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的山川古堰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漁蔭密樹,夜博然明燈。
打印 (被閱讀 次)

成都平原又稱川西壩子,降水豐沛、河流縱橫,是一個群山環抱的大型世外桃源。邛崍山脈斜列於平原西側,是岷江和大渡河的分水嶺。兩千多年前的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平原西部的岷江下遊修建了世上年代久遠、唯一留存的無壩水利工程——都江堰,從此“郊野之富,號曰近蜀”。

都江堰水利工程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處處體現了“上善若水,天人合一”的道家哲理,將逢雨必澇的西蜀平原變成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2000年,都江堰和青城山一起列入UNESCO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圖片依次為渠首樞紐的三大主體工程:魚嘴堤分流(左上)、飛沙堰溢洪(左下)、寶瓶囗引水(右上),以及中國五大古橋之一安瀾索橋(右下)——始建於宋代以前,清代重修。第一次來這裏時是1998年盛夏,索橋上擠滿了人,那時還不是世界遺產。

清代著名詩人黃俞有詩曰:“岷江遙從天際來,神功鑿破古離堆。恩波浩渺連三楚,惠澤膏流潤九垓。劈斧岩前飛瀑雨,伏龍潭底響輕雷。築堤不敢辭勞苦,竹石經營取次裁。”紀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廟位於都江堰西門外玉壘山麓,原為紀念蜀國望帝杜宇的望帝祠。廟宇依山勢布局,穿插於山林之間,上下重疊交錯,不強調中軸對稱。二王廟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倒塌,震後盡量使用原材料按原圖紙修複。廟內石壁上刻有李冰傳世的六字格言 “深掏攤低作堰” 以及 “秉勢利導因時製宜” “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等曆代治水口訣,李冰的治水思想領先兩千多年。

左上圖:二王廟正殿前大清鹹豐年間鐫刻的“飲水思源”碑,碑下是龍生九子之神獸贔屭,在大地震中斷成兩截。右上圖:正殿左側的銅製哮天神犬,通身被遊客摸得鋥光瓦亮。左下圖:已有2000多年曆史的古老 “榪槎”及填充了卵石的竹籠,截流江水之用,當今世界各地水利截流大多沿襲這種技術。右下圖:1975年在都江堰出土的漢代持鍤無頭石像,可能是當年李冰派人在岷江岩壁雕刻用於控製引水量的“三神石人”之一。據《華陽國誌·蜀誌》載:李冰“於玉女房下白沙郵作三石人,立三水中,與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沒肩。”

都江堰市西南的青城山是邛崍山脈南段的東支,頂峰海拔1180米,形成於一億八千萬年前的一次造山運動。在四川名山中與劍門之險、峨嵋之秀、夔門之雄齊名,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被稱為“成都的後花園”。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發源地之一,傳說道教天師張道陵晚年顯道於此,羽化後後青城山成為天師道的祖山。在彭祖峰東坡上,坐落著青城山上規模最大,規製最高的道家宮觀上清宮。始建於晉朝,唐玄宗時重建。現存殿宇建於清同治年間,宮門為石砌券洞,門匾是1940年蔣中正手書,草書楹聯為於右任墨寶:“於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聖人”。

街子古鎮地處邛崍山脈,位於崇州城西北25公裏的鳳棲山下,毗鄰青城後山和九龍山,東北方與都江堰接壤,岷江支流味江流經地勢平緩的街子鎮口。古鎮兩山相環、二江相抱、韻致別具、因水興商,是曆代漢藏交流的重要通道。在風雨飄搖中洗盡鉛華的青石板路和古老民居讓人駐步留連,街旁房屋以清代中、晚期建築為主。左上圖中的“字庫塔” 建於清道光年間,是“惜字是福”的街子人用來焚燒字紙的。字庫塔用石條、石墩和青磚建成,呈六方體形,高15米、分五層,上麵四層外牆刻有“白蛇傳”等壁畫。右下圖是橫跨味江的禦龍橋,清乾隆年間初建,嘉慶二十三年(1818)重修。

邛崍古名臨邛,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公元前311年)蜀守張若在此築城,因臨邛故地素有邛民(邛族)聚居。邛崍自古被譽為 “天府南來第一州”,與成都、郫縣、巴縣同為巴蜀“四大古城”,自建城以來就是西南重鎮、商貿名區,是秦漢南方絲綢之路第一站,唐代“茶馬古道”第一重鎮。 2300年來曆代演變,臨邛城飽經滄桑。康熙三十二年(1693)修複城牆,城開四門,東城樓名為 “湧泉樓”, 匾曰 “環江沃野”;南為 “挹翠樓”,匾曰 “崍山擁秀”;西為 “鑒湖樓”,匾曰 “瑞靄雲吟”;北為 “跨鶴樓”,匾曰 “靈綿霧嶺”。

邛崍是西漢年間蜀中四大才女之一卓文君的故鄉,相傳她被落泊書生司馬相如的一曲《鳳求凰》所打動,二人傾心相愛、攜手私奔,留下了“文君當壚、相如滌器”的千古佳話。如今文君故居中的文君井相傳為司馬相如與卓文君開設“臨邛酒肆”時的遺物,“井泉清洌、甃砌異常,井口徑不過二尺,井腹漸寬,如膽瓶然。”另外還有琴台、酒肆、漾虛樓、水香榭、淩雲堂、四角亭、當壚亭、聽雨軒等遺跡,杜甫有詩曰:“酒肆人間世,琴台日暮雲”。故居門匾為郭老所題,園林建築多是清代重修的。文君與相如、薛濤與元稹的浪漫故事,大概隻存在於傳說中了。

