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雄心與政治幼稚(5)七年前的“美國造”

心思所至,情緒緣起,感懷執念,聊以盡興。
打印 (被閱讀 次)

2013年4月23日一期的美國《時代》雜誌以“MADE IN THE USA”為封麵新聞,專題介紹了實現“美國造”的緊迫性、可能性及高技術性。

我是在2013年6月初看到了這篇文章,然後寫了一篇隨筆。內容如下:

 

16年前。1997年發生了亞洲金融危機,以外向型經濟為主導的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韓國及日本,還有台灣及香港,均受到嚴重衝擊。中國也難以避免。中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政府表現出“大國風範”,國內大量出口商家為此買單而蒙受了巨大經濟損失。海外訂單的大批轉移恐怕是日後製造商從中國撤離的伏筆。
 
5年前。2008年實施的《勞動合同法》不僅摧毀了數以千記的港台製造商的大陸夢,也促使國外製造商啟動向其他國家或地區轉移工廠的計劃,他們的中國夢開始破滅。
 
沒有偶然發生的事情。俗話說,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中國在製定及執行自己的發展計劃時,美國也在這麽做。大家都在競爭,爭製高點。在中國,主要是政府及國有超級企業的行為;在美國,則是政府配合超級私有企業的行為。中國有中國的危機意識,美國有美國的危機意識。危機意識指向不同,促成“中國造”及“美國造”的交替。
 
我們先來看看美國人是如何看待“美國造”的回歸。
 
“美國製造”(Made In The USA), 這是美國《時代》(TIME)雜誌今年4月22日一期的特刊文章,其副標題是《製造已回歸--可職位在哪呢?》(Manufacturing Is Back--But Where Are The Jobs?)
 
先看看封麵的配圖:閃閃發亮的“MADE IN THE USA”這四個字不是工人的手工產品,而是機器人的產品。
 
什麽意思呢?這正是這篇文章試圖回答的問題。作者Rana Foroohar及Bill Saporito以電池為引線,探索著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包括電池在內的大量勞力密集型及技術密集型產業早已移往中國,使資本家及投資商有機會大賺利潤,並讓中國在短時間裏迅速成為“世界工廠”,是什麽在拆“世界工廠”的台,而促使此類產業回流美國呢?
 
文章是這樣開始的。“在內羅畢郊外,有一座鮮紅色的移動電話中繼塔,為該市300萬手機用戶中的數千用戶提供服務。塔內安裝的電池采用高科技設計,目的隻有一個,即在電網斷電時,為信號傳遞提供備用電源。令人吃驚的是電池的產地。不是中國,不是日本,也不是亞洲其他製造大國。相反,這些電池來自美國紐約州的一家工廠。”
 
文章接著分析。美國的各項經濟指標雖然並不很樂觀,但是,有一個亮點引人注目,這就是出現了多年不見的“美國造”回流趨勢。在過去三年中,產品製造回流美國“創造了50萬就業職位”。從北部的三維打印到中部的乙烯,再到南部的丙烯技術,美國工人正在忙著生產世界各地客戶都等著購買的產品。
 
從文章裏還可以看到一個新動向,即(在)中國已成功獲得優勢的行業也受到衝擊。比如,蘋果公司雖然在中國的工廠規模幾近一座城市,最近也決定將在美國建一個電腦組裝線。再比如,最早開始全球采購沃爾瑪宣布將在今後10年中投資500億美元在美國國內采購。還有,愛室麗家具公司(Ashley Furniture)曾因不敵海外競爭而喪失7萬多職位,如今也雄心勃勃地投資8000萬美元建新工廠。其總裁表示,放在10年前,根本不會想在美國生產家具的事。
 
那麽,究竟是什麽促成了這樣的變化呢?文章作者給出了以下幾個答案。
 
首先是能源成本出現逆向變化。美國頁岩油及頁岩氣的發現與開采(將另文探討),令美國一躍成為未來產油氣的翹楚,製造業的能源成本將大幅下降。而中國相反,將趨於依賴海外油氣,製造業的能源成本會快速抵消人工及材料成本,加上一切都要經過海運或空運去美國,運輸成本隨著能源成本提高,美國資本家不會從中國造中得到更大利潤空間。
 
