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宗教對死亡的看法

日月樓主人 (2015-01-14 13:23:33) 評論 (11)

人從哪裏來,到哪裏去,人生的意義,既是哲學研討的核心問題,更是各種宗教要解答的問題。對人生、對死亡的看法大體可以分為無神論與有神論兩派。前者認為人死了也就一了百了,有神論則堅信死不是生的終結,而是生的重新開始。

無神論的看法
:在大陸也叫唯物主義者,他們通常認為物質第一性,根本不存在超脫物質生命的靈魂,一旦作為物質的肉身不存在了(死了),其它一切也都沒了,或是灰飛煙滅,或是歸於塵土,不存在永恒的生命。

道家和道教
: 道家和道教是有區別的。道家是一個哲學流派,以老子、莊子為代表,道家對死亡是不太在乎的,認為死是必然的過程,沒有什麽可悲哀的,所以莊子妻子過世時,莊子會“鼓盆而歌”。而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一個宗教,也尊老子和莊子為鼻祖,但其生死觀卻大異於老莊。道教孜孜不倦地追求長生不老,也相信可以通過某種修煉和服用丹藥而得道成仙。他們認為“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億萬年”(葛洪《抱樸子》)道教認為人修道成仙有三等:天仙、地仙和屍解仙。中國民間傳說道教有“八仙”,民國時著名小說家還珠樓主寫的《蜀山劍俠傳》描寫的就是各種天仙、地仙以及他們修煉和爭鬥的故事。在道教中,人的死亡有各種叫法:羽化、飛升、蛻解、屍解等。

儒家學說:
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有時也稱儒教),對死亡之後的事持回避態度,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又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也就是說儒家是不相信人有永生這一說法的,他們更推崇的是“生的偉大,死的光榮”,通過立德、立功、立言來超越死亡,達到不朽,給後世樹立永遠的楷模:“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基督教
:按照《聖經》說法,人的肉身本來是可以不死的,隻因為上帝造的第一個人亞當不聽神的警告吃了善惡樹上的果子,死亡也就開始伴隨著人類了,所以死亡實際上是“罪的代價”,“你必須汗流滿麵,才能糊口,直到歸於土中,因為你是由土來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創世紀3:19)。後來由於耶穌基督死在十字架上,世人才得救,因著“義人的死”給我們“帶來了生命”(羅馬書5:18)“約翰福音”說:“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交一切信入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恒的生命。”基督教視死亡為“死於基督”,因基督說:“凡活著而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若11:26)。死亡是神召叫人回歸父家的時辰,死亡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由可憐的塵世生活進入永遠生命的必經之路。所以基督徒的死典型的說法是“息了地上的勞苦,安息主懷”。在基督徒看來,死亡隻是短暫地“睡著了”,待主耶穌再來時,他們又會蘇醒複活,並進入永恒的生命。
 
佛教:佛教徒稱死亡叫“往生”,指人死後精神前往西天極樂世界達到另外一層生的境界,佛經上說:“生又何嚐生?死又何嚐死?”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都是在同一個循環中,死是生的開頭,生是死的起點,所以叫“往生”基督教認為可以通過信奉上帝而得永遠的生命,而佛教則認為隻有生前虔心修佛或者行善才能使生命獲得提升,才能“往生”。與其它主要宗教如基督教、伊斯蘭教不同,佛教有自己獨特的“六道輪回說”,即三善道:天道、人間道、修羅道和三惡道: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這六道猶如車輪的回旋,周而複始,無有不遍,故名六道輪回。佛教認為世間眾生無不在輪回之中,隻有道教的神仙以及佛菩薩、羅漢才能夠跳出三界,不入輪回。而一心向佛、積德行善(守五戒行十善)則是世間眾生擺脫輪回、獲得永生的唯一法門。

伊斯蘭
在造天地萬物、造人方麵,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如出一轍,認為都是神的傑作,隻是稱呼不同,基督教叫上帝(耶和華),伊斯蘭教稱真主。對死亡的看法兩種宗教也大體相同,認為死亡隻是從今生過渡到後世的一個階段都相信信徒可以獲得永生,進入天堂。對穆斯林來講,現世是短暫的,後世是永恒的,今生要為後世做準備。相對於基督徒來說,單純的信就可得救,穆斯林除了要信真主外,在世時還要行善積德,不作惡事。按可蘭經的說法,人的死亡也是真主的意旨。古蘭經第三章一四五節:“真主不允準,沒有人能死──期限是有規定的。”第 三章一八五節又說:“人人都要一嚐死的滋味。在複活日你們才得享受你們完全的報酬”。
  1/14/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