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前途(三)

打印 (被閱讀 次)

可能是營養水平越來越高的緣故,孩子似乎一茬比一茬厲害,無論從體質上還是心理上,不要說這一代跟上一代這樣相差20年的,僅僅幾年就能感覺出不同來。現在處於高中大學階段的孩子,我感覺比10年前上大學生的人就更聰明,也更能熬夜,更拚,所以壓力也就更大。我知道有上大學的孩子每天隻睡兩個小時的,full time念書full time打工還有各種團體活動社交,長期這麽連軸轉竟然也支撐的下來,不管哪方麵還都名列前茅,其實很多都靠用藥的,隻是家長不知道而已。所以現在的孩子出現心理問題並不奇怪,整個社會對人的要求越來越高,要你象鐵人一樣,具有鋼鐵般的意誌,無堅不摧的靈魂,家長有時還要加把勁,還要再寄予小孩更多殷切的期望,多方麵壓力加到一個人身上,被整趴下了也不是什麽稀奇的事。總有人驚呼現在怎麽這麽多孩子自殺的消息,於是得出結論是不是現在的孩子太脆弱了太嬌慣了太如何如何了,其實那不過是驚呼的人眼裏沒有孩子的苦罷了。

眼裏有沒有他人的痛苦無奈,不是一個很容易擁有的品質。尤其當那個‘他人’是自己的孩子的時候。我記得我小時候聽到同學最頻繁的抱怨,就是“他們也就管我吃管我穿,我心裏想什麽我真需要什麽,他們一點不在乎,我又不是豬...”,一句話總結就是不被理解的痛苦。這種痛苦實實在在,可做孩子如果膽敢向父母要,多半得到的是嗤之以鼻。詭異的是當我們做了家長,同樣重複著上一代的做法。絕大部分成人,已經忘了自己當孩子時的感受了。

我聽過很多家長不以為然地說,你是我生的我養的,你那點小心思我還不知道...說這話時臉上充滿了豪氣,似乎那孩子不是個大活人而是家長手工做出的布偶。我是沒這份自信的。我這個孩子,從她3歲以後,她就不斷釋放出“我是另外一個人,我有我自己的感受、品味、想法”的信息,隻不過不是用語言明確告訴你的,我覺得這正是家長最容易忽略之處。當家長想當然地認為自己是對孩子腦子裏想什麽都了如指掌的時候,你也就蔑視了他的感受。可是假如有一天,這孩子也如法炮製蔑視你的感受的時候,你一跳三尺高。孩子當然不是有意要如法炮製,那不過是從成人那裏長期習得的而已。你粗糙地對待他的精神世界,他同樣粗糙地對待你、對待他的配偶和孩子的精神需求。人的行為模式,其實就是這麽一代一代地、無意識地重複著。

我猜想壓垮一個人的最後一根稻草,應該就是來自家人的不理解吧,對於未成年人或是剛成年的,也就是父母的不理解了。青少年自殺是個很複雜的話題,至今沒有人能說清到底原因有哪幾條,即使是這方麵專家。現在理論上普遍認為,導致青少年自殺更多的是不可控因素,也就是說這樣的悲劇是不可防的。但是在僅剩的一點點人為可控的空間裏,我想‘對孩子的理解與支持’可能是其中一項。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哪個當家長的覺得自己不重視孩子的心理呢。百般鍾愛,你還要我怎麽樣?你還說我對你不好?吃飽了撐的。

如果真有機會讓家長看到那個 ‘幾根腸子我都門兒清’的孩子的內心世界,絕大多數家長的反應是震驚,和隨之而來的惱怒。越來越多的父母控訴他們已經成年的孩子,“我無微不至地關注你,你怎麽還淪落到心理醫生的沙發上,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訴說你小時候哪件事刺激了你,爸媽的哪句話傷害了你。你個沒良心的。”

