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行記(9)——又見羅馬之教堂篇(中)尋找大師們的蹤跡

打印 (被閱讀 次)

教堂篇—尋找教堂中大師的作品

羅馬是文藝複興巔峰時期的大本營,優秀的藝術家們雲集在這裏,創作出無數傳世佳作。大師們的作品,除了博物館,教堂是另一個能夠尋找到它們蹤跡的地方。教堂在基督教國家無疑是最重要的地方,它不僅隻是宗教場所,也承載著曆史變遷,是建築、藝術等各方麵最集中的體現。從中世紀開始,特別是文藝複興時期,教會一直是最富有的組織,羅馬的教皇、主教、權貴們有錢有權還有品味,他們不遺餘力打造教堂,聘請最好的建築師、最優秀的藝術家,打造出一座座傑出的教堂建築。因此教堂不僅是宗教場所,更是曆史見證,建築與藝術的結晶。撇開信仰不說,參觀教堂是了解和欣賞建築藝術、雕刻藝術和繪畫藝術最好的地方。因此無論是否信教,教堂都值得好好參觀。羅馬有900 多座教堂,行走在大街小巷,不時會看到一座座雄偉的教堂矗立在眼前。在羅馬的幾天裏,我展開了拉練模式,每天2萬多步穿行在大街小巷,造訪一個個教堂,細細觀看它們的建築結構和裝飾藝術、欣賞內部雕塑和壁畫,並尋找大師們的蹤跡。

聖彼得鎖鏈教堂(Basilica of San Pietro in Vincoli)

聖彼得鎖鏈教堂位於鬥獸場旁邊,是羅馬天主教次級聖殿,建於公元432-440年間。這是一座外形看上去不像教堂的建築,我按照GPS的指示在教堂周圍不知轉了多少圈,問了多少人才算找到,可是找到的時候已經中午休息關門了,隻好第二天又跑了一趟。教堂供奉聖彼得在耶路撒冷被囚禁時所戴鎖鏈,故稱為鎖鏈教堂。這座教堂最大的看點是裏米開朗基羅雕刻的摩西座像。摩西是猶太人的先知,他帶領受苦難的猶太人逃出埃及,渡過紅海,來到巴勒斯坦,從奴隸生活中解脫出來。在米開朗基羅的刻刀下,摩西是介於神與人之間的存在,是基督教和世俗的完美結合。摩西身型健壯,頭上長著兩隻角,象征著智慧與力量。他右手抱著十誡石板,左手捋著長長的胡須,雙眼炯炯有神注視前方,身體微扭曲,左腳踮起,好像做好了行動的準備。

教堂距離鬥獸場不遠                                                                                   

帕羅迪(Giovanni Battista Parodi)的天頂畫《鎖鏈的神跡》(1706年)           

主祭壇                                                                                             

鎖鏈現作為聖物保存在主祭壇上的聖盒之中                        

米開朗基羅1515年創作的《摩西》,原是為教宗儒略二世(Lulius PP. II)打造的墓碑

摩西身型健壯,雙眼炯炯有神注視前方                                                        

聖王路易堂(San Luigi dei Francesi)

聖王路易堂位於納沃納廣場和萬神殿之間,建於1518-1589年,由法國王後凱瑟琳德美第奇(Catherine de’Medici)資助修建,是法國在羅馬的國家聖堂。冠名以聖母、聖丹尼、和法國國王路易九世。教堂外牆立麵下方有兩座法國曆史人物雕像,查理曼大帝和聖路易(法蘭西國王路易九世,這座教堂就是獻給他的)。教堂內有三幅卡拉瓦喬的畫:《聖馬太蒙召》(Calling of Saint Mattew),《聖馬太受天使啟迪》,和《聖馬太殉教》,敘述了聖經中稅吏馬太受到耶穌的召喚成為使徒,最後殉教的故事。

查理曼大帝(左),聖路易(右),雕像下麵是法蘭西國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cois I)的火蠑螈徽章

《聖馬太蒙召》是卡拉瓦喬26歲的作品(1597年),是他的成名作。這幅畫描寫馬太在受到耶穌召喚成為門徒的一刻:耶穌走進稅務所,對馬太說跟我走吧。畫中,基督的形象在畫麵的最右端的陰影處,一束強光從牆上方照射進來,直接照在稅吏利末(聖馬太皈依前的名字)頭上。卡拉瓦喬增強明暗對比,使得主體更為生動,極富戲劇性。耶穌沒有像磁懸浮一樣在天上飄著,身邊也沒有飛來飛去的小天使,卡拉瓦喬將他隱藏在黑暗中,並巧妙運用光線引導觀者將視線集中到聖馬太身上。卡拉瓦喬“寫實畫家”和“光影畫家”的稱號在這個作品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將光影效果運用得淋漓盡致。

