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什麽是“三藏”?
佛教經典分為經、律、論三藏。藏,來自巴利語pitaka,意為“藍筐”(baskets)。佛教徒用以稱呼經藏(sutrapitaka)、律藏(vinayapitaka)、論藏(abhidharmapitaka)三種佛典。
弟子們將佛陀一生的言行錄收集整理成“經藏”,將佛陀製訂的戒條收集整理成“律藏”,將弟子們對對佛陀教法闡釋的著作收集整理成“論藏”。
佛祖親口宣說的教法,才能尊為“經”。唯一例外,是《六祖壇經》,也就是慧能的言行錄。
《六祖壇經》是禪門的根本寶典,其中“見性成佛”的思想是促使佛教中國化的基石;“心性”學說對宋明兩代理學家的思維方式和思想內容影響巨大。
2.
《六祖壇經》由三個方麵組成:1)慧能自述生平;2)慧能開壇授戒說六菠蘿蜜;3)慧能以機鋒、三十六對等調教弟子及臨終囑咐等。前兩部分的內容大體上是慧能在大梵寺講法的實錄,形成於慧能生前。第三部分內容是在慧能去世後,由弟子收集、整理而成。
賴永海說:“儒家關於人的學問,通常稱之為人性理論;佛教關於佛的學說,則是作為整個佛教(特別是大乘佛教)核心問題的佛性理論”。《六祖壇經》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它以“佛性”回答人為什麽能成佛,以“悟性”回答成佛的途徑,以“心性”回答怎樣成佛。
3.
人為什麽能成佛,憑什麽能成佛?
慧能以空有不二的中道實相詮釋佛性的本質,即緣起的生滅,產生現象世界的萬事萬物,其本質是空、有不二的中道實相,“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 是佛性”。慧能將佛性與中道實相勾連在一起,“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對聖者而言,宇宙人生空有不二的實相就是佛性,常被稱為“實性”、“法性”、“實 相”、“真如”、“法界”,是成佛的基因。
人心中蘊藏著領悟諸法實相的潛能,這就是普通人的佛性,如同尚在母體中的胎兒,總有一天會瓜熟蒂落,見性成佛。佛性因而被稱為“如來藏”、“藏 識”、“本覺”、“自性”。人經過苦修而見性成佛,此時,佛性又被稱為“解脫”、“涅磐”、“菩提”、“大圓鏡智”。盡管佛性有種種異名,本質卻並沒有什 麽不同。
《六祖壇經》中這種佛性論的思想直接繼承了《楞伽經》、《涅磐經》中“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學說。
4.
如何才能“見”到佛性,走上成佛之路?
這正是《六祖壇經》所要回答的問題。如果把“佛性”看成是成佛的基因,那麽,悟性則是成佛的種子。“佛性”無法用邏輯、語言文字來描述和傳授,言語 道斷,心行處滅;諸佛妙理,非關文字。逞機鋒、解公案和參話頭等禪門方法就是為了突破語言文字局限,超越習慣性思維和邏輯思維,覺悟佛性。
關於頓悟和漸悟,慧能說:“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頓、漸並無高下之分,頓悟以漸悟為基礎,漸悟到一定程度才能頓悟。
5.
賴永海說:“人們學佛的目的,就是要體征佛性,返歸本體。因此。。。。。。作為抽象本體的‘佛性’、‘實相’,既是出發點,也是落腳點。”《六祖壇經》主 張見性成佛必須從自心入手。“不識自心,學法無益。”心念分兩種:妄念和正念。妄念令人起感造業而成凡人,正念使人悟入缽若空性,見性成佛。凡、聖在一念 之間。自性自度,自淨其意,人人皆可成佛性。
(這一篇是我讀淨因法師《六祖壇經導讀》的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