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抽獎買到兩張便宜些的歌舞劇票,於是就欣然前往觀看。
該劇在紐約百老匯劇院區的一間千人左右座位的劇院演出。 演出前我在其門口等候,看見許多年輕人來看。
那劇是一名有名哥特式荒誕恐怖劇導演的電影改編的, 同導演似導過(剪刀手愛德華),據說約翰尼德普是他的禦用主演。
這出戲是一部荒誕喜劇。 是關於一個Beetlejuice的古怪的中年鬼怪展開的。 劇情由一對新近死亡的夫婦鬼,想重新擁有他們被人買去的房舍, 就聽從老鬼Beetle juice的安排,不斷搞怪嚇人, 直至把新主人一家趕出那房舍的一係列鬧劇組成。
總體來說,該劇挺成功的。它具有足夠的娛樂成分,如對話, 如劇情設計的荒誕,和出人意表。舞台裝置變換頻繁, 舞台燈光眩目華麗多變,緊扣劇情發展。演員團隊很強, 一共有近二十演員。群演的舞蹈戲份很多,裝扮換了近十套, 很有戲劇感和萬聖節鬼怪風。
男主演是中年演員,很有舞台表演經驗,懂得不時與觀眾互動。 女主演是位年輕女演員,她扮演一個十五歲的女孩新房住的女兒 她似舞台經驗缺少些。她有兩三個獨唱時刻,都是仰頭高歌, 有點吼場唱的感覺,其目光與觀眾也絕少交流,也許她有點怯場吧。 配角演員都挺強的,歌舞俱佳。
我感慨這劇的製作很費錢,布景裝置設計新穎別致也很出效果, 充滿了戲劇感。但是我在觀劇時,有時有點犯困,有時有點出戲。 旁邊許多像大學生或年輕白領的觀眾們經常為了主演拋出的某個梗笑 得很大聲,我跟女兒默默無聲,我們沒聽懂他的梗啊。再者, 它大多的劇情情緒傳達是用歌唱形式,演員們發音有所不同, 有時聽不清他/她在唱什麽,感受效果也差一些。 國內唱戲曲是都有字幕打在旁邊。 估計劇院的人想不到會有英語不是母語的人來觀劇, 省略掉字幕一環。。。所以,大體上我們看懂了40,_ 50百分之。但到美國紐約九年多了, 這也是我頭一次看百老匯劇院現場。我能感覺出, 身邊的觀眾都是比較經常觀劇的人群,中老年人較少, 這又是一部受年輕人歡迎的劇。我有代溝也有文化溝, 部分不懂是可以理解的。。。
我看完基本除了笑了若幹次沒啥感受, 也就是說它基本起娛樂作用,沒什麽教育教化深度思考。
這是百老匯劇的主核?這一千二百人到這裏是找樂子的。 這演員們使盡渾身解數, 是主持了一個要讓一千人中大多數人滿意愉快的兩小時大派對。。。
百老匯劇的主核是這個?
我在觀劇前,在劇院區附近走了走,其附近五六個街區Block, 密密布置著幾十家劇院,理論上應該是一百五十多家。 其劇院區周圍都是飯館酒吧等為劇院人群服務的店子及周邊店。 據我查過的紐約劇場表演的情況,除紐約曼哈頓外, 其他四區及長島除了周末,工作日晚上基本沒有表演提供。 也即是說,曼哈頓劇院區提供全紐約文藝表演的大多數。 百十個劇院一周七天基本天天有演出, 經常同時有近十部戲同時上演。有些像,獅子王,漢密爾頓。 歌劇魅影等常規劇,一演幾年。 其他時裝劇就是看演出情況幾個月或一年多。如我看得這部, 演員要演出一千場左右。我在周圍閑轉時, 看到周圍的挺多大酒店大堂裏都等著專門打扮過, 衣著光鮮的旅客們, 估計是準備以百老匯看劇來完備紐約旅遊之夜的。。。
我心想這真是一個挺大的文藝產業鏈。( 網查紐約劇院業年收入140億多美元,從業人員9.7萬) 曼哈頓作為國際之都,提供著豐富巨量的文化產品。 這有多少人來支持。紐約八百萬人。 每年觀光旅遊來此的人有六千萬,百老匯劇作為旅遊觀光品是個很大的產業。。。
然而,百老匯劇到底在賣什麽呢?我記憶上世紀四十年代電影裏, 百老匯劇在賣大腿片歌舞劇。隨後若幹年,也基本以歌舞片為長項。 以我今天的觀劇印象來說,還是歌舞升平為主。。。
我估計我若真正想看有思想溝通交流的劇目,看話劇才是正道。
我觀劇結束時,演員代表希望大家捐獻一些雲雲 。。 。我估計這個劇收支應該是盈利的。其他冷門些的劇不好說。 但若我是製作的話,不會花那麽多錢搞布景,搭活動機關。。。 若交流思想的話,關鍵在劇本台詞寫作方麵加深度。( 但我女兒是搞設計的,從她專業角度看,這麽多舞台布景, 這麽多套服裝,還有活動裝置( 如兩三米長的六七十公分直徑的雙頭蛇,及一米五直徑的人頭像, 及可活動的一米長五十公分寬的活動烤豬形象, 都需要美工及工作室製作),這些會帶給創意人員許多工作。。。
故而此部百老匯歌舞劇就是我的美國實踐又一次隻一次的嚐試。 以後還是找話劇看吧。它太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