒有任何責任感。這其實也是社會常態,我一直覺得,“責任感”這個詞在很多時候都顯得特別可疑。比如說,中國社會最喜歡批評年輕人沒有責任感的是老一輩,可這也是我眼中最沒責任感的一代人。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一輩子連隨地吐痰的毛病都改不了,你覺得他們真有責任感嗎?

中國社會教育孩子,“長眼神”式的精明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它不僅僅體現在待人接物上,還關乎自保。比如從小就會告訴孩子,在公交車上見到扒手切勿聲張,至於長大了謹言慎行,千萬不要批判社會陰暗麵,也是無數家庭的主旋律。這當然是客觀環境所導致,而且客觀存在的風險超過了許多人的想象。但不管怎麽說,“漠視社會責任”早已是這代人固定的生活選項。

當然,我並不是說隻有這代人不行,因為社會風氣向上很難,向下很容易。一代人沒有知識沒有邏輯,隻有非黑即白、陰謀論和仇恨教育,製造的連鎖反應可能會是很多代人。不過要說“責任感”,那些受過正常文明熏陶的人,普遍來說更值得相信,因為他們起碼能分辨出何為真正的責任感。

在中國曆史上,因為個體權利總被忽視,加上森嚴的等級製,“社會責任”是一個很可怕的詞。一代代人要想如魯迅說的那樣“坐穩了奴隸”,過完貧苦但不惹事的一生,就一定要有“避禍之道”。避禍的關鍵就是“唯上”“唯權”“唯力”,比如在家要聽長輩的話,聽從盲婚啞嫁,在外要聽父母官的話,該下跪馬上跪,麵對拿槍拿刀的大兵一定要乖乖的,至於公交車上的扒手,人家肯定是團夥作案,你一個人會被他們報複。


在這種情況下,“社會責任”與“家庭責任”實際上是對立的。如今的中國社會,跟你大談“責任感”的人,談的也從來不是社會責任,而是必須與社會責任對立的家庭責任。

所以,假設在一艘郵輪上,兩個老人帶著孫子孫女出行,他們哪怕拚了老命,跟人打架,也要搶到食物,不能讓孫子孫女餓了肚子,因為他們非常有家庭責任感。但如果孫子孫女吃兩口就不吃了,大多數食物被浪費,他們根本不會在乎,隻會說“別人都這樣啊”“反正是包在船票裏的”,因為他們沒有任何社會責任感。

現實,就是這麽搞笑。

作者:葉克飛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