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者的自在與尷尬

牟山雁 (2021-06-03 03:05:26) 評論 (42)

 

“躺平”時下成了熱門話題。

反對者對之嚴加斥責,以為不利於國家建設,是自甘墮落。

支持者宣稱躺平有其充足理由:既然怎麽努力、怎麽折騰也無法擺脫任人宰割的悲慘命運,過上自己想要的體麵生活,不如躺平,尋求一種自由自在。

可是躺平感覺如何?躺平了真的好自在嗎?

這恐怕要看你是否真享受它。

多年前我跟一個美國“準流浪漢”有過一次交心的談話,他說他很享受無所事事的日子,為此差一點就無家可歸了。但他無怨無悔,每月打幾天工維持生計,然後東遛西逛,是一個標準的躺平者。

美國人躺平的理由與中國“同行”似乎是相同的。因為體力勞動在今日的美國根本不能保證體麵的生活,更不要說養家了。你稍微掙多一點,就失去了Medicaid, 得自己買醫保,還不如掙少點,躺平。

躺平主義在美國的確有適合的土壤和環境。正如博友一劍飄塵所說,“躺平主義早就是美國社會底層一些人的生活方式。……因為這些躺平的人,有政府免費的食物券、免費的醫保、甚至免費的住房。可以說,這些人提前實現了共產主義:隻伸手,不幹活。” (見《躺平了,還逼我生孩子?》)

與美國的“同行”相比,中國的躺平主義者們就沒那麽幸運了。

在社會福利不到位的情況下,完全躺平不大可能。躺一會兒,還得起來“撓食兒”,對不對?

如果沒有心理準備,躺平真的不大舒坦。連被人稱作古代“躺平大師”的陶淵明,也有“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裏,叩門拙言辭”(《乞食》)、成為乞丐而不知所措的尷尬。

如果能自食其力,或者不怕淪為乞丐,平躺應該感覺不錯。

但如果不能自食其力,也不願變成乞丐,就得啃老。那滋味似乎不大美妙。

即使不成為乞丐,躺平後也有許多尷尬。比如遇到老同學、舊情人,沒有很好的心理準備也難以應對吧?

國人躺平也真的不易啊!

(20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