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蹓”

打印 (被閱讀 次)

此間有中文媒體曾報道稱:中國大陸在扶貧中為改善貧困山區的交通落後狀況,昔日的“蹓索變橋梁”(大意),引起我對往事的一段回憶。特記述於下。

早在1953年夏季,我已被分配到在成都的鐵道部西南設計分局(即“鐵二院”前稱)第十七勘測設計總隊工作將滿一年。為準備成昆線西線方案的初測任務(那時此線還是按蒸汽牽引考慮)。我等十餘人(主要是參加工作不久的實習生等),被從各專業科室抽調到由設計分局在重慶舉辦的“給水勘測訓練班”學習,約兩個多月後結業。我即被分配到總隊剛組建的成昆線初測給水勘測隊報到。給水隊長是老前輩黎W和工程師。

在一切準備工作很快就緒後,全隊共十餘人,乘一輛帶篷卡車,連同勘測工具和簡裝行李,經兩天的行程到達雲南昭通,然後雇當地民工向導,由馬隊馱上全部裝備徒步前行。又經三天路程,頭兩天是上坡爬山為主(兩個晚上都在“馬店”過夜),第三天幾乎全是下坡路,下午即抵達目的地,是當時尚屬“西康省”我們總隊勘測起點位於金沙江畔一個叫“拖姑”的彝族山寨。擔任“線路勘測”任務的第一勘測隊已先行到達。在這裏,我見到早已分配到一隊的陳R傑、莊W虔等。(莊是五二年北大畢業分配來的,曾是我們幾十個多校應屆生畢業生乘“七.一”才通車不久的成渝鐵路客車到成都報到時的總領隊)

我們給水隊(與一隊相比,隻能算是一個“小分隊”而已)是負責由四個線路勘測隊分段同時進行全總隊範圍的給水勘測任務,主要沿金沙江西側南下,直達雲南省巧家縣。(因當時這個地區還解放不久,為確保勘測工作安全進行,國家還特別派出解放軍沿線保護)

提到巧家縣,我想在這裏順便說一下十七總隊那時的新任總隊長孫Y艾夫婦在調到十七總隊之前,孫是巧家縣委書記,夫妻倆在解放前都是在昆明的“地下黨”。老革命了。1949年“十.一”建國時,他妻子程L英是被雲南省委秘密選派參加赴京觀禮團代表之一,因那時雲南、四川等省尚未全部解放,代表團是經越南乘海輪繞道香港進京的。

言歸主題,我們勘測的這段線路有好多條寬約十幾米,甚至幾十米的金沙江支流河溝匯入,當地老鄉在跨過這些水流湍急,又不能用小船擺渡的小河時,多是采用古老的“過蹓”方法,我們這些勘測隊員們也“有幸”多次體驗了跨在蹓索上過河的驚險經曆。

蹓索是用一根較粗的鋼繩(或其他的粗繩),兩端各在兩岸對應位置選出大樹近根部位,或巨石上綁牢固定,形成跨河的索道,並用許多小鐵環和一根拉繩套進鋼索以及兩岸可拉動的在鋼索上滑動的另一更加牢實吊在鐵環下的環狀“蹓座”,人過河時,一隻腿跨入環狀蹓座,將腰綁牢在吊帶上,對岸用繩拉著在鋼索上滑動的蹓座過河。當蹓到河的中部,向下看時,那湍急的水流和轟轟震耳的水浪聲,真是驚心動魄,十分驚險。如有恐高症者,恐怕會被嚇暈。

現在通過脫貧,溜索變成了橋梁,既方便又安全。古老的“過蹓”已成曆史。當年,我曾在黎工“坐”在蹓上剛剛拉離岸邊時,搶拍過一張照片,在勘測任務完成回到成都將照片衝印出來,後來被院刊“勘設通訊”采用。可惜我自己手頭自存的那張照片已經找不到了。否則,也可算現已全麵脫貧的一個小小的“曆史見證”吧。

                                                                         NW 2021年秋寫於紐約長島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