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我們最大的敵人,讀《追風箏的人》

用手中的筆記下生活的點點滴滴
打印 (被閱讀 次)

作為一個喜歡寫的人,我一直有自己推崇的寫作風格。就像繪畫一樣,每個畫家都有自己最鍾愛的繪畫技法和風格。對於繪畫,我喜歡色彩濃鬱的油畫,但對於寫作我卻更喜歡簡單明了的“白描”形式。中國畫中的“白描”是指以淡墨勾勒物體輪廓或者人物,而不著色。白描的韻味在於隻以筆勾取繪畫對象的形狀,而難度在於畫麵的細節和重點全靠筆觸的曲折和輕重來體現。看似十分簡單的“白描”,其實要畫的生動有相當的難度,因為畫家手無他物,唯一可以利用的隻是一根黑線。但如果把這跟黑線用好了,畫家就可以把大千世界倒映於他的畫紙之上,山水魚蟲,花鳥走獸,故事,人物,甚至思想和情感。。。而寫作也是一樣,我一直認為作者的“筆”不應該過於花哨,不必要用太多華麗的辭藻,也無需使用過分的修辭,而是應該像“白描”一樣老老實實,安安分分的去突出內容。讓人物本身,故事本身,情節本身去感染讀者。讀者在讀一篇文字或者一本書的時候,根本就不應該看到作者的存在,而是應該跟著作者的筆走進文字的空間,在其中體會作者要告訴讀者的一切。翻開第三本書《追風箏的人》,我看到了一幅“白描水墨畫”。

 

    相較於《金翅雀》的通篇的細節渲染,《擺渡人》的巧妙的故事構思,《島上書店》的書中有書的創新寫作手法,《追風箏的人》可以說是什麽也沒有。但我卻最喜歡這本書,因為從頭讀到尾,我沒有被作者的任何刻意的“吸睛”寫作手法所幹擾,而是完全徹底的沉浸在一個悲傷但卻充滿力量的故事之中。

 

    我不是第一次翻開《追風箏的人》這本書。三年前剛把它從國內帶回來的時候就試圖要閱讀它,但我記得我當時完全沒有心境去看每一個字,隻覺得這本書的開篇相當的枯燥無聊,一個男人描寫的記憶中小時候爸爸的豪華老宅和長相奇怪的仆人玩伴完全不能引起我絲毫的共鳴和好奇心,所以看了不到十頁,我就把它放到一邊去了。但這次再翻開第一章的時候,我卻被作者寫在頁尾的一行小字所吸引,“為你,千千萬萬遍。”,這看似諾言的幾個字到底意味著什麽?這是一個什麽樣的故事?主人公男孩兒阿米爾和他的仆人朋友哈桑之間到底存在著什麽樣的感情?我迫不及待地一頁接一頁的讀下去,終想探個究竟。其實我覺得讀書也存在“天時地利人和”的先決條件,並不是時時拿起書都能真正讀進去,也不是讀進去就會與書產生共鳴,而是要分時間和心境。在人生意氣風發,洋洋得意,一切順利的時候,我們是很難真正讀進去書的,因為這時人渾身積蓄的能量太滿,需要的是發散。而讀書是一個吸收的過程,所以隻有在人低落,虛空的時候,才容易與書產生共鳴。而此時的我與《追風箏的人》這本書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部長篇小說,2005年出版以後,在美國的暢銷書中排名第三。這本書以作者回憶的形式,圍繞著男主人公阿米爾和他的仆人玩伴哈桑的半生情感糾葛,從各個角度展露了人性的美與醜,包括愛,忠誠,責任,勇敢,良知,嫉妒,懦弱,恐懼,愧疚,贖罪等等。同時也帶領讀者了解了阿富汗在動亂前後大眾生活的天壤之別,也揭露了塔利班給阿富汗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全書從1963年阿米爾出生在阿富汗的喀布爾一直寫到2002年中年的男主人公在美國舊金山的金門公園放風箏為止,以風箏為引線,作者徐緩有度的給讀者講述了一個關於人性的故事。

