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選擇不如均衡
社會主義好還是資本主義好,這是一個錯誤的問題。
這就像問,碳水化合物好還是蛋白質好。隻回答這個問題,並照著答案去做,無論是隻吃哪個,其實都不好。
正確的問題是,均衡飲食好還是偏食好?這有一個正確的答案。接下來可以問,均衡飲食應包括哪些營養,多少比例,哪些食物容易導致均衡的飲食、或容易造成偏食,...。這些就是營養學的問題了。隨著人類知識的積累,這些答案也逐漸完善。
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是關於社會結構的兩種主要思路。它們提出來是為了解決兩個重要的問題。
2.資本主義本源
資本主義的要點是什麽? 私有製、市場、競爭、商品、資本、...,以及保護這些正常運行的法律、製度、傳統、...。
如果我們看到現在的全球化社會創造的財富,再比較原始部落創造的財富,就可以知道,人類的社會活動是非常有益的,可以創造出比個體的創造的總和大得多的價值。
這種集體的活動創造出來的價值,應該怎樣分配呢? 商品經濟給出了圓滿答案:如果每個人自願等價交換,雙方都會得益。 這樣每個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就會使社會總體利益最大化。這個機製由亞當斯密在18世紀第一次明確闡述。他稱之為“看不見的手”。
現代社會的富足,主要得益於資本主義這個機製。
3.社會主義本源
放任自由的資本主義,到了19世紀已經顯示出很多這樣那樣的缺點。那時候就有很多人思考,也許光是靠這個“看不見的手”,最後總是會把社會推向貧富差別的極端。一旦社會兩極分化,資本主義原來的那些優點也就消失了。於是他們想,是不是一個社會還應該為了社會總體利益,對商品社會加以約束和調整?
有許多不同的思潮冒出來,基本上都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但是他們的解決方法五花八門,有些根本沒有共同點。所有這些思潮一般都稱為社會主義。
4.社會主義流派
其中有一些很好的想法,在今天的先進國家都實行了。如:義務教育,限製壟斷,社會保險,醫療保險,政府主持交通,市政建設,防止權錢交易,民主監督公權力,保障弱者權益,等等。
但有一些社會主義派別,認為他們當時看到的資本主義的弊端是固有的,其中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隻有用革命手段推翻資本主義才能進入一個全新的,無限美好的社會。
5.社會主義兩個方向
於是社會主義的實踐走了兩個完全不同的道路。
在許多資本主義國家成立了工黨和社會黨,參加議會,用合法手段逐步改變社會。慢慢地,工會合法了,童工非法了,每日工作限製在八小時之內,等等,及前麵提到的其它社會主義想法。這些變革能夠發生,不隻是社會底層的要求,而且是因為它們是社會穩定,經濟充滿活力的保障。所以最後各個階層的人都基本接受。
在另一些國家,社會主義者用暴力手段強行推行他們的思想。如德國的國家社會主義(納粹)和蘇聯、東歐、中國等國的共產主義。他們把國家控製政治、經濟、個人信仰等等作為最重要的。
6.共產黨國家
這些共產黨掌權的國家,從根本上否定資本主義的合理性。他們雖然保留了一些商品經濟(除了紅色高棉統治的柬埔寨外),但完全消除了自由競爭的優點。
這樣,他們暫時避免了資本主義社會裏的那種貧富分化,但是卻產生了更加嚴重的副作用。
一個後果是經濟缺乏活力。這樣他們的經濟發展就會落後於資本主義國家。雖然短期看不出來,但經過半個多世紀就非常明顯了。最後資本主義國家的窮人也比這些國家的富人生活好。長期下去這樣的社會是一定要輸的。
更嚴重的後果是,通過國家的強製力產生了新的等級。這種不同等級之間的壓迫和剝削比資本主義要徹底得多,人與人之間的鬥爭要嚴酷得多。
最糟糕的是,當它們最後重新走資本主義道路時,這些專製的殘餘影響立即就產生比資本主義國家大得多的貧富差別。
7.重組
我們看到,有些國家先走資本主義道路,得了資本主義的好處;然後引進了社會主義因素,又得了社會主義的好處。這些通常稱為資本主義國家,其實它們經常會是工黨和社會黨執政。這樣的社會是穩定的,可持續的。
另一些國家,先扔掉資本主義,丟掉了自由競爭的好處。建立的社會主義也是不穩定的,不可持續的。這些國家後來(除朝鮮外)都重新引進資本主義。
這些重新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國家之中還有區別。有些,如東歐的很多國家,保留了一定的社會主義的優點,同時學習的是現代的資本主義製度。另一些,以中國為代表,本來的“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基本優點,隻有國家控製,後來學的也是早期的“血淋淋的資本主義”。於是經濟發展被耽誤了幾十年,社會發展也及其落後。
8.均衡的好處
回到最初的話題,好的社會,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優點都有了。差的社會,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優點都沒有。
所以,重要的不是兩者之間選哪個的區別,而是均衡營養和營養缺乏的區別。
9.社會製度的重要性
這樣的區別是怎麽產生的呢? 這主要依賴於另一些很重要的,獨立於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爭的思想。這些包括民主製度、言論自由、法治、社會公正,等等。這些因素,可以使一個社會的優點逐步積累,缺點逐步克服;可以讓好的想法廣泛傳播,最終取代錯誤的想法。