其次是人工成本的逆向變化。“中國造”基本上依賴的是人工成本低,大約低於美國7.5倍。但隨著工資、待遇、勞力短缺、工會保護等的逐年遞增,隨著人民幣的升值,這個差距會逐年減小。而美國的人工成本卻因工會勢力被大幅削弱而相對下降,不再令資本家望而生畏。另外,還有一個時間成本問題。遠洋運輸根本無法滿足時間上的需求,很多美國企業便寧可就地訂貨。
 
第三是計算機帶來的自動化、產品前沿化。製造業可以早於世界其他國家率先應用美國的高科技成果,生產他國目前尚無法生產的產品。
 
第四是製造業對研發的投資與生產率的增長。製造業對研發的投資占私營企業的67%,並擁有30%的生產率增長,每美元生產活動對經濟的回報達到1.48美元。
 
第五是管理高科技化。工廠管理計算機化已經落後,取而代之的是互聯網化、無線化,即通過互聯網在iPad之間實現管理(訂單、庫存、采購、生產指令等)無線化。相應的是工人高學曆比率上升,約53%的工人受過大專及以上教育。
 
第六是三維打印技術的成熟及擴張普及。三維打印對“中國造”的衝擊,國內人現在恐怕還很難看出來,更難感覺得到,因為難得一見,更因為從私人小生意到國有超級跨國企業依然行進在傳統操作中。三維不但可以解決勞動密集型帶來的成本高的問題,更主要的是代表了新型技術在美國受到的重視和推廣。與以往強調自由市場經濟不同,美國近年已出現政府政策傾斜、財物資助、幫助研究機構與生產商結合,令實驗室成果快速成為實用產品,搶占市場製高點的趨勢。
 
文中提到的這幾點原因雖然都是表麵現象,但分析一下後,也能看出,“美國造”的回歸其實也依賴於“成本低”。與“中國造”的成本低不同的是,“美國造”的低成本靠的是技術進步。一個產品的生產地點選在哪裏,主要還是取決於資本家最終可能獲取的利潤的高低。在生產技術方麵的一切科技進步,最終都要被資本家利用來實現成本最小化及利潤的最大化。

--------------

這是7年前在美國發生的事情。在過去的7年中,回歸本土建廠的企業繼續增加。美國中東部及中西部等相對貧窮落後的州也因為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活動,提供各種優惠政策,吸引了不少外國資本前往投資建廠,其中包括多家中國企業(一些不影響美國企業利益、不會為美國民情利用來抹黑政府的實體工廠)。今年,美國政府又出台了政府出資幫助企業回遷的政策。接著又以威逼利誘的手段強迫許多外國廠家(包括台積電)在美國建廠。

即便仍然堅持在發展中國家生產的美國企業,也會因為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改善,比中國更低的人工成本,更靈活的政府政策,更友好的政府環境,更重要的是避開美國政府的行政打壓及可能的司法跟進,而開始在其他國家布局,逐步撤離中國。

在這轉向逆行的暗流湧動的7年中,中國新興一代的專家學者及對外政策製定者們不但沒有延續前輩成功的低調處事原則,洞察美國的暗流,采取對策,將可能發生的危機或預先化解,或推遲其發生,力爭對外搞好政府間關係,以保證中國企業順利進軍國外市場,反而開始雄心膨脹,自以為是,擺出大國架勢(從“說不”那天開始的幼稚),開始日甚一日地對外國政府輕則斥責,重則威脅,實在是起到推動著中國日益離開國際合作的負麵作用,不但對國內企業進軍海外市場毫無助力,反而為他們日後的海外布局設下了重重陷阱。

學美國、學蘇聯,也一定要有人家的資本。中國有什麽資本呢?美國是世界老大,老大訓誰誰都害怕,因為美國控製著全球最大的貿易結算體係,美元都得再美國結算,哪個國家都得保有美元賬戶。美國的軍隊遍及全球,美國的CIA和FBI幾乎可在全球範圍內抓捕他們想抓的人。美國可以懲罰幾乎所有的商業性公司,說罰款就罰款。美國還有能力顛覆一個國家的政府,如果他們覺得必須。

蘇聯是當年蘇聯集團的老大,自然也可以像美國那樣想整誰就整誰。中國是誰的老大?中國的資本是什麽?是投資,是貿易,是自己可以買人家的產品。這算什麽老大?惹急了,不賣給你不行嗎?

