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逃中國的浪人1

昨夜,多倫多冷月無聲,寂寥之下,看了很多博客,想到自己也開通一個,權當記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打印 (被閱讀 次)

叛逃中國的浪人1 關愚謙

其實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故事,問題是你的故事是不是精彩,有沒有人願意聽?

這幾天看到高光俊講自己的逃亡故事(他還沒有講完,講完了集中轉述)想到重新記錄一下以前看過的關愚謙這個浪人的故事,印象太深刻了!

我大概十多年前看到關愚謙本人寫的自傳體《浪》,副題是“一個為自由而浪跡天涯者的自述”。

關先生在“文革”期間,竟然盜用日本友人的護照換上自己的照片坐飛機叛逃到埃及,後麵還避難德國,做了教授,娶了德國媳婦,改革開放後,關又成為暢銷作家,社會活動家,成為著實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也便如此,非常具有傳奇色彩,吸引人。

關先生這一輩子,活得夠精彩了:經曆過人生磨難,創造過世間傳奇,有美麗、善良、賢惠且富有才華的德國妻子為伴,夫唱婦隨成就一番文化事業。作為教授,桃李滿天下;作為學者、作家,用中、德、英文出版了26本著作,其中有的著作在歐洲產生極大影響;作為社會活動家,他主持歐洲華人協會,廣交中外文化名流,長期在中國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德國的報刊開專欄,自己也名揚天下。

關愚謙(1931年2月18日1—2018年11月22日)

1931年生於廣州。

1949年之前,在上海讀中學。

新中國成立前後,他報考到北京燕京大學西語係學英語,後被轉送到北京外國語學院學習俄語。

1953年畢業後,被分配至財政部當俄文翻譯。

因為他小資太多,“世界觀自我改造”不夠,離右派隻有幾十米,所以常常成為政治改造/針對/甚至批鬥的對象,雖然父親也是有背景的高官,但是政治上也不能保證幸免過關。

(父親關錫斌(後改名“管易文”)早年在天津參加革命,和鄧穎超,周恩來熟識,曾任上海市委宣傳部長,國務院參事,曾經協助鄧穎超接宋慶齡赴京參加全國政協會議。)

1962年因改造不錯,從雲南青海等地改造歸來,調回北京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做對外聯絡工作。所以有機會經手辦護照,訂機票。

1968年,為躲避再次挨鬥,他想起冒用日本友人西園寺一晃的護照,“幫他訂好機票”,逃離中國飛到埃及。

1969年,關愚謙在國際紅十字會幫助下離開非洲轉到歐洲,被聯邦德國收留,後成為漢堡大學學生。

1973年他修完曆史碩士,被大學聘為正式講師,1977年獲得文學博士,提為高級講師。

 關愚謙退休後,集中精力從事寫作;自1985年起始至今,他為香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幾家報紙的專欄作家,共發表了幾百萬字的文章。

他還是社會活動家,三十年來,在霍英東基金會的支持下,他在歐洲各大城市如巴黎、柏林、日內瓦、維也納、裏昂、漢堡等地,主辦了中西文化學術研討會和中國文化節等大型活動。

他的家常常高朋滿座,神人不少,霍英東過去喝茶,顧城寫詩,黃永玉先掛飾太土,馬上作畫補壁....

關先生於2018年11月22日因癌症在柏林逝世,享年87歲。

關於他自己的經曆,他寫過兩本書。第一本題為《浪》,副題是“一個為自由而浪跡天涯者的自述”,內容主要是介紹自己的前半生,特別是他在“文革”期間,偷用日本友人的護照逃亡國外的故事,非常吸引人。

這本書他也以《在同一個天空下》為書名在德國出版,反映了一個中國知識分子豐富多彩的一生和個人的心靈成長史,很長時間都是亞馬遜書城的五星級暢銷書。

關先生的另一本自傳書題為《情》,副題是“德國情話”,主要講他隻身一人到達德國後在舉目無親的環境中艱難地生存下來,開始新的人生的過程。他出乎意料地進入大學學習,獲得博士學位和漢堡大學的教職,又遇到了美麗的德國姑娘海珮春,與她經曆了浪漫曲折的愛情,最後兩人以共同的誌向走到了一起,成為中德文化交流的使者。書中把家國情、愛情、親情、友情融為一體,寫出了一係列感人的故事。

他的散文隨筆《歐風歐雨》三聯書店出版。也成為暢銷書。

 關愚謙有過兩段婚姻。第一段與中國女子結婚,育有一子。

1977年與德籍女子海佩春結婚,後者懂中文,熱愛中國文化。

 關活了87歲,讀過大學,挨過批鬥,文革期間竟敢盜用日本人護照,冒充日本人叛逃出國,餐館端過盤,大學教過書,娶德國姑娘,寫瀟灑文章,交名流政要,傳中國文化。雖遭逢挫折困頓,骨子裏浪漫情懷不改,總是“放蕩不羈愛自由”,對美的熱情和追求不改。

 他的足跡遍布五大洲,眼界開闊,往往站在曆史高度,全球視野分析問題;他學養深厚,精通中德英俄四種語言;他愛好很多,拉一手好提琴,畫一手好素描,還喜歡打太極拳。他交友廣泛,政界、藝術界、文學界均有知音。

活得精彩!

一生不羈愛自由:讀關愚謙《浪:一個為自由而浪跡天涯者的自述》_文化頻道_鳳凰網 (ifeng.com)

平等性 發表評論於
好文章,謝謝分享。祝周末愉快!
水星98 發表評論於
關愚謙這一生真是傳奇。我很早就知道西園寺一晃,沒想到他的護照居然被盜,還派上了大用場。1968年文革期間能夠逃離中國,真是不簡單。我記得當時四川大學有一對情侶,遊泳遊過鴨綠江到了朝鮮,結果被送回來,兩個人都被判死刑。
北京_01link 發表評論於
謝謝分享。一顆追求自由浪漫的心靈,雖生在一個險惡的環境,經曆了磨難,但最終找到美好的歸宿。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