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謙美君子

謙謙美君子 名博

為時薪$15而戰

謙謙美君子 (2021-05-12 10:04:07) 評論 (16)

為時薪$15而戰

 

美國15個城市的麥當勞(McDonald’s)員工計劃於5月19日,即麥當勞年度股東大會的前一天舉行罷工活動,要求提高員工的時薪到至少到15美元。一個名為“為15美元而戰”(Fight for $15)的組織發推:“現在是每個麥當勞員工獲得時薪至少15美元的時候了”。除了麥當勞公司總部所在的芝加哥,其它的城市為:洛杉磯、奧克蘭、薩克拉門托、邁阿密、坦帕、奧蘭多、底特律、弗林特、堪薩斯城、聖路易斯、羅利-達勒姆、查爾斯頓、休斯頓和密爾沃基。

疫情導致整個餐飲業崩潰,到2020年底,美國已經有數以萬計的餐廳永久關閉。但快餐的生意卻正在穩步回升,麥當勞實現了連續六年的銷售增長。根據活動組織者的說法,他們計劃為時薪至少為15美元舉行罷工的主要原因是:

  • 麥當勞公司的巨額盈利,
  • 以及其員工在新冠疫情期間工作的危險性。

20世紀30年代,美國首次實行全國性最低工資。美國聯邦目前最低時薪工資為7.25美元,這一標準已經維持了長達11年之久。不過,包括紐約、馬薩諸塞州和加利福尼亞州在內的個別城市和州早已提高了最低工資標準。例如加州目前規定了每小時12美元的最低工資,明年將增加到15美元。由於各州擁有決定權,佐治亞州和懷俄明州是僅有的兩個最低工資低於聯邦標準的州。我們伊利諾伊州去年12月16日宣布,盡管新冠大流行造成了政府財政困難,但新的最低工資法案仍將於2021年1月1日起生效。2021年的最低工資為:$11.00/時,之後每年增加一元直至2025年的$15/時。

拜登總統力推提高最低工資,他說,“提高工資將帶來更高的工人生產力,抵消納稅人可能產生的額外成本”。白宮在一項聲明中說:“這不會導致就業減少。。。反而將提高工人的生產率,使得工人更健康、士氣更足、更努力,從而創造更高質量的工作”。

然而,與民主黨各級政府和打工人的期待不同,餐飲業和零售業等小企業主卻表示,將最低時薪提高到15美元很有可能會讓他們麵臨關門。

“這很可怕。”俄亥俄州劍橋市的一家名叫Orme Do It Best Hardware的五金商店業主麥考耶(Karen McCoy)表示,“不是我不想給員工漲工資,我希望能給所有人更多的錢,但是這筆錢從哪裏來?我們需要自己賺錢才能給別人更多的錢,那我們別無選擇,隻能給商品漲價,這讓人非常擔憂。”

劍橋市市長歐奧(Tom Orr)則表示,包括他在內的小商業主都對提高聯邦時薪感到擔憂。“這非但不能幫到別人,還會傷害到處於底層的群體。”歐奧說道,“管理層將被迫漲價,減少營業時間,削減人手等來調整人力。”

其實,最低工資是一刀兩刃。當最低工資較高時,就會有較少的雇主願意雇用無技能或低技能的工人。有證據顯示:在美國,最低工資提高10%會導致低技能工人的失業率增加1%或2%。從目前的$7.25到$15.00,最低工資的提高將超過100%!如此算來,失業率將增加5%以上。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最新的一份報告顯示,將最低工資提高到每小時15美元可能幫助90萬美國人脫貧,但美國的就業崗位會因此減少140萬個。通常,低技能工作是入門性質的,一旦低技能工作減少,這些工人就更難就業,經濟上將受到巨大的影響。

“羊毛出在羊身上”。如果麥當勞加薪,產品價格就會上漲,倒黴的還是老百姓。有人預計麥當勞將會裁掉多達一半的員工,或改成電腦點餐,以後也可能變成隻有外賣的餐廳?

保守派經濟學家蕾切爾·格雷斯勒表示:“提高最低時薪政策的確會提高一部分人的收入,卻是以降低另一部分人的收入為代價,我不認為這是一個好的抉擇。” 還有,全國性的加薪將導致企業裁員,可能會超過提高最低工資給公眾帶來的好處。

為此,有經濟學家給政府開出了如下藥方 - 既可增加工人收入,也不會帶給雇主財務負擔,值得考慮。

  • 投資於技能訓練計劃,讓部分工人轉移到更有技術性(薪資更高)的職位,這同時會減少低技能勞工的供給,從而提高他們的工資;
  • 補貼雇用低技能工人的廠商,使廠商能夠支付較高的工資;
  • 給收入低於基本門檻的人提供減稅優惠,直接補貼低技術工人的工資。

一周之後,麥當勞員工將為時薪$15而罷工,目前不知到罷工會持續多長時間?好在,老家夥一年不吃麥當勞也能活,時間長短估計取決於雇傭雙方是否能達成某種協議。其實達不成協議也沒關係:罷完工他們回家待著就好啦,反正目前失業的福利遠遠高於時薪$15。這就是佛羅裏達州坦帕市一個擁有60間麥當勞店鋪的老板卡斯帕(Blake Casper)因請不到人而表示隻要有人來麵試,就可以直接拿走50元(見上圖),卻沒有吸引到求職者上門,至今仍沒有招足員工的“怪事”的根源。有專家指出,時薪低於15元難請人是因為不少人情願留在家中領取每周575元的失業救濟金(根據《Business Insider》報道)。

 

二零二一年五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