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年,Amazon的大老板,光頭貝佐斯, 可能剛剛從離婚的狗血劇中緩過神兒來。他大概不會想到, 在遙遠的加國一個大會議室裏,一堆人正在昏昏欲睡中, 聆聽著他當年創業的牛逼故事。
比爾蓋茨也好,喬布斯也罷,美國科技大佬們的創業故事, 都逃不過一個十分神奇的地方 ----- 車庫。貝佐斯自然也不能免俗,從車庫白手起家,不同的是, 人家還親自做了一個大桌子 ---- 用家裏的舊門板和四根4x4的木頭加幾個三角鐵做的,結構簡單, 結實耐用。培訓老師大肆吹噓,說是直到現在, Amazon倉庫裏這款桌子還隨處可見。後來還真看到了不少, 高的出奇,隻能站著使用。我不知道,這到底算是一種精神傳承呢, 還是一種管理層的奉承?反正咱也用不到桌子,也不去管它。
培訓持續了三天,大講特講Amazon的企業文化, 崗位安全以及福利待遇。因為是帶薪培訓, 大家倒也不介意坐在那裏無聊,後來才知道, 那是大家唯一坐著能賺錢的幾天。
電影“讓子彈飛”裏,張麻子薑文有一句台詞,“我是想站著, 還把錢掙了”。能嗎?能,在這裏,肯定如你所願!不過, 就是字麵意思,站著幹活兒的站。你別說,整個倉庫的工作區, 真的找不到一把凳子椅子,普通員工自不必說,區域經理, 流水線小頭目,即便主要工作是整天盯著屏幕,也都是得站在那裏 ---- 前麵提到的,那個高腳的“貝佐斯桌子”,正好合適。
大企業的培訓,畫大餅自然是免不了的。先是奉上企業motto: “work hard, have fun, make history”,怎麽看這三個維度,都像是一個“不可能三角” 啊,卻硬生生的讓他們掰直了捋順了,還十分有道理的樣子。好吧, 就當是我真信了。
憑良心講,大企業還是很正規的,勞保用品,安全實踐都毫不含糊, 安全鞋100多刀提前免費配發,手套護具隨用隨取, 一天也不想幹也可以,鞋送你了;大企業就是這樣, 幹活兒好賴先不說,別整個安全事故出來,他們可真受不了。
不過,真正上崗前,還是有貼心的提示的:親,工作第一周, 你的腰背可能會酸痛,這是很正常的喲(當然, 不會是這種淘寶語氣)。後來發現,還是給提示錯了, 一天10個小時站下來,最痛的不是腰背,而是腳丫子 ----- 帶鋼板護頭的安全鞋,又重又硬,穿一天真有的難受。 雖然可以索取軟鞋墊,但一時沒貨,大家也隻好先忍著了。
如果你看到一個人上班很開心,無非就兩種情況:要麽他剛剛入職, 要麽他快要離職了。這是哪個天才給的總結?太貼切了! 入職初期的新鮮感陡然褪去, 很快就進入了一個枯燥而難熬的適應期,很多人, 連這個適應期都過不了,就離開了。
憑著一股少年時代的殘餘熱情,我倒是順利度過了這段適應期, 身體y也不再這疼那疼的,沒什麽感覺了。 當時培訓閑聊的幾個同路人,或遲或早的,都離職了。
和我一起的那一批,形形色色,背景不同,目的不同, 想起來也挺有意思的。
培訓課間,最先搭上話的是一位老人,退休在家久了, 閑得發慌可出來找點事做,搞不定下載注冊公司app,來問我, 幫他解決了。老人退休前,是一名中學音樂老師, 老伴也是家庭鋼琴老師,有自己的出租房, 在PEI島上還有度假屋,應該是不太缺錢的, 說是趁著冬天到來無處可去,來打季節工掙點錢, 等天暖和了就去PEI度假去了。果然,聖誕過後不久, 就不再來了。
另一位華人小夥,20多歲,大學畢業還沒找到工作, 自己幹勁不大,被父母逼著出來鍛煉鍛煉, 看著不像是能吃苦耐勞的。果然,一周後就不再來了。 最好笑的一位白人女孩子,很年輕,培訓課上很活躍, 問了很多問題,大多是如果有些規定違反了會怎麽樣, 一直在找台階和退路的口吻。培訓結束,到工位上實際操作時, 必須帶手套,人家珍惜新做的美甲,隻把手套鬆垮垮的戴了一半, 別別扭扭慢慢吞吞的幹了幾天,也溜了。堅持最久的, 是一位大陸來的留學生,應該是缺錢花,一直幹了大半年到了暑假, 兼顧不了學業也不得不放棄了,我們一起上班休息吃飯,聊了很多, 直到現在還成了不錯的朋友保持聯係。
