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敬勝書院到唐山一中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漁蔭密樹,夜博然明燈。
打印 (被閱讀 次)

今年是交通大學定名100周年,也是唐山大地震45周年。筆者在交大唐院校園長大,在唐山讀小學和中學。近年來各類關於交大唐院的回憶文章常常見諸媒體和公眾號,五年前筆者也撰寫過《我們心中的家園》萬字長文。然而對於與唐院老校園近在咫尺的唐山一中的文章卻不多見。對於這所中學,人們知道的大多僅限於“百年老校”“李大釗母校”以及當今中國“高中百強”之一,但是對於其前世今生知之甚少。唐山一中 (包括十五中) 是筆者與很多唐院子女的中學母校,我們對於故鄉唐山的回憶是無法與一中切割的,圖片分別為1930年代的交大唐院 (左) 和1960年代的唐山一中 (右) 老校門。

明朝年間稱直接隸屬於京師的地區為“直隸”,直隸省是河北省舊稱。清光緒年間,直隸省永平府灤州開平鎮西南20裏的唐山以南喬家屯村一帶,隨著開平煤礦的開采和唐胥鐵路的建成通車,逐漸形成新興的工礦聚落集鎮,唐山也成為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唐山一中的前身為永平府中學堂和華英學堂,是中國近代最早的中等學校之一,曆史上培養了大約四萬名畢業生,與唐山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筆者在本文的寫作過程中,對於這座少時生活了十幾年的城市有了更深的了解。

永平府中學堂的曆史可追溯至清乾隆十二年 (1747),時任永平府知府的盧見曾向直隸總督那蘇圖請求興辦書院獲批,三年後建成,以《大戴禮·武王踐祚》中“敬勝怠者吉”之意,取名為“敬勝書院”。盧見曾是康熙末年進士,乾隆年間任兩淮鹽運使,與翰林院侍講學士紀曉嵐是兒女親家。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敬勝書院衰敗,後於1872年由永平府知府遊智開重建,位於永平府盧龍縣 (今屬秦皇島市)。書院源出於唐代私人治學的書齋和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門,由唐而宋元明清,經千餘年的發展,全國書院達7500餘所,成為儒家文明的標誌性符號,以及讀書人文化教育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敬勝書院是華北地區較著名的一所,藏書甚豐,除經史要籍外,偏重於宋元明理學。

同治十二年 (1873) 9月18日,敬勝書院修繕完工,有“京東才子”“直隸一人”之譽的晚清學者史夢蘭應邀撰文《重修永平府敬勝書院記》,文中寫道:“敬勝書院,前太守德州盧公見曾因明武學舊址所建也。以其左鄰太公廟,故取《丹書》語名之。嘉、道間,生徒莘莘,號稱極盛。鹹豐末,畿輔有警,郡守重團練,而書院遂漸即榛蕪。同治壬申夏,今太守遊公至,見堂廡頹敗,衋然傷之,力亟重修。增其膏火,並購經史,廣搜宋、元、明儒及畿輔諸名家文集庪之院中,以備諸生肄習,甚盛舉也。工既竣,屬蘭為文以記其事。”“ 蘭深感其意、韙其言,爰次第書之以為之記。遊公名智開,湖南新化人,由灤州牧升永平守,與盧公同。”

清光緒二十七年 (1901),風雨飄搖中的清廷發布了激進的改製上諭,清政府推行新政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廢科舉、辦學堂、派留學。1902年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上奏請求頒發《直隸中學堂暫行章程》,通令各府書院改為學堂。光緒九年癸未科探花、永平府知府管廷獻奉命將敬勝書院改為永平府立中學堂,府學教官範文號任首任監督。永平府中學堂麵向永平府所屬七州縣招生,學製五年,1902年開始招生五十多人。學堂初期配校監督一人,堂長一人,庶務主任一人,教習若幹人,還有堂役。建校伊始,校舍有三所,分作講堂、監督室、教習室、賬房、夥房和學生宿舍。經費開支從府署隨用隨領,實報實銷,監督和教習等人員薪金以及學生的書籍紙筆、夥食、操衣等均係官費。圖為光緒廿八年管廷獻題寫的校名石匾,現存唐山一中校史館。

永平府中學堂所授課程分為中西兩學,具備了中國近代教育發展的雛形。“中學”四科為經學、文學、史學、政治學;“西學”為英文、算學、地學、外國史、格致學、外國淺近政治學和體操。教科書雖由朝廷學部統一規定,但實際多為自定。學堂嚴格聘用教師,中文教員多為舉人,亦有貢生;西文教員多為大學堂畢業生,也曾延聘社會賢達任教。1904年,清廷頒布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正式實行的學製——“壬卯學製”,1905年廢除科舉。考中秀才的李大釗成為當年永平府中學堂招收的第二屆學生,在校學名為李耆年。官方校史將唐山一中的創建年代確定為1902年,明年將迎來120周年校慶。