眼下的疫情,很多國家被迫停下了與中國的貿易。假如人家發現,不跟中國做貿易,天也沒塌下來。假如人家把工廠搬到其他國家,並順利建了廠,出了產品,產品質量也不差。假如人家把訂單給了其他的國家,也可以滿足自己國內的需求。假如人家找到新的買主,照樣可以賺錢。那以後中國還有什麽資本對人家指手畫腳呢?

更重要的是,中國自己就有被大國指手畫腳的傷痛經曆,因而對這樣的大國深惡痛絕,難道自己忘記了當時的心理狀態?哪個國家會對此感到舒服?為什麽自己卻也要學著樣子對別的國家指手畫腳,甚至打壓呢?當自己對外一再聲稱一切都可以通過談判解決的時候,為什麽不通過雙邊談判或者私下溝通,而非要對人家公開指手畫腳呢?這樣的做法是維護國家利益,還是毀壞國家利益?當一天天看著一個又一個國家與中國反目,老百姓可以破口大罵,報章媒體可以說三道四,外交人員可以舉杯彈冠,而不反躬自問嗎?

7年,10年,20年。美國布局20年,操作10年,7年前初見成效。如今,美國開始全麵啟動回歸戰略。前文提到,中國的發展不是完全靠自己的力量發展起來,而是借助外國的推動,外資的投入,外企的運作。可中國卻盲目自大了20這不僅僅是企業家們的幼稚,是整個政府的外交政策的幼稚,也是政府在對待外資在國內運作政策的幼稚。

弱國無外交,這是可以理解的,但這不代表不需要外交智慧,更不代表不需要洞察對手的一言一行,並製定相應的對策。中國不是缺乏智慧,而是這種智慧的運行及打下的良好基礎被日益盛行的戰狼式外交手段給抵消,甚至破壞了。

不要隻看自己已經長了這麽高,這麽胖。要往前看,要看到疫情過後,身邊還有多少國家可以任由你指手畫腳。這還沒有考慮美國的離間計。中國不能自絕於世界,關起門來做自己的大國夢。也不要總說眼下發生的一切都是反華勢力造成的。中國的俗話不是說蒼蠅不叮無縫的雞蛋嗎?不是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嗎?

毛澤東怎麽說的?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毛澤東時代的“自力更生”是不得已而為之,現時的中國政府提出所謂的“內循環”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缺乏戰略洞見和遠見及輕狂的暴發戶心態造成的。沒有哪個時代的哪個國家的經濟會因為內循環而富有生命活力,更遑論強大。

在這樣的時候,首要的任務是盡快終止國家對外的生硬政策(強硬不等於生硬),盡快終止令所有人厭惡的四處咬人的傷害國家長遠利益的外交行為。被國人揶揄的“戰狼式”外交需要終止,哪怕打起仗來,也不需要戰狼式外交。什麽叫建立最廣泛的聯合統一戰線?任何國家都有左中右三種勢力,任何時候都需要化敵為友的外交,現在更需要。

要趁特朗普領導下的美國四處樹敵的機會(人家已有所改變),與自己的周邊國家,與歐盟,與傳統朋友非洲等,抓緊時機,修補、重建及新建合作關係。隻有這樣,才有可能破解美國現時對中國的圍攻,為自己的企業進軍海外鋪平道路。

可人家給我們這個機會嗎?

 

isuiyi 發表評論於
發展經濟,忽視了社會秩序是基礎。
蘿卜快了不洗泥;
想慢下來吃幹淨蘿卜又發現連蘿卜都沒有了。
一地雞毛!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