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撒幣是如何走(進)出非洲的-中國式的世界扶貧辦

南鄉野望 (2018-07-27 04:08:57) 評論 (10)

90年代後期,扶貧辦突然成了許多人追逐的職業目標,主任一職更是灼手可熱。為毛?有撥貸款(還有提成),有配車,有提供免費辦公房,。能經常見到大人物,還有媒體高曝光度。做好了,官位能更上一層樓,做的不好,可以理解,畢竟消滅貧困是世界性難題,任重而道遠。有了被世界銀行肯定的脫貧成績,中國就把這個經驗推廣到了世界,而首選的試驗地就是古老的非洲大陸。

中國援非已有50多年曆史了,早期以70年代的坦讚鐵路和醫療小組為代表,基本上是獲得了非洲的廣泛讚譽。尤其是治療瘧疾的青蒿素,還最終成就了屠呦呦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科學諾貝爾獎獲得者。從90年代起,特別是新世紀開始,援助的內容,形式和規模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轉向以大規模的基建為主,輔助以農業和體育等示範項目。幣是撒在了非洲,但有相當一部分又流回了中國,這裏不包括帶資建設,以勞務輸出方式回籠的那部分。下麵說兩個故事。

故事一。有一個在商務部工作的朋友,一直想外派到發達國家的商務處,一來在境外拿美元,二來有機會撈點外快,三來也許能結識一些國內外的重要人物,但始終沒得到這樣的外派機會。大約十多年前,在他快到不惑的年紀,卻被派到了非洲某國。開始很鬱悶,整天沒事幹,隻是釣釣魚,打打獵,曬曬非洲毒太陽,也沒幾個國內去的團組好接待撈外快,蛋都閑得差點孵出小蛋了。然而,就從那年起,趕上了國內投資非洲的熱潮。按理,他隻是在使館商務處工作,不具體經商,隻是協調一下項目。但是,連他自己都想不到的是,非洲使他發財了! 在使館的三年期間,他竟然掙到了比那些去發達國家的人多得多的錢! 怎麽做到的呢? 原來,當地早有華人與黑人一起成立公司或做隱形股東,以建立農場或開發項目的名義,獲得中國政府的貸款。三五年後聲稱經營不佳,導致項目虧損,無力償還貸款。商務處幫助他們出證明或說明書,由商務部援外司,亞非司等審核批準,然後報請財政部,最後以減免債形式結束。中國人都知道非洲黑人管理難,企業經營難,也就睜眼閉眼地不去細究了。

故事二。90年代中期,那時外經貿部部長(商務部前身)還是“鐵娘子”吳儀。部裏的貸款司和外援司出了兩件案子,其中貪汙受賄最多的一個處長,數額高達40多萬美元(已達槍斃標準,後因懷孕免去一死)。 吳儀震怒,在一次部內的會議上,誓言要以此為契機,徹底清查部機關和部屬公司的貪腐問題,絕不姑息。並當場承諾:“如果(部裏)查出三位以上的司局級幹部貪腐,我引咎辭職!”全場震懾,許多人內心戚戚。但有一位老兄卻莞爾,一副坦然自若的樣子。事後問他怎麽看,他低聲說:“不用擔心,現在已經有兩個司長牽涉其中,就到此為止了。”“何以見得?”“嗨,你還真想查出第三個,讓吳部長下台啊?!”果真,後來結果就是查處了兩個司局級幹部,沒有第三個。。。

作為當年鼎力把中國扛進聯合國的非洲兄弟,中國對非洲有著深厚的感情,而且這塊被歐美遺棄的大陸,有著中國所需要的豐富的自然資源。從過去被壓迫,被奴役的角度,中國跟他們的溝通也有共鳴。但是,中國好像忘了非洲大陸長期被殖民的後果,那就是絕大多數非洲國家都是民主製度,尤其是前英法殖民地。那就意味著政黨可以輪流上台,獨裁者(如穆加貝)基本都已消失。這就要求在援助項目的選擇上要慎重,最好是那種中性的,普惠平民的,建設周期不能太長的。形式上要增加當地人的就業,提高黑人的主人參與意識。規模不能太大,即便大的項目也要多分幾個階段,以每個階段都可以有獨立產出為佳。資金管理上的漏洞要堅決堵上,一定要有投資負責製度。可是,為了“一帶一路“的宏偉大業,誰敢反腐到非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