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解民主'風情', 習近平弄巧成拙

ShalakoW (2023-04-12 20:33:59) 評論 (3)

因法國總統馬克龍最近重提法國"戰略自主"一事,兩天前寫了一篇博文,"曇花一現的馬克龍戰略自主"。在文章最後部分寫道:
"習近平或很快發現,自己從馬克龍那裏尋得的幫助,不僅隻是口頭上的,還是曇花一現。接踵而來的,恰恰是習近平不想看到的。就馬克龍而言,如果不當眾重新解釋自己,或因此變得沉默寡言"。
*****
馬克龍急於求成
1
追求獨立的外交戰略自主,是法國(歐盟)的一貫主張, 其平常程度好似祥林嫂的故事,人人都能講。法國馬克龍遠遠超過了祥林嫂。畢竟,法國總統也是總統。
1) 馬克龍最近訪華受到的款待,與中方對同行的歐盟主席馮德萊恩的刻意怠慢(因她在台灣問題上表明與美國一致的歐盟立場),形成鮮明對比。外加中法簽署的經貿/文化合作一係列大單,讓馬克龍在回程的飛機上提出獨立於美國的外交戰略的做法,顯得極其迫不及待,從而為原本老調重彈的"法國戰略獨立宣言"附加了令人質疑的新背景;
2) 使用台灣這一最糟糕的實例,來論證法國的"戰略自主",是對這一原本合理的訴求的閹割。"既不追隨美國(和平解決兩岸爭端"的基本原則), 也不會為中國的過度反應(overreaction)所動,台灣不是法國的利益"這套說法,不僅否定了法國原有的立場,還削弱了馬克龍自己"獨立於美國的第三極"的追求。馬克龍追求的不是"戰略自主"第三極,而是逃避責任/縱容武力的第三極。
2
馬克龍的表現在美歐政壇掀起巨浪。一片聲討之中,法國總統辦公室發布聲明,不要對馬克蘭接受采訪時的言辭過分解讀。知道自己捅了簍子,馬克龍暫時躲了起來。
民主政治中,政客一旦變得沉默寡言,其政治生命就有終結危險。"重新解釋自己",是政客蕩口後自救的必需措施。
利用訪問荷蘭之際,馬克龍於4月12日在阿姆斯特丹強調,法國對台灣議題的立場"並未改變",支持"維持現狀, 和平解決"。重申法國是美國忠實的盟友,但"不表示要成為美國附庸"。
為了自救,馬克龍把事情顛倒過來: 台灣議題得到強調,"戰略自主"的一貫追求"反而被弱化。What a f&@kup!

習近平弄巧成拙
中國需要歐洲的協助,來緩解美國"激烈競爭"的壓力。法國總統馬克龍到訪,讓習近平看到了分裂歐美的機會。然而,與以往一樣,習近平再次用力過猛,達到了適得其反的效果。
1 過份使用自己的優勢
在美國"激烈競爭/圍堵中國"之際,與法國總統簽署多項中法經貿/文化合作協議,已經是很大的勝利,但習近平覺得不完美。在蔡英文訪美受到高規格待遇之際,隨同馬克龍蹭訪中國的歐盟主席馮德萊恩,竟然對台灣一事當麵指手畫腳,讓習近平必須用台灣一事扳平。於是,一方麵有意怠慢馮德萊恩,另一方麵對馬克龍刻意超級款待。受寵若驚的馬克龍,在廣州手摸茶杯規矩地坐在椅子沿兒上,認真傾聽著幾乎橫臥在藤椅上的習近平下達指示: "小馬,台灣一事就交給你了。"

馬克龍飛機離境三小時後,中共開始對台軍演,馬克龍開始自己"戰略自主/台灣非法國利益"的媒體采訪。
2 習近平不解民主"風情"
天衣無縫的安排,讓習近平看到了效果。馬克龍采訪結束,西方世界一片嘩然,民主陣營一片大亂。然而,習近平勝利喜悅非常短暫。也就是幾袋煙的功夫,馬克龍扛不住幾乎是全方位的壓力,匆匆跑出來再次解釋自己, "法國的台灣立場沒有改變"。
法國之前是把自己台灣立場寫在紙上,與眾多的文件一起放在文件櫃中,不會有人在意, 而馬克龍在荷蘭不得已再次澄清說明,則是把法國對台的立場重筆濃墨地寫在了牆上:【維持現狀,和平解決】, 一如登出個安民告示,天下皆知。據說,要不是秘書勸阻,馬克龍就用血研墨寫這個告示,熱的血。
這是習近平最不能忍受的:外國勢力對台灣一事指手畫腳。

【不解民主"風情", 習近平以為靠法國的總統馬克龍定於一尊, 就能分裂美歐盟友們在台灣問題上一致立場。結果,通過民主社會特有的公開對話/討論,美歐盟友的一致立場不但沒有被弱化,反而被進一步加強。】

喬拜登老神在在
1
美國民主選舉有個特點,初選剛開始的時候,侯選人不計其數,混個臉熟都難,選民盲目得不認東南西北。隨著候選人數減少,選民們逐漸有了明確的方向。按分析選情的話說,選民們終於找到了回家的路 (they have finally found their way homee, and as usual, the game starts to take care of itself).
2
在美歐一片譴責馬克龍的聲音中,白宮老神在在地悠然回應(大意):"法國是美國最長久的盟友,沒有法國的支持,很多事情都無法成就。美法兩國之間的的聯盟堅不可破"。
麵對馬克龍的鬧騰,熟諳民主和外交的拜登心說, "鬧吧,  連潛艇那口氣一起出了。鬧夠了就回家,怎麽說也是家好啊"。在荷蘭,馬克龍找到了回家的路。
要是馬克龍坐在對麵,一貫愛嘮叨的拜登,或會體貼到遭人煩地多問一句: "柱子,你確定在廣州喝的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