1912年民國建立後,改“學堂”為“學校”、改“監督”為“校長”。1914年取消府製,中學改為省立,“永平府中學堂”遂改為“直隸省立第四中學校”,而原府屬州縣的學生仍來此報考。永平府中學堂首屆校友、北洋大學堂畢業生費蔭棠和張延銳二位先生相繼任校長。在此期間,招生人數逐年增加,於是購建民間地基房產,添置校舍百餘間,主要建築有講堂、禮堂、養病室和師生宿舍等。在校學生共五個班,112人,並改為秋季入學,修業四年,尚無初高中之分。

1922年冬適逢直奉戰亂,校舍屢遭摧殘,損失嚴重。且盧龍城環山帶水,山路崎嶇,遠地學生上學困難。加之京奉鐵路通車,學生多到鐵路沿線中學就讀,因此在灤州唐山鎮 (今唐山市) 設直隸四中分校。1928年北伐戰爭期間,大部分師生並往唐山。同年十月直隸改為河北,直隸四中分校更名為河北省立第四中學校,遷往唐山鎮馬家屯,成為市區五所中學中唯一的一所公立中學,省內馳名。1933年學校更名為河北省立唐山中學校,習稱“省中”,圖為在馬家屯時的校門。省中校歌唱到:“城屏萬裏,灤水碧波浩蕩。西控津沽,東接秦島、遼陽,群山九瞻,莽原浩渺蒼蒼。郊野遠望,西憑康莊,巍巍廣廈,唐山之旁 ……”。1942年省中吉祥路東北側新校舍落成,學校結束了十餘年租房辦學的曆史。

交大唐院的前身是光緒皇帝禦批準設、於1896年成立的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1900年因庚子之亂停辦,1905年由袁世凱奏請在唐山機車車輛廠附近複建,曆史上多次易名。1928年的校名是“交通大學唐山土木工程學院”,之後一直簡稱“交大唐院”或“唐院”。1930-1932年間的唐院校長李書田是永平府中學堂1917屆校友,其兄——著名物理學家、中研院院士李書華是該校1908屆校友。李書田1923年畢業於北洋大學,1926年獲得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學位,是著名高等教育家和水利學家,中國近代水利科學的開拓者之一,曾出任多所大學校長。李書田一家滿門精英,最著名的當屬他的外孫——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

華英學堂是英國人於1915年創辦的教會學校,位於唐山西南郊,1925年改名為河北省私立豐灤中學,並遷入吉祥路西南側的新校園,與交大唐院不過京山鐵路一路之隔。因此有唐院子弟開始在該校就讀,比如“唐山五老”之一黃壽恒老的長子黃棠教授就在豐灤中學讀了初一。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唐山成為冀東抗日基地。1935年11月日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成立,交大唐院校園內堅持不懸掛其五色旗和日本太陽旗,而是中華民國國旗;豐灤中學學生在周會上堅決不唱日偽政府規定的《卿雲歌》。在北平“一二·九運動”影響下,省中、豐灤中學和交大唐院師生紛紛舉行罷課集會,聲討日軍侵略華北。

1937年七七事變後,交大唐院踏上千裏播遷之路,直到1946年8月複員回唐,才與省中真正結緣。1949年5月教會撤走後,豐灤中學並入省中,仍稱河北省立唐山中學。1956年省中初、高中分開辦學,初中部留在省中原址,稱唐山市第十五中學;高中部在豐灤中學舊址,稱河北唐山市第一高級中學。圖片依次為:三層的辦公樓,原為教學樓,建於1924年,是當年唐山最高的樓房之一;大禮堂,與辦公樓一起,是一中師生拍照取景的地方;圖書館,建於1940年,最初是基督教堂,可供約200人做禮拜;兩層的科學館,建於1939年,當年館內設備齊全、儀器先進,文革中曾改稱“紅旗樓”。