正所謂,鐵打的倉庫,流水的工人。 Amazon倉庫這套雇傭製度的設計,本就預見了這種高流動性, 每個工位的責任都特別簡單,容易上手,可替代性高, 人力資源來來去去,影響並不大。大浪淘沙,隻留下兩種人: 願意幹的,和不得不幹的。
在倉庫工作的各個族裔中,印度人占了一大半, 其次是黑人和阿拉伯/穆斯林族裔。靠近門口的牆上, 有一幅很大的世界地圖,旁邊還有圖釘可以標出自己的母國, 印度那裏密密麻麻,其他地方也有不少,但 中國地圖上,隻南方插了很少的幾個,留下反差很大的一大批空白。究其原因,一是華人本就很少, 二是大概也不願意湊這種熱鬧。也有不少殘障人士,坐著輪椅的, 手臂殘缺的,聾啞的(穿了專門帶標記的馬甲), 外表眼神明顯不聰明的,一些所謂的弱勢群體吧, 似乎都在這裏找到了位置,起碼憑自己的勞動而活著。
我敢說,倉庫裏工作的人,最喜歡的時間點應該是打卡下班時, 10個小時手腳不停的勞動(中間有兩次30分鍾break time),在這一刻得到了釋放,拖著疲憊的身體走出大倉; 白班還好,夜班我沒體會過,那是怎樣漫長的黑夜。在門口, 看著如潮的人流,湧出離去,回家。 腦海裏便情不自禁的浮現了四個字 --- 芸芸眾生。
2021年,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導演影片《無依之地》, 有一個片段講了Amazon倉庫工人的故事, 裏麵的Linda就為了賺稍高的時薪,選擇了夜班, 在繁忙的聖誕購物季,勞累過度暈倒了送進了醫院。雖然沒有家, 但Linda依然是有能力,有尊嚴,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在這裏,“站著把錢掙了”,其實,也不隻是字麵意思。站著, 就是有尊嚴,在這個意義下,能站著就很重要。
在倉庫這種環境和勞動強度下,你很容易誤解他們都是底層人群, 其實不然,無論是工作中合作,休息時排隊熱餐, 大多都很禮貌謙讓,秩序井然。也沒見過那個經理, 對員工呼來喝去,頤指氣使,大多都是很和氣的分配任務,雖然也會用小心思,但大體上都還說得過去。 也許是加拿大的大環境使然, 並沒有網上傳言美國工人上廁所都不讓超過5分鍾那樣苛刻,當然, 你也不能躲廁所了太久。印象很差的,有一個黑人女經理, 對時間卡的十分嚴苛,遲到一分鍾她都會來警告,從她那裏我還學了一個新詞 --- biological needs(吃喝拉撒),讓你盡量在休息時間解決, 我估計她在員工的匿名評價中慘不忍睹,不久就聽說她離職了,或許是被迫的, 真是大快人心。
我自己也是要檢討的,剛入職的時候,由於我隻是在這裏兼職, 空餘時間才來,有時隻工作半天或3小時, 莫名有一種連我自己都難以察覺的優越感。後來,才覺得自己有多可笑。他們不過和你我一樣,有過往有故事,隻是在不同境遇中, 或主動或被動,選擇了一種不同的生活,僅此而已。
要說到樂觀,莫過於這裏黑人同事,他們一般都身體強健,自帶音樂節奏。不過,流水線一個黑人小頭目,身體卻相當瘦弱,卻頭腦靈活,說話也得體,大家都喜歡他,使我對黑人的刻板印象大有改觀。另外一個黑人哥們,也很健談,還特別喜歡對你說中文,“泥好,謝謝”,也就這兩個詞,發音相當標準,見麵就是這兩句。這兄弟胳膊上全是紋身,老婆和四個孩子的名字都刻在了上麵,那真是滿滿的愛。
倉庫燈火通明,夜以繼日,人員輪換,機器不停,卡車進進出出,成千上萬個包裹,在千家萬戶的期盼中,飛向這個城市各個角落。
佛曰,眾生皆苦。我說,苦中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