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城門上“愛孩子先推自己”點進來,有些不吐不快。
首先,我讚成“愛孩子先推自己”的基本觀點,而且絕對身體力行,算得上這方麵的進步女中年。從幾個月大教孩子玩滑梯蕩秋千開始,我都是本著“set a good example”的原則,自己先上啊。這些年陪玩棒球,網球,足球,籃球,排球,滑冰,鋼琴,什麽不會個三招兩式。如今兒子要打架子鼓,需要個彈吉他的配角,我小時候學小提琴的,這把年紀了重新報班學吉他;女兒演音樂劇“霧都孤兒”,我上班掙學費,下班了陪練扮倫敦的街頭賣花女高唱“誰來買我又紅又香的玫瑰,一分錢兩朵!”我容易嗎我?
但是,實話說,我覺得“推自己”跟“愛孩子“並不一定相關聯。我們老中在美國安身立命,愛不愛孩子,有沒有孩子,不都得重視英文,注意儀表態度嗎?不管住在哪個文明國度,對當地語言文化的掌握和儀表態度都跟自己的生活質量息息相關啊。如果我們能正常地在社會上生存,在公司裏拿工資,有自己的愛好和生活情趣,一句話,過一個good citizen該過的日子,為什麽會怕讓孩子丟麵子?
說到英文,怎麽我的印象是移民中孩子媽一般英文都比孩子爸強,哪怕媽媽的受教育程度低一些?語言和溝通能力從來是女人的強項,it’s simply biological. 今天一大早跟公司的兩個senior counsel開會,都是女的,說話幹脆利落,條理分明,談訴訟對手的時候堅定又不蠻橫。如今三大錢途光明的職業學院:法學,醫學,商學院中除了商學院,都是女生占多數了,順理成章。我家的情況,LD的英文是他的第一語言,可是跟學校老師溝通主要還是我出麵,因為習俗如此啊。語言不過是溝通的工具,英文不是我的母語,可我不說廢話態度隨和有底線,學校那點事有什麽說不清的呢。
再說要讓孩子酷。這個我們老中如果正常生活而不是僅局限於國人圈子中文媒體,可以避免很多誤解。比如說“別人酷酷的在marching band 的時候”- 其實marching band恰恰是“酷”的反麵,也是“nerd”的一種。聽說過“band geek”這個詞嗎?我個人超喜歡marching band,每次玫瑰碗橄欖球賽都衝開場的marching band去的,洛杉磯市每年賽季也有除開球隊單獨的marching band比賽。但是被認為“酷”的男生是橄欖球隊員,女生是cheer leaders,Homecoming 的King and Queen 一般都是這兩種人,從沒聽說band geek能出頭的。上麵這個Taylor Swift的MV很好的詮釋了band geek的形象,大家看著玩.
其實“酷”不外乎“fit in”和 “stand out”兩種。好像這裏的老中父母們是想“fit in”。我說兩個“stand out”的例子。
例1:我老板是個有一百多項專利的牛人,白男,伶牙俐齒。上月和他在公司年會上喝酒閑聊,他說他小時候是個數學和科學的prodigy,有一次學校請來一位科學家講演,問學生們 “什麽是核力”,其他啥都不懂的孩子們紛紛踴躍舉手“Me me me!” 他這個公認的神童卻想“這問題很深奧啊,我得想想”。老板跟我和在場的幾個公司fellow級別的說這個,是說當年自己很酷的喔。所以說數學不一定就不酷,關鍵是你得是prodigy,而不是苦哈哈題海戰術犧牲了所有社交時間練出來的那種。當然數學神童很少見,一般數學好的就難免被妖魔化了。有部電影裏高中小白男告訴心儀的女孩說“我剛加入了Maths Club”想impress她,金發女孩搔首弄姿道:“Oh my god that’s social suicide!”老公家裏三姐弟都是典型的數學好的小中,都是紐約史岱文生高中及MIT出身,大姐MIT 5年拿了EE,CS 3個碩士學士學位,二姐西屋天才獎得主,老公最差,進了MIT後微積分課程也全免,因為高中AP課place out了。他難免有時顯擺說“我當年在maths club的時候。。。”每次一說我立刻做搔首弄姿狀:”Oh my god that’s social suicide!”其實小中數學好也是自信的資本之一,但是不能隻有這個。
例2:不久前參加一個業界women’s networking酒會,我以為有飯吃,到那兒卻隻有wine and cheese,和一幫穿著晚禮服的白女高管panel members在台上大談健身,不禁索然無味。正想站起來離開,下一位panel member開口了。這是唯一的一位亞女,她一開口就說“這些fitness talk不是我們亞裔的茶。我從不健身,我每周都按摩。。。”全場大笑,我又坐下了。她講她如何40年前來美國讀大學,幾月後跟白男戀愛了,英語不好,看情書都查字典,雙方父母堅決反對。她作為一個marketing專業畢業的,70年代加入那家百年老店很少見女人的技術公司,被要求做engineer(亞裔嘛),又如何爬corporate ladder。她要求她的兩個兒子跟俄國老師學鋼琴,不吸毒,不早戀。。。坎坷充滿文化衝突的經曆卻風趣幽默,全場掌聲連連,比給前麵的白女高管們的熱烈多了。Panel discussion完了,白女們紛紛圍著她,告訴她她多麽酷,她的講話多麽有意思。看我等她,她走過來跟我用中文打招呼,又約我去吃中餐。下樓找到酒店的中餐館,她又說不地道,不如我們打車去Chinatown。當時已晚上9點,我看她興致勃勃的樣子,60歲的人了,不禁笑誇:“You are wild!” 她講的40年前的她,讓我多少看到了20年前的我自己。而白女們認為她酷,則完全因為她stand out。
所以呢,小中們要酷,也能各有各的酷法。老中們很中國,也不見得就讓孩子尷尬。比如我喜歡乒乓球,這項中國普及的運動在美國不酷吧。可我每次去cruise或是大溪地的Club Med什麽的,都能在組織的比賽上拿金牌給孩子看,他們也覺得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