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方舟子發推文炮轟張文宏在China CDC Weekly的一篇文章:張文宏發的論文稱,3月22日到5月3日這個時期華山醫院收治的33816名奧密克戎感染者近80%始終沒有任何症狀,隻有4%發燒,0.065%轉重症,無人死亡。鍾南山帶貨要你的錢,張文宏造假數據則要你的命。誰更可惡?
方舟子沒有給出反駁這篇文章的證據,這是很難有說服力的。
在現代醫學概念裏,任何一種言論和行為都必須要有相應的證據;而不同的證據有不同的可信度。目前全球包括我國在內的絕大多數循證實踐中心均采納英國牛津大學循證醫學中心製定的證據分級和推薦強度標準,該標準根據證據的性質將證據分為A-D4個推薦級別,同時根據所采納證據的可靠性,將證據分為I-V5個水平。證據的額水平由其可靠性決定,而證據的水平又決定了證據的推薦級別。證據的可靠性根據研究設計、方案實施的嚴謹性、統計方法的應用來衡量,見下圖:
張文宏這篇文章的證據級別和推薦意見分別是4和 C
方舟子的推文最多算5和D
仔細閱讀張文宏這篇文章,不難歸納出這幾個要點:
- 文章的結論是In the Shanghai Omicron wave, the risk of developing severe illness was very low (0.065%, 22/33,816) in initially non-severe patients without unstable conditions. (在上海疫情期間,那些起初非重症而且情況穩定的病人後來發展成重症的風險非常低,0.065%,22/33,816)。
- 在研究方法中,Patients were eligible for the study if they were diagnosed with non-severe COVID-19 upon hospital admissio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medical conditions were excluded. (隻有入院時被診斷為非重症的患者才資格參加研究。 病情不穩定的患者不能參加。)
- 其結果是:研究期間這類患者有33,816個,發展成重症的隻有22個。
運用批判性的思維方式,不難發現其中的貓膩:
文章沒有提到起初就被診斷為重症的患者數目,還有病情不穩定的患者數目!
假如這兩個數目加起來是100、1000、甚至10,000呢?
但是,這篇文章非常容易讓人誤解為“3月22日到5月3日這個時期華山醫院收治的33816名奧密克戎感染者近80%始終沒有任何症狀,隻有4%發燒,0.065%轉重症,無人死亡。”
- 3月22日到5月3日這個時期華山醫院收治的奧密克戎感染者應該不隻是33816名吧。
任何一篇嚴謹的科學論文,都不應該出現這種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