在那之後的25年中,數不清的唐院子女入讀十五中和一中,考進大學、走向社會,留下了難以忘卻的青春記憶。在子女眼中,唐院教授們是家中和鄰裏的長輩,而辛勤培育我們成長的則是一中的老師。範治綸教授的兩位公子、兄弟院士範維唐和範維澄,分別於1952和1960年畢業於唐山一中。交大唐院校友、著名水利工程專家黃萬裏曾於1950-1953年間在母校教書,幾年前他的長子、旅居美國的黃觀鴻博士攜家人回唐尋根,回憶了童年時光及在唐山中學讀初中的經曆。唐山一中以師生素質高、教學質量高、高考升學率高聞名,1962年的高考升學率為81.5%,位列華北第二、全國第四。圖為1960年暑假,一群剛從一中高中畢業的唐院子女在唐院圖書館前的合影 (唐院子女提供),範維澄學長 (前排左一)說:“在一中度過了美好、難忘、值得回憶的時光”。

一中老師不乏名牌大學畢業的高材生,有些是由於出身或經曆被下放為中學老師的,幾位5、60年代的一中老校友在博客和公眾號撰文深情回憶了往日師長以及學校生活。文革前的唐山一中,校園生活豐富多彩。唐院子女、1966屆高中生@雁北草 在其博客中寫道:“我當時參加了無線電小組、田徑隊、廣播站的活動,此外還在唐山市裏參加了國防體育俱樂部的無線電收發報培訓班。這些課外活動小組使我的課外生活充滿樂趣,雖然時間安排得滿滿的,但是,這些活動小組沒有任何負擔,我對它們有興趣,活動時十分快樂!它們是我課堂學習的補充,使我在娛樂和鍛煉中陶冶了情操,增長了才幹,讓我的身心更加健康地成長!”圖片來自《雁北草的博客》。

1966年開始了長達十年的動亂,和全國上千萬“老三屆”中學生一樣,唐山一中和十五中的哥哥姐姐們失去了繼續升學的機會,大部分人走上了上山下鄉的道路。@雁北草 寫道:“在那陽光燦爛的日子裏,我們天真幼稚,感到十分幸福。那一段動亂的年代,打碎了我們美好夢想,使我們都走過了坎坷的經曆,但我們始終沒有放棄奮鬥。”文革時期“唐山市第一高級中學”的校名中去掉了“高級”二字,1968年起就近招收初中生入學,1971年開始招收高中生。1971年底唐院西遷蜀地,最後一次易名為“西南交通大學”,但仍有幾百位教職工及家屬留守唐山。筆者於1970年代初在一中讀書,三年初中、半年高中,初中同學大都是包括唐院子女在內的鐵路職工子弟。

我們在動亂年代度過中學時代,名目繁多的政治運動及學工、學農、學軍、拉練耗費了大量寶貴時間,“出身論”“血統論”將十幾歲的孩子人為地分成了三六九等。幸運的是我們在一中遇到多位好老師,盡管他們的認知也有局限,然而出於良知和天性,老師們盡最大的努力授業解惑。特別是在1972-1973年間的“回潮”小陽春, 筆者還參加了文革十年間唯一的一次全市高中入學統考,盡管其中難免摻雜了政治因素,但似乎帶來了某種希望。當年一度有“恢複高考”的傳言,所以我們那一屆高中班級集中了全校最好的老師,他們幹勁十足,仿佛回到了從前的好時光。雖然好景不長,卻為我們後來的學業乃至一生的事業打下了基礎。

1976年7月28日,唐山發生了慘絕人寰的世紀大地震,距離震中不遠的交大唐院和唐山一中被夷為平地,校園建築全部倒塌,多位老師同學罹難,往事不堪回首。圖為與筆者同屆不同班的高二女生在一中辦公樓前的合影 (一中校友提供),攝於地震前兩年,左側是兩層樓的科學館。姑娘們胸前佩戴著一中校徽,好幾位同學我都還認得出。與前文的兩張照片相隔多年,不同的年代,同樣的桃李芬芳。那時我已隨父母離唐入川,不久之後大學夢斷。在前途最無望的時候,也是一中老師的臨別教誨和來信給了我繼續努力的勇氣。

我在初中和高中的數學老師兼班主任分別是有“代數崔” 之稱的崔士敬老師和之稱的崔士敬老師和有“幾何楊”之稱的楊明林老師 ,可惜讀初中時我們年紀小不懂事,常常惹崔老師生氣。幾年前我和發小們在微信群中以《那時我們年紀小》為題,接龍作了一首打油長詩,其中兩段是這樣的:“那時我們年紀小,風雲變換不知曉。不識泰山代數崔,愧對一中眾國寶。當年校園不複存,心中豐碑永不倒。那時我們年紀小,初三高一遇回潮。如饑似渴拚命學,恰似沙洲逢綠島。雖然升學終成夢,師恩如海難忘掉。”