那個造成孩子心裏過不去的結,即使在它發生的時候,家長也不覺得那是什麽大不了的,因為每個人都是從自己的標準出發,去衡量那是不是一件值得關注的事。所以才會出現蔑視別人痛苦的現象發生,還很普遍。“你這算什麽呀,這點小事算什麽呀。我年輕那會兒,吃的苦比你大多少倍,我都走過來啦。”這樣勸孩子的話,不如不說。本質是在關注自己。眼裏真有別人,還是無時無刻不在心疼自己,無論對孩子說什麽,最後都繞到了他自己身上。我曾經看過一個電視台辦的節目,找一些為孩子體重超標而心焦的家長,和他們的孩子共同參加,跟蹤數日,看看他們平時是怎麽相處的。這些家長無一例外都對自己孩子的身體十分憂慮,輕則擔心過胖而影響美觀,重則擔心影響健康。但十分有趣的是,家長們似乎一點沒意識到,是自己對燒飯近乎狂熱的愛好,和自己通過烹製美味佳肴而傾灑對孩子的愛,造就了自己的小胖孩。那個節目的一個嘉賓產生了如此感歎:當家長把自己對愛的表達看的比孩子更重要的時候,那他的孩子就不可避免地成為一個胖小孩。這其實是一個人自戀的體現。這種自戀不象顯性的那種,“我最好我最美我人見人愛...”,而是看似無私地奉獻,無微不至地為他人的需求付出,可那個‘他人的需求’,其實完完全全是他自己構想出來的,是為了突出表現他自己的感情需求的,所以最終都繞到了‘我’這個字身上。至於那個真正的別人的需求,他連看都不看一眼。那些別人,包括他最親密的孩子,在他眼裏並不是一個大活人,而是時刻充當他內心需求的活布景。我想這是我小時候常聽的那個抱怨的根源,‘他們就知道跟養豬一樣的,我吃飽了餓不著就行了,其他的一點不關心’,而這樣的抱怨還將普遍存在,一代代傳下去。

我讀過很多治療青少年的心理醫生寫的治療過程筆記,內容很驚人。平時開朗活潑各方麵都優秀,而且這優秀也得到普遍的社會承認的,突然毫無征兆地自殺了,留給他們的父母巨大的悲痛。過後再翻開他的心路曆程,才發現那不是毫無征兆的,他們愛說愛笑,受人歡迎的背後,有太多普通人難以理解的奇思怪想。“他怎麽會有這種想法呢?難以理解。”如果有機會翻看他們的內心,大多會發出如此驚呼。作為一個普通人家長,其實沒太多可以做的。能做的也就是不以己度人,不把自己的感受排到孩子的感受前麵。孩子很多想法和感受實在太容易被忽視,有時候即使你看到了,也想當然的不把它當回事。我這孩子在差不多十歲的時候,就對錢產生了異樣的焦慮,而我很長時間都沒把它當真。有一次她和她的同學,興致勃勃地想給人溜狗,她們倆人自己設計了廣告,圖畫文字都打印的很漂亮,為了能引人注意,收費定的很低,在大雪封門的嚴冬,溜一次15分鍾也才收6塊錢。她們把廣告貼到郵箱等等地方,鄰居們都誇,她老師也知道了,因為都在同一個區,也誇她的廣告有創意。然而卻無人登門,沒有生意做。她沒有太多的表現出失望,隻是說了一句“為什麽別人能溜狗掙錢,我掙不著呢?”。我問她是誰溜狗掙錢了,如果是她認識的,那咱取取經,看看人家小朋友怎麽找客戶的,她說她在社交網絡上看到的,有些和她同齡的小孩給人溜狗,能掙好幾百塊錢呢。我問她具體認識的朋友裏有沒有,她說沒聽說誰通過溜狗掙零花錢。

我沒把這當回事,因為她沒有表現出絲毫的難過或者情緒低落,實際上整個訴說都是在她飛旋的舞蹈動作中完成的。可是兩年以後,我無意中看到她的日記,她因為不喜歡那個本了隨意丟垃圾桶裏,我不知道是什麽,覺得挺好看的本子幹嘛扔了,隨意翻開正好是她寫的這件往事,竟然是滿篇的對自己的鄙視,憤恨,她恨自己怎麽這麽沒用,為什麽會比別人差,人家能溜狗掙錢,她為什麽不能。這些感受真挺讓我吃驚的。那時她才剛剛十歲吧。其實那個存在於虛擬空間的溜狗掙大錢的同齡人,到底是不是真的,或者即使是真的,背後有沒有其他的‘成功學’因素,她都不知道,可是她卻用這樣的虛幻影像苛責她自己。

驚訝之餘不可避免地回想過去兩三年她流露出的想法,才發覺出她不止在這一件事上偶然苛求自己,對於整個‘金錢’領域,她都有異乎尋常的怪異想法。對於花錢,她有一種罪惡感,覺得自己是罪人,可是又抑製不住地想要買好看的東西。她跟我念叨這些的時候臉上是帶笑的,帶著害羞表情,所以我一直覺得那是小女孩特有的可愛,根本想不到這會是困擾她心緒的結,所以我每次都瞪眼咧嘴衝她傻笑,“人活著不就是要花錢的嗎!你這年齡不打扮,等到我這把年紀了再打扮?老來俏?”嘻嘻哈哈地過去了,很久以後才知道,她竟然曾經為此睡不著覺,深夜躲在被窩裏哭泣,為自己隻花錢不掙錢,是可恥的寄生蟲羞愧不已。她甚至有過自己不配活在世上的念頭,這個念頭困擾了她很久,而我連個影都不知道。那些我認為她肯定會受傷害的事,比如被罵‘一張醜臉’,‘跳得真差!’,她到沒記住。我一直以為象她這樣臉皮薄的會經受不住,因為他們舞蹈學校跳得最好的一個女孩子,經常拿獎的,暑假去阿爾伯塔省頂級芭蕾舞蹈學校集訓,兩天半就給罵回來了。小姑娘11歲,此後再不敢去,這事竟成了她的一個心結。

