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2月24日,是個周六,聖誕節前夜。那時候我們並不過聖誕節,覺得那是洋人的節日,離我們很遠。但河海大學有個傳統,會給留學生舉辦一個聖誕冷餐會,算是中外文化交流吧。學校也讓一些中國學生旁聽,說是“促進了解”。我當時是學生會幹事,自然被安排做誌願者。
晚上六點鍾,校內禮堂燈光璀璨,二三十位留學生穿得花裏胡哨的,穿梭在人群中,他們大多來自非洲國家,比如加納、尼日利亞、貝寧、岡比亞……他們有的學漢語,有的學水利工程,還有幾個學中醫。中國老師和官員陪著他們喝果汁、吃點心,說些“文化交流”的套話。一切都還算平靜,直到夜幕深沉,宴會散場。
那天的夜晚注定不平靜。晚上九點多,學校大門口突然起了爭執。保衛處的老張,是個退伍軍人出身的門衛,平時話不多,但為人耿直。他攔住了幾名外校趕來參加舞會的非洲留學生。

那幾位非洲小夥子,帶著幾名打扮時髦的中國女孩,意圖進入校園。他們沒登記,也不聽勸阻,一言不合就推搡起來。眼見氣氛緊張,張老師用對講機呼叫支援,可已經晚了。一共來了四批人,總共十多個黑人學生。他們情緒激動,有人手裏甚至拿著棍棒和鋼絲鞭。據說是從車裏拿出來的,還有磚塊和折疊刀。有人在混亂中喊:“打!打了人再說!”
一時間,傳達室的玻璃被砸碎,門口的警示牌被推倒,張老師被打倒在地,頭部受傷,昏迷不醒。另有幾名試圖勸架的中國學生和老師也被毆打。我們這些學生會成員接到通知趕到時,校門口已經圍滿了人。怒氣、恐懼、混亂,在冬夜的空氣中蔓延。
消息傳得飛快。那是沒有微信微博的年代,但口口相傳的效率絲毫不慢。不到半小時,整個校園都知道了“黑人打人”的消息。更糟的是,“打傷門衛老師”“打中國女學生”這樣的說法也在流傳,雖然真假難辨,卻迅速點燃了憤怒。
當晚十點左右,校方高層和公安部門介入,試圖安撫雙方情緒。幾百名幹警進入校園,用警戒線把中外學生隔離開來,生怕事態進一步惡化。然而,憤怒像洪水,不是拉警戒線就能攔得住的。25日早上,學校召集開會。江蘇省委也派人到場,傳達中央的意思:要穩定,不能鬧大。“要注意國際影響”,成了那幾天每個人耳邊的高頻詞。
午飯後,大約上千名學生自發聚集在留學生宿舍外。有人高喊:“嚴懲凶手!”“還我們公道!”有人開始砸玻璃,有人往樓上扔磚頭,還有人帶了標語和橫幅——這是自發的,沒有組織,卻像潮水一樣迅猛。我也在人群中,手裏攥著一個錄音筆,試圖記錄些什麽。不是為了發稿,隻是本能覺得,這是件大事。
風暴在發酵。當天下午4點多,71名河海大學的留學生集體“出走”,步行去了南京火車站,準備乘坐66次列車北上“上訪”。他們不聽勸阻,砸碎了檢票口的玻璃門,企圖強行上車。公安部門及時幹預,避免了混亂。東南大學、中國藥科大學等高校的50多名非洲留學生,也聞訊趕來車站聲援。
南京當局一邊阻止他們北上北京,一邊緊急協調調派車輛,將這些留學生連夜轉移到了儀征化纖招待所,距南京市區近80公裏。他們被安置在一個相對封閉的招待所,帶著情緒,也帶著恐懼。
我們學校的學生也沒停下行動。26日那天上午,河海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南京中醫學院等數千名中國學生再次集會遊行,高呼“嚴懲凶手”“把黑人趕出去”的口號,情緒更加激烈。下午,已有超過八千名學生前往火車站方向聚集。公安部門如臨大敵,分批疏導,動用大量幹警築起人牆,防止事態失控。與此同時,中共江蘇省委、省政府領導開會,決定緊急處置。
事情到了一個臨界點。12月31日中午,警方依法刑拘了涉嫌打人致傷的加納籍學生德蘇,同時傳喚了其他幾位參與打鬥的留學生:岡比亞的魯賓遜、貝寧的洛德維克、加納的漢森。此舉令中國學生情緒有所緩解。
政府的處置既要“依法依規”,又要“照顧大局”。經請示中央領導同意,最終決定對德蘇從輕處理,改為行政拘留15天,其他人予以警告與校紀處分。留學生方麵,也進行了“分散轉移”處理。河海大學以外的留學生也被分別安置,遠離風暴中心。同時,政府請了非洲九國駐華使節來寧做工作,向他們通報事態發展,也向留學生做思想疏導。
風暴逐漸平息。1989年1月5日,所有留學生返回學校。校方為他們專門安排補課、考試,試圖盡快恢複正常教學秩序。但表麵平靜之下,很多裂痕已經無法彌合。
那年春天,很多學生的言談中常提起那次事件。有人認為我們太激進,有人覺得政府太軟弱,也有人感歎“中外學生的平等”隻是空談。校內對“涉外政策”的討論多了起來,有人暗地裏複印資料傳閱——一切似乎都在為那年更大的風暴埋下伏筆。
我也常常想起張老師。他在事件中頭部重傷,雖無生命危險,卻也休養了好幾個月。據說他後來調離了保衛處。而那幾名非洲留學生,有些回國了,有些轉學去了北方,有的繼續留下讀書。再後來,我們便不再提起他們。
那一夜,幾個本可以避免的衝突,點燃了一場全國關注的風波。不是每一個事件,都會被寫進教科書,但它們確實真實發生過,也改變了我們那一代人對“公平”“尊重”“衝突”這些詞的理解。而我,永遠記得那一晚,冷風中碎裂的玻璃聲,還有憤怒與迷惘交織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