《聖馬太受天使啟迪》描寫馬太在寫福音時,得到天使的啟發                         

《聖馬太殉教》卡拉瓦喬將人們心目中的神和聖人畫成了普通人的模樣,好像是發生在身邊的事情,更加能抓住觀者的心。這三幅作品完成後立刻引起轟動,卻也因為太過世俗,使得教堂認為是對神聖的褻瀆

主祭壇                                                                                           

聖路易小堂(Chapel of San Luigi),祭壇畫《聖路易》(法國國王路易九世),由普拉蒂拉·布裏奇(Plautilla Bricci)創作   

聖塞西莉婭小堂(Chapel of Saint Cecilia)                                                  

聖瓊禮小堂(Chapel of Saint Joan of France),祭壇畫表現瓊禮升天             

聖雷米小堂(Chapel of Saint Remy)

平安聖母堂(Chiesa di Santa Maria della Pace)

教堂於1482年在原有的水渠聖安德烈堂(Sant’Andrea de Aquarizariis)基礎上建成,並重新獻給聖母瑪利亞,以紀念這裏一幅1480年奇跡般流血的聖母像。1656-1667年間,教皇亞曆山大七世(Pope Alexander VII) 聘請皮埃特羅·達·科爾托納(Pietro da Cortona)修複教堂,增加了著名的巴洛克立麵,並通過成對托斯卡納柱的半圓形門廊,將教堂從鄰近的建築中脫穎而出。穿過15世紀大門進入教堂,內部裝飾非常漂亮,前麵主祭壇上祭拜著那副曾經顯現神跡的聖母像。右邊第一個小堂基吉小堂(Capella Chigi )拱門上的壁畫《西比拉接受天使指示》(Sibyls Receiving Angelic Instruction)為拉斐爾所作,壁畫下方的青銅雕《天使支持的基督》由科西莫·範切利(Cosimo Fancelli)創作,左側的《聖伯納丁》(St Bernard)雕塑為埃爾科勒·費拉塔(Ercole Ferrata)作品,右側《聖加大肋納》(Catherine of Alexandria)是科西莫·範切利作品。

教堂大廳                                                    

主祭壇上祭拜那幅曾經顯露神跡的聖母像                                                 

上方的壁畫是《聖母升天》和《永遠的榮耀》                                           

基吉小堂(Capella Chigi )拱門上的壁畫為拉斐爾所作,壁畫下方的雕塑是科西莫·範切利和埃爾科勒·費拉塔的作品

《天使支持的基督》(中間的青銅雕)由科西莫·範切利創作,《聖伯納丁》(左)是埃爾科勒·費拉塔作品,《聖加大肋納》(右)為科西莫·範切利所作

拉斐爾壁畫《西比拉接受天使指示》(Sibyls Receiving Angelic Instruction)

切西小堂(Cesi Chapel)由小安東尼奧·達·桑加洛設計,拱門上是西蒙·莫斯卡(Simone Moscato)非常精美的文藝複興裝飾,以及羅索·費奧倫蒂諾(Rosso Fiorentino)的壁畫,《創造夏娃》和《原罪》,

祭壇畫《神聖家族的象征》卡洛·塞伊作品    

小堂內的大理石雕取自卡比托利歐山的朱庇特神廟                               

米利亞內裏小堂(Chappella Mignanelli)                                                

祭壇畫《榮耀中的麥當娜和聖徒烏巴爾多和傑洛拉莫》(Madonna in Gloria con i Santi Ubaldo e Gerolamo),由馬塞洛·維洛斯蒂(Marcello Venusti)1510年所作                 

龐澤蒂小堂(Chappella Ponzetti) 祭壇畫《聖母、聖子和亞曆山大的聖布裏吉達和聖凱瑟林以及紅衣主教費迪南多·龐澤蒂》是巴爾達薩雷·佩魯齊的作品                                    

上方的天頂畫講述聖經的故事                                    

聖誕小堂 祭壇壁畫《牧羊人的崇拜》                                          

奧爾吉亞蒂小堂(Cappella Olgiati)祭壇畫《基督的洗禮》,翁其奧·真蒂萊斯基(Onzio Gentileschi)1607年創作                                    

貝尼尼小堂(Cappella Benigni)                                                            