 

    故事裏有兩個男孩子,一個是富商的兒子阿米爾,另一個是他的同齡仆人哈桑。兩個男孩子都從小就失去了母親,各自跟父親生活,而他們的父親也是四十年的主仆關係。這看似簡單清楚的人物關係卻從一開始就暗藏著玄機。在阿富汗這個以伊斯蘭教為主的穆斯林國家,種族意味著一切。阿米爾是種族高貴的普什圖人,但他從小性格懦弱。哈桑是種族低劣的哈紮拉人,但他卻勇敢正直,忠誠的為阿米爾效力不遺餘力。吃著同一個奶媽的奶長大的兩個人,從一出生就注定了會有高低不同的人生。阿米爾雖然看似擁有一切,但卻始終得不到父親的全部的愛,冥冥之中他始終感到父親更在意哈桑。嫉妒讓他在依賴哈桑的同時,又時常的去欺負和取笑這個稱不上朋友的玩伴。而哈桑卻心無旁騖地為自己地小主人恪盡職守,忠心耿耿地守護在阿米爾身邊。小說的前六章都是在講述阿米爾和哈桑的安逸幸福的童年時光,那回憶帶著作者的體溫,讓讀者好像能切身感受到阿富汗在推翻帝製建立共和國之前是怎樣的一個古老,遲緩但卻溫暖有禮的國度。

 

    阿富汗國運的轉折在1973年穆罕默德·達烏德·汗等發動政變之後,而兩個男孩子的命運轉折卻發生在1975年的冬天,發生在一場風箏比賽之後。阿米爾是出色的“風箏鬥士”,即善於用自己的風箏切斷別人風箏的線。而哈桑是傑出的“風箏追逐者”,因為阿富汗的傳統是線被切斷而落下的風箏歸追到它的人所有。在1975年冬季的那場風箏比賽中,阿米爾鬥風箏獲得了冠軍,哈桑卻在替少爺追風箏的過程中,被壞孩子堵進了黑暗的小巷並遭到了強暴。懦弱的阿米爾全程目睹了哈桑的慘狀,卻因為害怕而沒有挺身而出。更糟糕的是,事後充滿罪惡感的阿米爾不僅沒有去安慰痛苦萬分的哈桑,還因為自己無法麵對他而落井下石,栽贓哈桑偷竊而把哈桑和他的爸爸徹底趕出了父親的家。

 

    從此阿米爾的人生走進了黑暗的洞穴,不僅由於蘇聯入侵阿富汗而使他和父親流離失所,以避難的身份顛沛到了美國,更讓他難以忍受的是無時無刻從沒有停止過的對自己心靈的拷問。顯而易見阿米爾是有良知的,正因為有良知所以才有痛苦。痛苦源自他的嫉妒,源自他對友情的背叛,源自他因為懦弱而不敢麵對自己的錯誤。中國人講:人之初,性本善。但人的本性到底是善還是惡呢?如果是善,那是什麽造就了人性中那麽多的黑暗麵?貪婪,嫉妒,懦弱,虛偽,傲慢,多疑,偏執。。每當這樣的人性在我們的頭腦裏抬頭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麽做?我總是問自己。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讓我不斷的思考這個問題。人性是人的本性,既然是本性那就無人可以避免的會有這樣或那樣的黑暗麵。我總覺得重點不在於這樣的黑暗麵會不會出現,而在於當它出現了我們要如何的去應對它。阿米爾的應對方式當然不可取,先是由於嫉妒和懦弱而背叛了自己的朋友,後來還是因為懦弱而失去了救贖自己的機會。但幸虧阿米爾還有良知,所以在之後的幾十年裏他一直飽受愧疚自責的煎熬,終於在人到中年的時候決定踏上自救的道路,重返阿富汗。

 