反之,沒有這些的社會,好的東西很難積累,但是壞的東西非常容易感染。
好的社會就像建立營養學,仔細分辨各種營養的作用和攝取方法,逐步改善。差的社會就像是時不時在各種最新冒出來的“奇跡的飲食”之間跳躍,每一次都缺乏絕大多數必需的營養。
10.蘇聯社會主義
蘇聯建國後前三十多年一直在搞荒唐的集體化和大清洗,再加打仗。工業化靠血淋淋地剝奪農民原始積累。隻是二戰產生的愛國主義暫時遮掩了它的邪惡。
赫魯曉夫是第一個真正把社會主義當真的蘇聯領導人。他真的相信蘇聯人民生活會超過資本主義。這是蘇聯唯一主要是進步的年代。跟中國的1976-1989差不多。
獨裁集團不能容忍這樣的人,所以換上他們認為最能夠維持穩定統治的人,勃列日涅夫。這樣蘇聯錯過了改革開放的機會。等到了戈爾巴喬夫時代,無論他怎麽做,都沒有回天之力了。當然可以說,蘇聯最後垮台是因為共產黨高層的8.19政變。但是,會發生那樣的政變本身,就是二十年腐爛的結果。
11.蘇聯的效果
蘇聯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照片反映出的是,如果社會主義被當作正能量時有可能產生的正麵作用。
歐洲尤其是北歐的一些社會黨主導的國家,蘇聯有的福利他們都有,而且生活水準更高,經濟發展可以持續。更重要的是,他們沒有生活在KGB的陰影裏。
一個社會的好壞,不能隻看經濟發展。以下蘇聯笑話是最好的栓釋:
一個英國人,一個法國人,一個蘇聯人談論什麽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
英國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冬天晚上回家,穿著羊毛褲坐在壁爐前麵。
法國人:你們英國人就是古板,最幸福的事情是和一個金發女郎一起去地中海度假,然後我們好和好散。
蘇聯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半夜有警察敲門,開門後:伊萬,你被捕了。…:你弄錯了,伊萬在隔壁。
12.其它共產黨國家的效果
可是世界上共產黨掌權的國家,絕大多數都是把社會主義當作負能量,給社會帶來的危害比好處大得多。
歐洲的共產黨國家和古巴,至少把馬克思恩格斯的書作為經典,知道社會主義者原來的訴求,知道這些社會福利和保障是社會主義的諾言。這樣他們至少帶來一定的好處,雖然遠遠不能抵消壞處。
所有共產黨掌權的國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暴力,因為他們要推行的政策極端不平等。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自主權被剝奪。統治者卻可以“為革命工作需要”享受各種特權,包括支配他人的財富、居所、思想、情感、性生活、親友關係、個人愛好、...各方麵的權力。
最極端的是紅色高棉的柬埔寨:消滅私有製(所有人的所有財產充公),消滅貨幣,消滅剝削階級(有錢人、前政府官員、知識分子和戴眼鏡的人,都要被肉體消滅)。
13.公有製不是社會主義
有人說,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主要區別是生產資料的公有製與私有製的區別。這種說法本身有問題,還有公有製帶來的一個更嚴重的問題。
1.這個說法本身的問題是,生產資料的公有製隻是某些社會主義流派認為實現目標的手段,終極目標還是要防止兩極分化,促進公共福利,等等。其它社會主義流派認為不一定要公有製。
認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公有製,或者是革命,這些都是本末倒置的觀點。
事實上,把公有製作為終極目標的國家(共產黨國家),最後實現的公共福利基本上都不如保留私有製的國家,甚至不如原始資本主義國家。為什麽?因為這裏還有公有製帶來的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
14.公有製的失敗傾向
2.公有製本身的問題是,它要成功的條件比私有製成功的條件苛刻得多。
私有製下對公平競爭最嚴重的兩大威脅是:a.壟斷可能扭曲市場,b.極度貧窮可能接受不公平交易。這些用反壟斷法、遺產稅、社會保障、消費者保護及類似的措施就可以防禦。
公有製下國家權力已經壟斷市場,個人沒有持續生存的資本。這就需要比私有製完善得多的民主製度,才有可能保證公有財產為全民利益服務。具體地說,就是要有足夠的製度,保障那些既沒有資本也沒有權力的普羅大眾,可以指揮和監督掌握了所有資本和所有權力的執政者。
可是實行公有製的國家,偏偏是些認為民主不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國家。它們偏偏不認同“全民國家”的概念。這樣,它們所謂“社會主義”,即使一開始不是掛羊頭賣狗肉,也會不斷退化,最後徹底失敗。
14.結論
真正讚同社會主義理念的人,都應該擁抱資本主義,都應該摒棄共產主義,因為共產主義是社會主義各個流派中的一個敗類。(另一個敗類是國家社會主義。)
有些人,一方麵為共產黨國家實行公有製,和政府操縱經濟和市場的行為辯護,另一方麵卻對缺乏民主的批評辯解說:美國也可以怎樣怎樣,或者資本主義國家也可以怎樣怎樣,為什麽我們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