天使與殉教者聖母大殿(Basilica of Saint Mary of the Angels and Martyrs)

這是一座外表非常獨特的教堂,坐落在共和廣場旁。從外表來看,你根本想不到它是一座教堂,這就是由米開朗基羅於1553-1556年在戴克裏先浴場(Thermae Diocletiani)的冷浴室基礎上建造的天使與殉教者聖母大殿。戴克裏先浴場羅馬皇帝戴克裏先(Diocletian)建造的一座大型公共浴場,曾是羅馬最大的浴場。公元298年戴克裏先大規模迫害基督教,強迫4萬基督教信徒修建浴場,耗時7年竣工。浴場分冷水、溫水、熱水三大廳,羅馬帝國沒落後浴場被棄。1563年,88歲的米開朗基羅受教皇委托,在浴場的冷水廳基礎上建立教堂。米開朗基羅保留了浴場外牆原貌,隻是在入口上方簡單加了一個十字架。雖然它外形如同羅馬廢墟,裏麵卻寬敞大氣,進入教堂的人們往往會被其巨大的空間所震撼,這還隻是浴場的一個浴室而已,可想而知原來的浴場該有多麽大的規模。教堂呈十字型,巨大拱形聖堂宏偉壯觀,聖堂裏有16根紅色大理石柱,顏色淺的8個是浴場原物,即公元3世紀遺物。石柱高14米,是在埃及開采,從整塊岩石中鑿出,用特種船隻運來。其餘8根是18世紀加上去的,新老石柱,年齡相差1500年。左右兩翼都設有小堂。米開朗基羅在聖堂實現了無可比擬的建築空間序列,大師別出心裁的設計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天使與殉教者聖母大殿建立在戴克裏先浴場基礎上,米開朗基羅保留了廢墟的外牆    

內部空間超級大                                                                       

穹頂                                                                                                 

教堂呈十字型,左右兩翼各有禮拜堂                                                

教堂內有16根紅色大理石柱,其中顏色淺的8根是浴場原物,公元3世紀的遺物

主祭壇                                                         

教堂的另一個特點是科學和宗教相結合,體現在地麵上的羅馬子午線。18世紀初,教皇克萊門特十一世(Clemens PP XI)委托天弗朗切斯科·比安基尼(Francesco Bianchini)在大教堂建造一條子午線,類似於日晷。比安基尼不僅是曆史學家和哲學家,還是一個科學家,在天文學、數學和考古學等方麵都有很高造詣。他通過每天觀察穿過高90米的穹頂天窗的正午陽光照射在地麵的陰影,繪製出一條長45米的子午線。夏至正午陽光照射在子午線的一端,冬至正午則照在另一端,該項目於1702年完成。教堂地麵的子午線兩邊有日月星辰圖像。2002年為紀念子午線建成300周年而恢複使用,至今仍在運行。

除了使用子午線測量太陽子午線交叉點外,比安基尼還使用可移動望遠鏡通過教皇徽章後麵窗口觀察大角星和天狼星等幾顆恒星的經過的軌道

2010年由李政道設計的一座高5米的伽利略銅像樹立在庭院,獻給17世紀的科學家和哲學家。這個項目由中國先進科學技術中心和世界科學家聯合會捐贈

耶穌會教堂(Chiesa del Gesu)

耶穌會教堂是天主教修會耶穌會的母堂,1537年由聖依納奧親自選址,直到1584年才在教皇的長孫,紅衣教主法爾內塞(Alessandro Farnese)的資助下完成。教堂由意大利文藝複興晚期著名建築師維尼奧拉(Jacopo Barozzi da Vignola)設計,是由風格主義(mannerism)向巴洛克風格過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稱之為第一座巴洛克建築,它是全世界耶穌會教堂的典範。走進教堂眼前一片金碧輝煌,巴洛克全盛時期畫家喬瓦尼·巴蒂斯塔·高利(Giovanni Battista Gaulli))將它打造成全羅馬內飾最富麗堂皇的教堂。天頂畫《耶穌聖名的勝利》模糊了繪畫、雕塑、石膏之間的界線,聖光從正中的“以耶穌之名”(HIS)散發而出,普照在周圍的雕像上,給人以神聖的感覺。為了讓人們能夠清楚欣賞天頂畫,教堂在下麵安放一麵鏡子。由安德列亞·波佐(Andrea Pozzo)設計的聖依納爵小堂是另一看點,聖依納爵祭壇下安葬耶穌會的始祖聖依納爵·羅耀拉。祭壇內有一轉換裝置,白天人們看到的是一幅描繪基督授予聖依納爵象征使命的旗幟的油畫,下午五點半,燈光聚集於此,轉換器開始啟動,油畫降落,取而代之的是聖依納爵·羅耀拉鍍銀雕像。