聽一位老三屆學姐說,楊老師畢業於名牌大學數學係,1957年被打成右派,因此發配到中學教書。當年楊老師講課引人入勝,妙語連珠,他的名言是:“明白就是糊塗,糊塗就是明白”。記得我在離開唐山時與楊老師告別,他大大讚賞了文革前中學的培養目標,即為高一級學校輸送人材,並認為當時中學的培養目標不明確,這番話使我大為震動,印象十分深刻。

震後唐山市一共保留下七處地震遺址,其中兩處是筆者少年時代熟悉的地方,左圖的“唐山機車車輛廠鑄鋼車間”位於一中附近,唐山機車車輛廠 (俗稱“南廠”) 始創於1881年,曾經生產了第一台中國製造的蒸汽機車和鐵路客車,被譽為“中國鐵路機車車輛工業的搖籃”,搬到新址後成為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南廠也是文革期間一中學生參加學工勞動的地方。我清楚記得,1971年11月在南廠的學工期間,聽說了“913”事件,使我們幼小的心靈受到極大震撼。右圖是地震前剛剛建成的“河北礦冶學院圖書館樓”,礦院是1958年唐院師生參與援建的一所地方大學,現在屬於華北理工大學。家母曾在礦院工作過15年,常常帶我們姐弟去那裏玩耍,是充滿了童年記憶的地方。

2008年7月,“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 建成開放,其設計宗旨為:“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關愛、對科學的探索、對曆史的追憶”。紀念公園涵蓋了南廠鑄鋼車間、五七中學、唐院一分部以及一中老校園部分遺址。幾年前,我的發小黃永正曾前往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祭奠。他根據公園兩旁遺存的道路、身為土木工程師的多年經驗,又經過反複核實唐山老地圖、百度地圖及唐山本地朋友們的勘正,作出了方位判斷,並手繪地圖和拍攝照片。地圖中的黃色區域即為遺址紀念公園,公園主題雕塑和地震罹難者紀念牆的主要部分位於一中老校園遺址。

左上圖是公園主題雕塑“沉重的悲憫”及3萬平方米的紀念水池,右上圖是被稱為唐山人“哭牆”的地震罹難者紀念牆,距水池19.76米,表達逝者與生者間的距離。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地震死難者墓碑位於原一中大操場南側,總長近400米,高7.28米的5組13麵黑色花崗岩紀念牆上,用金色鐫刻了24萬多位地震罹難者的姓名。據《新京報》報道,截至2017年7月27日,紀念牆上的登記人數為246465人,這個名單還在不斷增補和更新中,但是公園官網現在無法登錄。左下圖是地震博物館,右下圖是從前我們每天到一中上學時必經的鐵路交道口,過了交道口左手邊是南廠大門,繼續前行數百米右手邊即為一中校門,那時我和小夥伴們常常會在道門旁的小賣部買零食。誰也不會想到,有半個多世紀曆史的唐山一中老校園竟以這種方式留存於世。

1982和2010年,唐山一中兩次搬遷新址,現已是海內名校,蜚聲全國,與我們讀書的年代不可同日而語。當年的老師們都已慢慢老去甚至故去,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他們。在一中官網上,也沒有任何關於我們這幾屆“文革中就近入學”的學生的記載,就好像不曾存在過一樣,不免有點遺憾。筆者寫作本文的目的並非是發“九斤老太之歎”,僅僅希望能為官方記載補遺。隻是旅居異域多年,許多往事都不太記得了,手頭資料也很有限,因此難免掛一漏萬。

值此唐山大地震45周年之際,謹以此文緬懷過去時光。筆者沒有親曆那場世紀災難,表達不出幸存者心中的痛。在本文寫作過程中,得到幾位發小、同學、學長的鼓勵和協助,特此致謝!文中圖片除特別指明外,均來自網絡。借用一句話結束本文:諸位拿起筆來,不負此生坎坷!

【注】本文被《唐院春秋》公眾號推送

相關博文鏈接:

我們心中的家園老唐院 https://blog.wenxuecity.com/blog/frontend.php?act=article&blogId=78059&date=202107&postId=6648 

春後雨前SE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大維黃' 的評論 : 剛看到你的留言,你翻牆了?謝謝啊!
大維黃 發表評論於
師姐寫的真好。收藏了
春後雨前SE 發表評論於
回複 '噢顏顏' 的評論 : 繪圖的這位發小,每次開車出行,都要手繪一張路線草圖,從來不用GPS :)
春後雨前SE 發表評論於
回複 'xuemei-ky' 的評論 : 多謝賞讀美言!
xuemei-ky 發表評論於
寫的真好!
噢顏顏 發表評論於
手繪地圖用心專業
費老題詞一氣嗬成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