作為一個普通人,麵對孩子出現的各種稀奇古怪的想法,真是挺棘手的。樂觀地看青少年時期出現的紛亂思緒大多會隨著年齡閱曆而消失,然而過不去的例子也不少,你不能肯定它不會落到自己孩子頭上。青春期是人格上發育成長的關鍵時期,一個孩子要在短短五六年裏,從傻玩傻樂的幼童迅速成長為大人,這期間各種從未感受過的體驗如洪水般襲來,他要品嚐人性中的各種美醜善惡,要麵對自己突然強烈的攀比心,虛榮心,嫉恨心等等兒時不曾有的不良心態,要學著象個成熟的人那樣處理好這些人性中不可避免的層麵,以積極心態麵對挫折失敗,麵對自己技不如人,‘既生瑜何生亮’的憤慨...塑造一個還算健康的人格,對每個孩子都不是個容易的過程。對我來說,我既不能一點不當回事,大咧咧地以為她長大了自然會好,也不能如臨大敵,過於重視她在這個過程中出現的各種負麵情緒,比如想自殺的念頭。我不認為她是說著玩的,我確實能感受到她的無價值感,對生命的虛無感,但也清楚未成年人的思想是軟的,不成形的,是會被身邊人尤其是天天相處的父母所影響的。除非基因突變,父母是什麽樣的人,孩子一定差不離的。我這個孩子身上,就明顯帶有她父親強烈的影子。比如苛求自己,容易焦慮,但也整潔,注重細節,強烈的時間觀念,服從指令,有進取心,堅韌,不輕易言敗。

做父母的無法決定托生在自己懷裏的是整天苦思人為什麽要活著的尼采,還是不憂鬱不流淚就難受的林黛玉,所以能做的其實也就是陪伴。“我沒辦法幫你排解你的痛苦,因為我也隻是個普通人,沒有三頭六臂。但我能陪著你。”這是我看過的心理醫生筆記中,經常出現的話。他們的經驗是,對於那些被各種壓力壓得想自殺的人,陪伴,是令他重新燃起希望的關鍵因素。“不管你變成什麽樣,不管你有多不堪,我會一直在你身邊,接納你,陪著你。”

對於父母麵對孩子的姿態,我不認同教育,尤其是語言上的教育,因為我不覺得父母就比孩子高明多少。我認為的姿態,是陪伴和無條件的接納。我喜歡阿甘的媽媽臨終前對兒子說的話,“我隻不過剛巧做了你的媽媽。”

在我這個孩子的人生道路上,我隻不過剛巧與她產生了母女關係而已。她的人生,她是唯一的司機。旁邊那個座位上陪著她的人,隨時都會更換,從父母到朋友到配偶到她的孩子,誰都會陪她走一段路程,但這條路的方向,永遠隻掌握在她手裏。

晚妝 發表評論於
回複 '清漪園' 的評論 : 謝謝!
清漪園 發表評論於
女兒的背影很美!
tcglassware 發表評論於
謝謝你用心寫的好文章。我有個你女兒大小的女兒,可以討論更多的細節嗎?
枕寒流 發表評論於
很深刻啊。陪伴和理解是做好父母的關鍵。我清楚地記得大約在4歲時我生出了對父親的埋怨,暗自想今後我長大一定要細心感受子女的內心需求,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孩子放心說話,不擔心會受指責或輕慢。
讚花季美女,亭亭玉立,青春可人。
股聾 發表評論於
是不是A型血的,比較 內斂 有苛求自己 追求完美的本性。
liushuping 發表評論於
說得很好,尤其是最後兩段。你的孩子是幸運的。
德州老湯 發表評論於
我小孩現在有些逆反了。我盡量少去“騷擾”他們。就算他們做錯些事情,就算是他們的經曆,教訓吧。我小時候我爸媽好像就是放養我的。。。
黑貝王妃 發表評論於
孩子的前途不該是父母操心的事,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最該做的是叫她做人做事,想通這點就不擔心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