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摩登社會的緣起
有一種說法,叫做“英美特殊論”,大概的意思是所謂摩登社會是從英國開始的,然後像傳染病一樣在全世界傳播,因而離英國越近的越早摩登化。
我估計金觀濤不會同意這種觀點,與英美特殊論相比,他可能更接受所謂新教倫理的特殊性。而且單以資本市場或金融市場而論,荷蘭才是第一個摩登化的國家。沒有起於荷蘭的股份公司及其他融資方式,瓦特的蒸汽機可能隻限於工匠小革新。而荷蘭也是新教國家。
所謂新教倫理的特殊性在金看來,似乎來自天主教教廷的一場類似政教分離的改革,而更深層次的原因似乎是所謂的實名論。
這個“實名論”是不能顧名思義的,他不是讚同以名為實的,反而是比較反對的。
具體來說有點像我關於這一個蘋果不等於另一個蘋果,因而一加一不等於二的觀點。
反對抽象的蘋果這個名稱,主張給每個蘋果起個實名,蘋果甲,蘋果乙,蘋果丙,蘋果丁,
這當然是笑談。
但是把蘋果換成人,就不是笑談了,而隻有在摩登社會才人人有自己的大名,不是都叫狗兒狗子什麽的。
摩登社會與傳統社會的區別在哪裏?我認為主要是社會的組成方式。有人說現代社會是陌生人之間的協作,傳統社會是熟人社會。還不僅如此,要完全說清太複雜。
簡單而言,傳統的好比有機體,不可分,是分了就會死的有機生物,摩登的好比樂高積木,由每個INDIVIDUAL的個人組成,這些個人,好比是原子或誇克,作為基本單位,他們自由度很高,今天可以在這個公司,明天就不幹了,換一家。傳統的很難這樣,有的人身依附關係之強以至於退出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包括陌生人之間也會依附成類黑幫的關係。
可見,對這個實名論的提出未必可以忽略,未必可以小視,因為經過一戰前百年全球化和蘇聯解體後第二次全球化,現在我們都在一個摩登化了的社會之內了,隻是摩登的程度或者深度各有不同。
至於摩登化是不是真是一件好事,我已經不想討論了。因為意義不大,從來應該怎樣和實際怎麽樣,所謂應然和實然就不是一回事。
我們最好先搞清楚發生了什麽,再來評價或評判這件事好不好,值不值得。
至少我自己還沒搞清楚。而且很討厭的,我認為你們也一樣,包括金觀濤,都未必真知道發生過什麽,而自己又在幹什麽。
例如他現在似乎在建構一套關於如何在摩登化後建立真實性的哲學。在我看來,至少對我來說,似乎是多餘的。
因為我們對終極問題的回答還是自覺不自覺地指向自己的。
我為什麽要懷疑我自己的真實性。
我的真實性需要靠什麽重複觀察重複實驗來建立嗎?
我真一切真。
既然我的真情實感是真的,我管我感受到的世界是不是真的幹什麽?還不是一樣。
我估計理科出身的金先生思維模式太西化了,他不自覺地要在外部建立自身的真實性,似無必要。
當然,他的書我看得還少,也許是我誤解了。
而且現在我開始寫這本《摩登演義》,估計絕大多數觀點還是從他那裏來的。
我們為什麽要重溫曆史,不是害怕忘記,而是我們根本還沒看清,還不知道為什麽會發生那些事,常常是自以為知道了,甚至隻是莫名地以為自己多麽得新一代了,好像天生免疫一樣,結果不斷地重複曆史,還要說什麽從曆史得到的教訓就是得不到教訓這種巧言令色的虛言,很順口順耳的樣子,其實就是給大家找個托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