邛崍自漢唐起就因釀酒、製茶、煮鹽、冶鐵著稱,市中心臨邛鎮仍保留著具有秦漢風情的古街文化。邛崍是全國最大的白酒原酒基地,地方名酒——邛酒被載入《史記》《漢書》,釀造了千年流傳的詩酒文化。如李商隱:“君到臨邛問酒壚,近來還有長卿無”;陸遊:“一樽尚有臨邛酒,卻為無憂得細傾”。邛崍地區海拔600-1000米,終年山青水秀、雲霧繚繞,有 “中國黑茶之源”的美譽。早在公元前,古人就在邛崍火井鎮開采深井天然氣,用於製鹽、煮飯和照明。臨邛在秦代時,就因鐵礦資源豐富,成為巴蜀冶鐵一大重鎮,圖為文君故居院牆上的木刻 “漢代邛崍四景”。

蜀中名山天台山地處邛崍山脈尾部,遠古時代即為邛族繁衍生息之地。相傳大禹治水路過蜀國時,曾選此山為台登高祭天,故得“天台”美名。天台山前瞰成都平原,後臨玉溪河穀,右界蒙頂,左接玉林。群山環抱的河穀構成海拔1400餘米、寬廣約30平方公裏的箱狀向斜山地,丹霞地貌變化豐富 ,山體由西南略向東北傾斜。主峰玉霄峰海拔1812米,狀若登天之台,金龍河自山頂蜿延而下,穿越天台全境。天台山以 “山奇、石怪、水美、林幽”著稱,沿徑登山,怪石嶙峋、林海蒼茫,處處清泉飛瀑、奇花異草、鳥鳴蝶飛,與隻有110公裏之距的成都儼然兩個世界,是消夏避暑的好去處。

巴蜀開明時期,古蜀國國王鱉靈在天台山“登高祭天”。漢末道家在此相山鑿洞,築壇祭神。南北朝時,西域僧人雲遊到此,創建了天台佛寺。隋唐時代,天台山集佛、儒、道三教於一山,號稱“西竺第一禪林”。雷音寺(左)位於玉霄峰下,最初為漢代道觀,唐以後逐漸變為佛寺,興旺於宋代。後幾度興衰,現在的寺廟是2006年重修的。隋唐時代天台山宗教蔓延,兩宋年間三教爭山奪林、各營院園、矛盾百出,佛寺、道觀、官房多達108處,出現了國內唯一的古代宗教法庭“和尚衙門”(右),畫家文同、詩人陸遊都曾作過法官。

白居易的《長恨歌》中對天台山有如下描述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為感君王展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天台山的傳說:西漢卓文君和司馬相如私奔成功後,到此處遊玩、撫琴作詩的“琴台石”(左上圖)。唐代安史之亂中楊玉環被賜死,邛崍道士奉旨在此覓得其芳蹤,故稱“貴妃池”(右上圖)。北宋詩人文同有詩、詞、書、畫四絕,尤善畫竹,“文同硯”是他畫竹研墨之處(左下圖)。古蜀國山民治療腰疼病的良方——“神仙撐”,係山神托夢告之(右下圖)。

天台山的蜻蜓與蝴蝶。

夜宿山莊,川菜也清淡——山蘑鮮蔬老鴨湯、各色時令野菜。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 。以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千古絕句命名的西嶺雪山位於邛崍山脈中段,俗名“大雪塘”,距離成都不過百餘公裏。在海拔3000多米處的日月坪可遠眺5353米的成都第一高峰,這也是全世界人口千萬級大城市中海拔最高的雪山。號稱 “陰陽界”的白沙崗一帶,雲蒸霧湧、氣象萬千,是溫暖濕潤的四川盆地氣候與寒冷幹燥的青藏高原氣候交匯處。其實冰雪世界對於久居北歐的人來說算不上稀奇,奇就奇在是在這麽南的地方。想來1300多年前既無霧霾又無高樓,所以詩聖可以從草堂西眺大雪山,一覽無餘。

川西是國寶大熊貓的故鄉,四川大熊貓棲息地麵積924 500平方公裏,包括邛崍山和夾金山的七個自然保護區和九個景區,為第三紀原始熱帶森林遺跡。棲息地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貓棲息地,目前全世界30%以上的瀕危野生大熊貓都生活在那裏,2006年列入UNESCO世界自然遺產名錄。那裏也是最重要的圈養大熊貓繁殖地、小熊貓、雪豹及雲豹等全球嚴重瀕危動物的棲息地,還是世界上除熱帶雨林以外植物種類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生長1000多個屬種的5000-6000種植物。雖然沿著邛崍山脈走了一遭,卻從未看到過野生大小熊貓,貼幾張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拍的照片。

春後雨前SE 發表評論於
回複 '花似鹿蔥' 的評論 : 謝謝來訪!可以回去玩了。
春後雨前SE 發表評論於
回複 '雪中梅' 的評論 : 謝謝美言!順致春祺
花似鹿蔥 發表評論於
謝謝分享,下次去邛崍!
雪中梅 發表評論於
文圖並茂,介紹的真詳細,知識豐富,跟著學習了,平安是福。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