主祭壇                                                                                                          

天頂畫《耶穌聖名的勝利》,喬瓦尼·巴蒂斯塔·高利(Giovanni Battista Gaulli))1674-1679年所作。壁畫氣勢恢宏,描繪聖依納爵在天上拜見耶穌的情景                         

受難小堂(Passion Chapel)                                                                

聖依納爵小堂祭壇                                            

平常人們看到的是這幅基督授予聖依納爵象征使命的旗幟油畫                                     

每天5點半後轉換裝置啟動,油畫將落,取而代之的是聖依納爵雕像                     

弗拉特聖安德烈教堂(Sant’Andrea al Fratte)

這是一座外形一般,內部很漂亮的教堂。它有一個中殿,每側有三個小堂,圓頂裝飾由帕斯誇萊馬裏尼(Pasquale Marini)設計。祭壇後是喬瓦尼·巴蒂斯塔·萊納迪(Giovanni Battista Lenardi)創作的《聖安德烈受難》,弗朗西斯科·特雷維薩尼(Francesco Trevisani)創作的《聖安德烈的埋葬》,以及拉紮羅·巴爾迪 (Lazzaro Baldi) 的《聖安德烈之死》。此教堂最大的看點是祭台旁貝尼尼創作的天使雕像。文藝複興時期,貝尼尼和學生們受委托為聖天使橋製作12件天使雕像,大多數雕像為學生們根據貝尼尼的設計所作,隻有兩座是年逾70 的貝尼尼親自製作。教皇克萊門特十一世認為它們太有價值,不能放在露天裏,因此決定將它們留在貝尼尼工作室,聖天使橋上以複製品代替。1729年貝尼尼的繼承人將雕像捐獻給安德烈教堂。

此教堂最大的看點是祭台旁貝尼尼創作的天使雕像。

《帶著荊棘王冠的天使》(Angel with Crown of Thorns) 1667-1669              

《帶著銘文的天使》(Angel with Superscription)                             

人民聖母堂(Basilica Parrocchiale Santa Maria del Popolo)

人民聖母堂位於人民廣場,建於1099年。1472-1477年教皇西斯篤下令重建。因卡拉瓦喬的畫和貝尼尼的雕塑而聞名。我慕名前去,卻見教堂大門緊閉。詢問才知道,教堂正在修整中,要到11月才會開放,隻能遺憾離開,向對麵的雙子堂走去。雖然沒能參觀此教堂,但還是在這裏提到它,是因為它也是我尋找大師作品中的一座重要教堂,收藏了兩幅卡拉瓦喬繪畫和貝尼尼的雕塑。(以下照片為網上下載)

《聖彼得受難》(The Crucifixion of St Peter) 卡拉瓦喬1601

《聖保羅皈依》(The Conversion of St Paul)卡拉瓦喬1600-1601

《哈巴穀和天使》(Habakkuk and the Angel)貝尼尼1655-1661,哈巴穀是猶太人的先知,據說他預測出耶路撒冷聖殿被巴比倫人摧毀

《丹尼爾和獅子》(Daniel and Lion)貝尼尼1650年。題材出自舊約,巴比倫國王強迫猶太人丹尼爾改變信仰,丹尼爾不從被扔進獅子洞。丹尼爾向上帝祈禱,獅子並沒有吃掉他,反而溫順趴著他的腳邊

奇跡聖母堂(Santa Maria dei Miracoli)和聖山聖母堂(Santa Maria di Montesanto)

與人民聖母堂隔廣場相望有兩座外形非常相似的教堂:奇跡聖母堂和聖山聖母堂,它們並排而立,被稱為“雙子堂”。奇跡聖母教堂於1675年興建,1681年完工,因供奉顯靈的聖母像而得名。其內部裝飾多為貝尼尼的學生拉吉設計。

走進聖山聖母堂,裏麵正在做禮拜,不敢打擾,在門口站了一會兒就離去。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