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海外灘踩踏事件' 想到溫哥華煙花節

天涯.知己 (2015-01-06 21:15:18) 評論 (21)

    從溫哥華搬到多倫多已經兩載有餘,仍經常和朋友提起溫哥華種種的好,喋喋不休,如同祥林嫂一般。

    多倫多的2015新年格外寒冷,終日躲在家中上網。瀏覽文學城頭,沒隔幾行,類似的標題就會跳入眼簾,“上海外灘踩踏事件。。。”

    照例,我一概跳過。不是我麻木,而是這樣的新聞多麽的似曾相識,隻看過幾個標題已知道發生了什麽。

    隻有一則例外,是關於那位美麗的漢服女學生。。。

    也許是我少見多怪,那是我見過的最清純美麗的女孩,難道這就叫“天妒紅顏”嗎?身為人母的我,由此引發的其他聯想,唉!不說也罷。

    節日活動-》人多擁擠-》踩踏傷亡,這一定是必然的因果關係嗎?

    相關嗎?沒錯!但是,相關性不等於因果性。

    首先,出現在我腦海裏的一個反例就是溫哥華煙花節。

    從1990年開始,溫哥華就開始承辦國際煙花比賽。從每年夏季7月中到8月初,每個周末一場,共4場。通常邀請3個國家參賽。前3場,每個國家各自表演,最後一場是決賽。

    在那裏生活了十多年,除了懷孕生孩子不方便去的那幾年,我幾乎是場場必到。從來沒有遇到讓人感到緊張的擁堵狀況,更沒有發生任何象踩踏,打架鬥毆之類的惡性事件。

    如果,您認為加拿大地廣人稀,所以舉這樣的特例缺乏說服力,那就大錯特錯了。

    煙火表演是大溫地區的居民夏日裏中不可缺少的一項文化娛樂活動。尤其在首場和最後決賽那場,幾乎全城出動。

    記得有一次,我和老公去的晚一些,綿長的海灘坐滿了觀眾,人山人海。那天還下著毛毛雨,我們隻好選擇Beach Avenue的一座有門廊的建築入口台階,是“站票”。

    前麵的一位印度女子對同伴說,人真多啊,好像回到了印度。周圍的人聽了都引俊不禁。

    煙火表演的那幾天,從傍晚開始,通往English Bay 的Robson大街禁止一切車輛通行,成了步行街。街道兩側的各色餐館生意格外紅火。警察也傾城出動,全副武裝,維護著秩序。

    煙火表演結束後,已經是午夜。 雖然退場時人流如潮,但組織管理工作卻是非常有序。直升飛機跟隨著行人的腳步,在低空緩慢飛行;探照燈將黑夜照亮得如同白晝。一直護送人群到汽車站,地鐵站。

    公共汽車和Sky Train是運送煙花觀眾的專線,免費乘坐。善始善終。

    煙花驚豔,人心更溫暖。

    如此的組織,如此之重視,如此之和諧,想出事都難!


( 天涯知己 於 2015年 一月六日    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