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記者洪群超/紐約報導 2017年07月14日 06:00
香港民眾連日來在中聯辦門外示威,聲援劉曉波。(美聯社)
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13日指出,劉曉波是彰顯言論自由、人權、民主等普世價值的領軍人物,是中國知識分子反抗威權的“曆史標本”,他的離世是對其終身事業最終也是最偉大貢獻,將激勵更多有識之士為中國民主與人權事業奮鬥。中國政府如何處理劉曉波後事,如何對待遺孀劉霞,將引發全世界更大關注。
紐約大學法學教授孔傑榮(Jerome Cohen)評價劉曉波為言論自由、人權、法製與民主的標竿;他最終殉道式的結局,則成他終身事業最後也是最偉大的貢獻,比當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上的空椅子更震撼人心,提醒著世界。他認為,劉曉波之死,將對中國的國際關係產生巨大影響,中國領導層在全世界拓展軟實力的意圖將因此受阻。
孔傑榮指出,習近平接下來如何對待劉霞,將對中共形象有更大影響。他認為,盡管中國因經濟、軍事實力提高,對外表現愈加強硬,但中國領導層還是在意國際形象,尤其希望被視作文明世界的領袖,被稱“非人道”,將對習近平所宣導的“中國夢”產生很壞影響。
劉曉波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推薦人之一,也是《零八憲章》英文譯者、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教授林培瑞(Perry Link)回顧劉曉波還在讀文學研究所時期,就以“說真話”而知名。林培瑞認為,劉曉波是中國最成功的異議人士,他的殉道將激勵眾多懷有理想主義之人。林培瑞表示,劉曉波一直有機會逃離中國,但他以身作則去試驗獨立的知識分子麵對威權,最後的下場將會如何,成為“曆史標本”。
林培瑞還表示,劉曉波死後,中國雖有較大可能性放行劉霞出國,但劉霞作為除監獄管教人員外,唯一聽過劉曉波近年來言論之人,此前因官方威脅剝奪探監權力而一直保持沉默,到自由世界後“將能代表劉曉波說一些話”。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黎安友(Andrew Nathan)也曾是劉曉波諾貝爾和平獎推薦人之一。他表示,劉曉波倡導的非暴力、講真話和不懼強權,鼓舞眾多中國人追隨其思想,為自由民主人權而奮鬥。但黎安友認為,中國的軟實力不在人權,而在經濟,“丟臉顯然對中國領導人並不重要”,此次堅拒劉曉波出國治療,便是不願展現對外軟弱。他認為,劉曉波死後,中國政府將可能放劉霞出國,如同流放很多異議人士一樣以此擺脫燙手山芋。若劉霞表示想來美國的願望,美國政府應會給予協助,但不認為川普政府會主動幹預此事。
******
文學城博友觀點摘錄
對於民主,現在我同意這樣的觀點:國家建構,是指政府的統治能力(公共建設,提供各種服務,維持秩序等的能力)。 民主自由當然是好東西, 但是如果反過來消弱了國家建構,那也是一種災難。現在的中國雖然離民主自由還有一定的距離,但是國家建構的水平越來越高,這也是一種進步,應該看到。這種進步最終會有利於政體上的改變。
borisg
劉曉波先生走了,我想我必須寫點什麽。
聽到這個消息,雖然通過前幾天的報道已經知道隻是早晚之間,仍然在那一瞬間淚水湧出眼眶。
我們這些人,從小受的教育是傳統忠義和現代的混和,崇尚為國家民族(還有首先是黨......那個現在就不要提了)服務而謂之大義。到了國外,接受了人人都有個人獨立存在不容踐踏的價值,但是此為小義,能超出小義而為大義義無反顧,在哪個社會都是令人敬仰的。
我未必同意劉先生的主張。他在監獄呆的時間太長,未免有疏於對外麵世界的了解(這不是他的錯),可是我從他的言語行動中讀出他對祖國深厚的愛,這種愛驅使他去作出選擇,走上一條充滿痛苦和風險的道路,繼續坐牢而且把牢底坐穿,不光為此付出自己的一生,還連累了他的家人。我對他的家人對劉先生的理解,支持,和擔承,同樣是敬佩的。
以我這種沒多大出息的人的心思,年輕的時候參加試圖改革社會的運動並坐了幾年牢,這就夠意思了,以後該幹嗎幹嗎享受餘生也不會有人苛求什麽。不過,這不是劉先生的境界。他認為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比這更多。
一個對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說一不二的強大政府,何以對一個生命進入終結的病弱人如此嚴加防範。這本身就說明了問題。
不要說他被現在的中國人遺忘了。我想會有一天,劉先生的名字,會被刻在哪座城市中心哪座著名的石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