而對於現實生活裏的我們每一個人,我始終認為對付人性黑暗麵的最好武器就是善良。什麽是善良?善良不是在我們誌得意滿的時候去施舍不如意的人們一些憐憫,而是在我們自己孤立無援的時候,在我們自己心生怨恨的時候,在我們自己害怕恐懼的時候,在我們自己虛榮善妒的時候,仍然能,也仍然願意去與人為善,不會去傷害任何人。

 

好的書總是能從某一方麵給人以啟迪,《追風箏的人》無愧於是一本好書。看過這本書的人一定會對人性的邪惡心有餘悸,也會因輸給人性而產生的痛苦而心有餘悸。所以還是以它為戒,力求做一個善良的人吧!

 

淡淡的日子 發表評論於
回複 '玉器晚成' 的評論 : 說實話,對於阿米爾的父親我是理解的。男人跟女人不同,女人活在情感裏,情感大於一切,女人可以為了情感放下驕傲和自尊。但男人不會,沒有了尊嚴對於男人來講就好像裸體走在大街上一樣吧。但從另一方麵來講,如果為了一個人男人可以放下自尊的話,那這個人一定是他的真愛。換句話說,阿米爾的父親在權衡自己的麵子和阿桑的時候,沒有選擇阿桑的原因還是因為阿桑對他來講不值得。我倒不認為這是阿米爾父親的虛偽,反而覺得是他最真實的表現。至於由此而來的負罪感,那不過是他心軟罷了。
玉器晚成 發表評論於
惡人從不會為自己作惡而感到內心的不安,而懦弱的人因為自己犯錯會有沉重的負罪感。《 追風箏的人》中最負阿桑的人是阿米尓的父親。他的虛偽是阿桑悲慘命運的根源。讀書到最後,我在想,如果阿米爾不知道阿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他還能不顧一切地贖罪嗎?讚同 ,人性中的陰暗麵“ 是我們最大的敵人”。
淡淡的日子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半島人' 的評論 : 嗯,好的故事書一定是故事本身吸引人。
淡淡的日子 發表評論於
回複 'valore' 的評論 : 世界對善良的人再不公平也不是我們可以不善良的借口。即便是因為善良而吃虧,我也會選擇與人為善。隻是對一些小人多提防些就可以了。
淡淡的日子 發表評論於
回複 '無法弄' 的評論 : 是的,人看書的時候如果能聯想到自己生活裏的遭遇,也會產生共鳴。
淡淡的日子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林海平兔' 的評論 : 謝謝!
淡淡的日子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 的評論 : 是,書永遠是我們的朋友。
淡淡的日子 發表評論於
回複 '牟山雁' 的評論 : 謝謝鼓勵!
半島人 發表評論於
很奇怪,我看這本書前一兩頁就被吸引進去,一口氣讀完。很久都不看小說了,居然因為從圖書館借了本中文書,完全不知背景的情況下,把書看完了。
小說就是講故事。講故事的高手都是有本事從一開始就把人給吸引住了。
valore 發表評論於
可是哈桑終究被毀,失去了生命。阿米爾無論如何懺悔,彌補不了,也懷疑他這樣的人現實裏真還有良知。一直相信善良,可現實每每給你看善良的人受苦,受罪,不禁懷疑。八月的網暴實在粉碎正直善意,人性過於黑暗
無法弄 發表評論於
我也喜歡白描,白描的書更難寫,能體會到作者的意圖,得有作者的心境。人有過類似的經曆,容易引起共鳴。記得一個朋友說過,他看到路上一個乞討的人,想起自己無依無靠、沒錢吃飯的日子,這個摳門後來又富裕的人掏出了大把錢給了乞丐,人性這時忽然顯靈了,而且加倍地體現了:)
林海平兔 發表評論於
混跡花草中的灰蘑菇 發表評論於
好像幾年前讀過這本書的英文版,感人但有點沉重,在書架上翻了翻,看見書果然在那,有一種老朋友重逢的感覺:)謝謝分享
牟山雁 發表評論於
好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