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晃, 羊年新年就算過完了。洋插隊二十年,似乎今年感受到的年味兒最濃。細想起來,不外乎有這樣一些原因吧。第一,周圍大多數的華人朋友都進入了事業,生活的穩定期或穩升期,有足夠的餘心,餘力,餘財來做慶新年這種錦上添花的事。第二,也是海外華人越來越多,人氣旺了。年前年後的每一個周末,家家都有趕不完的PARTY,吃不完的聚餐,看不完的演出, 和參加不完的表演。第三,微信,還是微信!微信上一個個的親朋好友群,免費且便捷的交流方式,讓國界,距離,時間差通通消失。環球24小時不停息的拜年,恭祝,問候,發搶紅包,讓人無法無視,無法回避這鋪天蓋地的新年潮。既然如此,不妨抖擻精神,縱身加入這洶湧浪潮,玩兒個痛快!
回想小時候,過年是沒有關於旅遊度假的記憶的。基本上就是吃平時吃不著的大餐,穿新衣新鞋,不去學校上課,和看煙火。那時候的年味兒,是濃濃的,純純的, 不似現在這般五味陳雜,異香撩人。那時候,真是每逢佳節倍思親,無人長肉三五斤,也鮮有“三高”一說。記憶中的年味,就是酥肉味兒,蛋餃味兒,燉雞味兒,糖醋鯉魚味兒,鹹甜燒白味兒,油炸花生紅燒肉味兒,房間裏燒烤火爐味兒,再混上空氣中鞭炮煙花燃放後的硝煙味兒。再後來,有了春晚,孩子們過年的興致從純粹的吃和玩,又轉移了相當一部分到看電視上。
如今,人們對吃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興趣,新衣新鞋嘛,那更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跟過不過年真沒什麽關係。春晚,每年總是喝倒彩的比叫好的多。唯有煙花,大多數人仍然是喜歡看的。對於國內各城市對於放煙火的法規我不得而知,但今年是紐約市第一次在中國新年之際,在哈德遜河上大放煙火,以示慶祝。另外,紐約州開始將中國農曆的大年初一定為全州的法定節日,華裔孩子可以不用在中國新年這一天“曠課”。中國年味兒,真的越來越濃了!
雖然吃喝已經不再是過年的祈盼,但天寒地凍無處撒歡兒的時候,吃喝仍然是最具有凝聚力的活動之一,
仍是過年擔綱最主要的角兒.洋莊子裏的年味兒,比過去更加複雜多元了。東西南北各地口味,都熱熱鬧鬧地擠到了同一張桌子上。烤鴨與醉雞齊飛,熏魚攜龍蝦共遊。餃子和涼粉一爭長短,年糕與燒餅同台競鬥。這時候,拚的是"正宗“,比的是 “地道”,是誰的手藝更像“媽媽的”或“奶奶的”味道。因為,隻有留在記憶中的,才是真正的“年味兒”。
仍是過年擔綱最主要的角兒.洋莊子裏的年味兒,比過去更加複雜多元了。東西南北各地口味,都熱熱鬧鬧地擠到了同一張桌子上。烤鴨與醉雞齊飛,熏魚攜龍蝦共遊。餃子和涼粉一爭長短,年糕與燒餅同台競鬥。這時候,拚的是"正宗“,比的是 “地道”,是誰的手藝更像“媽媽的”或“奶奶的”味道。因為,隻有留在記憶中的,才是真正的“年味兒”。
禮花散了,
硝煙在冷空氣中凝聚。
凝成了童年時的大院,
小夥伴們,奔跑嬉戲。
硝煙在冷空氣中凝聚。
凝成了童年時的大院,
小夥伴們,奔跑嬉戲。
晚會散了,
呼吸在冷空氣中凝聚。
凝成了少年時的校園,
我們苦讀,日迎晨曦。
呼吸在冷空氣中凝聚。
凝成了少年時的校園,
我們苦讀,日迎晨曦。
聚餐散了,
殘油在冷空氣中凝聚。
凝成了青年時的漂泊,
跨洋過海,從東到西。
殘油在冷空氣中凝聚。
凝成了青年時的漂泊,
跨洋過海,從東到西。
還有什麽是不會散的嗎?
如果有,
那一定是故鄉的年味兒,
久久縈繞在我鼻尖,
年複一年,不曾離去......
如果有,
那一定是故鄉的年味兒,
久久縈繞在我鼻尖,
年複一年,不曾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