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記憶中的毛時代》與網友的討論

ali88 (2016-04-21 09:03:10) 評論 (9)

寫了《我記憶中的毛時代》後,有很多網友回複和評論,先謝謝所有讀了我的博文的讀者。現把我對名為恢恢的網友的單獨貼出來,期望把問題探討得更加清楚,也補充一些遺漏的內容。

我先回複了網友恢恢對我另外一篇博文的評論,我說:“看來你對文革沒有任何親身體驗,建議你讀讀回憶文革的書和曆史。受文革衝擊最深的絕不是高官,所謂“地富反壞右”才是最慘的,然後是普通人,尤其是農村。您可看一下我的博文《我記憶中的毛時代》。“ 

後來我發現網友恢恢不但讀了那篇博文,還費心寫了很長的一篇評論。他這樣說:

“我們應該算是同齡人,但是比你虛長幾歲。想和你交流一下關於過去那段時間的想法。 
現在網上的言論,崇毛也好,罵毛也好,其實多數都是從個人的感受或其他某些目的出發。這些言論,其實都不能算是對那段時期的客觀評價。你的博文記錄一些客觀事實和個人感受,很好,但是似乎還遠遠不能得出一個社會好還是不好的結論。再說一個社會一個時期也不可能用簡單的好不好來評價。 
從你說的可以推出,嚴格說來你隻能勉強算趕上文革尾巴,“大海航行靠靠舵手”你肯定沒唱過。所以我判斷你是聽說的和後來知道的一半,自己看到的一半。 
從你生活的地區來說,應該在全國範圍內不帶有很強的普遍性。比如你說老師基本是中學沒畢業的,這個可能在偏遠的地方有這種情況,而且應該是在小學階段,在全國其他地方(比如我所在的一個普通小縣城),不能算普遍吧?我們的小學老師中學老師可都是有正規文憑的,中學老師不少是文革前的名牌大學畢業生。我母親高小畢業(相當於初中),5、60年代隻能當小學低年級老師。應該說,比較49年前的情況,在普及教育方麵應該算有很大進步了。 
要說人們的精神麵貌,應該從普通人說起,如果僅僅說少數被批鬥或鎮壓的人,那就比較複雜而缺乏代表性,而且要從更長的曆史時期比較才有意義。那時的人當然比不上現在人這麽眼界開闊和有主見,但是5、60年代人們被喚起的精神大概是民國時期無法比較的,這個隻有我們的父輩才有發言權了,我也是從他們口中得知的。和現在的人比較,也不像現在這樣自私和功利,這個我們這代人也是有目共睹的。那時人們的公德心和互助精神,遠高於現在。“

下麵是我的回複:

才看到您的這個評論,您比我年長,我剛剛回了您的另外的評論,把您當成遠遠小於我的80、90後了,對不起! 
謝謝你花時間評論,也很高興與你交流。您說“似乎還遠遠不能得出一個社會好還是不好的結論”,這個我不能同意。文革時代、毛時代是中國近代最黑暗的時代,應當是大多數人的共識。不信可以搞個公投測一下。他們天天說自己那麽好,資本主義多麽糟,為什麽那會兒會有逃港潮?即使很多人為此送了命,還是不停地有人往香港逃。大家在用腳投票!包括現在還是,有一個資料說大多數部級以上官員退休後在美國度晚年。資料也許有偏差,但要說有為數眾多的高官的子女、親屬在美國、加拿大、澳洲等腐朽資本主義世界,這卻是不爭的事實。現在中國是盛世,他們都不呆,何況毛時代那會兒? 
“大海航行靠靠舵手”我還真唱過,還有“文革就是好”。你說“所以我判斷你是聽說的和後來知道的一半,自己看到的一半。 ”---你的判斷是錯的,我所寫都是我當時看到和聽到的,而不是後來聽說的,沒有一件不是我親身經曆的。 
你還說“從你生活的地區來說,應該在全國範圍內不帶有很強的普遍性”。有可能不普遍,但正像有些網友已經指出的那樣,有普遍性的是人口、地區占大多數的農村,而農村的情況還不如我在的農場。我大約五六歲的時候(74、75年左右)回過河南老家,第一次吃到紅薯麵饅頭,我說很好吃。他們聽完以後氣得咬牙切齒,想打我的心都有!他們天天吃這個,連我吃不下的窩頭都吃不上!那還是在縣城,還不是村子裏。所以我要說,城市的情況才不帶有普遍性。(有意思的是, 河南老家有個中學校長,我喊他姥爺的,包括他兒子那樣的年輕人,在我89年大學放假期間回老家時,他們說起來還是毛時代、毛澤東好,支持鄧小平平定“動亂”。)
你說“在普及教育方麵應該算有很大進步了”,也要看你怎麽比。文革時期,文化和教育活動是停止的,人才是斷檔的。當台灣、韓國大批人去美國留學拿博士的時候,我們在閉關鎖國搞運動。我90年畢業後科研所、高校都呆過,那時候三十幾歲的中堅幾乎沒有,人才因為文革斷檔了。 
你說“要說人們的精神麵貌,應該從普通人說起”,這我在文章裏已經談過了。你還說"5、60年代人們被喚起的精神大概是民國時期無法比較的",但這是種什麽精神就值得探討了,簡單說,跟現在北朝鮮的很多人的精神有什麽區別?很多北朝鮮人,我相信在無私地為朝鮮做貢獻,見到金家父子會激動得熱淚盈眶,願意為領袖去死。---但我覺得他們很可憐,我在想得花多少時間才能把這精神狀態扭回到正常人的狀態。 
你說“和現在的人比較,也不像現在這樣自私和功利”,也許。但恐怕還不如49年以前。那時大家都是鄉裏鄉親,東西都是私產,講究仁義禮儀廉恥,拿別人東西是很丟臉的事。而我小時記得的是,雖然天天在“很鬥私字一閃間”,職工偷拿公物很普遍,公家的東西,不拿白不拿,白拿誰不拿,不拿是傻瓜。這就是那時的社會風氣和精神麵貌。 
直到現在,還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