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冬天,是林徽因生命中的最後一個嚴冬。在撲麵而來的批判大潮麵前,梁先生先病倒了。父親和原“都委會”秘書長王棟岑趕去清華園探病,已經病入膏肓的林徽因強撐著起來迎客。她用生命中最後的能量,當麵向王棟岑駁斥對梁思成的種種批判,為丈夫和自己做了犀利而無畏的辯護。 她對王棟岑說,你們拆的古董至少有八百多年曆史,有一天後代子孫懂得它們價值之時,你們再建的就是贗品、是假古董。那一天會來的!她還談了許多對批判“大屋頂”的不同意見。思路之清晰,鋒芒之銳利,還有那不減往日的所向披靡之氣勢,完全不像個距生命盡頭隻有幾個月的垂危病人。在此之前,鄭振鐸曾請文物界名人在歐美同學會聚餐。席間鄭振鐸對亂拆古建大為傷感,說推土機一響,老祖宗留下的文物就壽終正寢了。身為文化部副部長的鄭振鐸對拆城牆是堅決反對的,此後他親筆寫下的《拆除城牆問題》,至今讀來仍擲地有聲。從那些鏗鏘有力的文字中,可以看到一顆坦忱炙熱的赤子之心。在場的曆史學家兼副市長吳晗卻不以為然,說了許多“冠冕堂皇”的“官話”。 梁先生說,那種味同嚼蠟的官話,連比他位高權重的彭真都不屑一講,他卻大言不慚、津津樂道。林徽因雖已病得弱不禁風,聽後仍當即拍案而起,點著吳晗鼻子,疾言厲色怒斥的聲勢如擊鼓罵曹。
1953年8月,北京市召開文物建築保護問題討論會,由吳晗主持會議。林徽因在會上發言:“北京的九個城門是對稱的,如一旦破壞,便不是本來的基礎了。再如天壇,隻保存祈年殿,其他都拆掉,也不是保存文物的辦法。”“藝術從來就有兩個傳統:一個是宮殿藝術,一個是民間藝術,後者包括一些住宅和店麵,有些手法非常好,如何保存這些是非常重要的。” 吳晗的回答是:“在處理中應尊重專家的意見,但專家不能以為自己的意見必須實現。”
父親一向激賞林徽因的嫉惡如仇,才高如天,稱“她的敏捷銳利,鞭辟入裏,不是不讓須眉,簡直是讓須眉汗顏”。但父親還說,林徽因早逝,也許是她的造化。她是個多麽率真的性情中人,敢怒敢言,快人快語,從不會審時度勢,曲意逢迎;若碰上1957年的“反右”和後來的“文革”,她的遭遇不可想象。就如我們無法想象魯迅活到解放後會是什麽命運一樣,或許正像某權勢人物斷言的一樣,要麽閉嘴,要麽坐牢。
1955年初,林徽因病得更厲害了,需要進城就醫。她的身體已完全禁不住從城內到清華的往返顛沛,可城內一時還沒找到能住的房子. 父親回家和母親商量,決定把梁思成夫婦接到我家來住。我剛從住宿的學校回家過周末,聽到父親的提議,歡天喜地,“爸爸,我跟你去清華接他們!”
母親邊織毛衣邊皺著眉頭,猶猶豫豫地說:“肺結核可是要傳染的呀。”
父親說:“注意隔離就行了,準備幾套專用碗筷,多煮一煮,問題不大。再說,梁先生正在城裏找房子,隻暫時住些日子。”
“我擔心孩子年紀小,萬一傳染上,是一輩子的事。”母親仍憂心忡忡。
20世紀50年代雖已經有了治療肺結核的“雷密鋒”,但家家戶戶對肺結核還是談虎色變。“你說呢?”父親抬起頭看著我,“梁伯伯和徽因媽媽需要幫助,你怕不怕傳染?”
“我不怕!”我揚起臉,一副劉胡蘭赴刑場的英雄氣概。
“為什麽?”父親饒有興致地盯著我。
“隻要我喜歡誰,就什麽都不怕,連死都不怕!”我毫不含糊地回答。
“聽聽,聽聽!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有其父必有其女。”母親搖頭笑起來,“女小囡這種脾氣,大起來事體多煞啦!” 父親燃起一支煙,緩緩講起他在英國讀書時聽到關於蓬皮杜母親的故事。他說,當時蓬皮杜是與他年齡相仿的一個普通法國人,1944年前後,蓬皮杜在戴高樂臨時政府辦公廳任職。認識他的人,都會談論他有一位平凡而偉大的母親。蓬皮杜母親讀書時,一位要好的女同學患了肺病。熟人都像避瘟神一樣躲開她,隻有蓬皮杜母親勇敢地向她走去。她悉心地照料著這位朋友,直到她咽下最後一口氣。當她知道自己也傳染上了肺病時,平靜地說,這是早就預料到的,但我做了上帝要求我做的事。
“她這麽聽上帝的話,上帝為什麽不保佑她,還讓她也得了肺病?”我憤憤不平得很。
“信仰是一種神聖的奉獻,如果付出什麽,就要得到回報,甚至是加倍的回報,那就不是什麽信仰,而是一種交易,做生意,懂嗎?”父親拍拍我的頭。
我雖然點點頭,其實一點也不懂;正因為不懂,才記得格外清楚,希望有一天能弄懂。以至後來,我不敢為自己向神明祈求什麽。童年時父親的話刀刻似的印在心裏,很怕神明鄙薄自己,以為我在與他做交易而褻瀆了神明。 1954年初冬時的林徽因,已經形銷骨立,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我從學校回來,站在她住的房間門口,悄悄地向屋裏張望。徽因媽媽穿著一件藍色的舊棉袍,頭發編成辮子盤在頭頂。她半倚在床上,輕輕向我擺擺手,既是打招呼,也是示意我不要走近她。我呆呆地倚在門框上,遠遠望著她,眼前總是出現新林院8號一張張照片上那些讓我難忘的美麗麵龐。 我永遠記得那雙眼睛,似乎她生命中的一切智慧和能量,都在那一雙能穿透一切的目光中閃耀。在那雙眸子的注視下,任何人心中的秘密都不將成為秘密,任何齷齪汙穢都無處藏身。可眼前,她目光中的火焰黯淡了,如一朵在風中搖曳的燭火,盡最後的力量掙紮著。
記得林家的下午茶,有時會討論各種問題,有時也會興之所至地讀起某位詩人的詩篇。父親說,林徽因的博聞強記令人驚異,無論是濟慈、雪萊,還是勃朗寧夫人、葉賽寧、裴多菲、惠特曼……有誰記不住、背不出的詩句,林徽因都能準確無誤地出口成章。林徽因很喜歡諾貝爾獎獲得者、愛爾蘭詩人葉芝的《當你老了》,她用英文朗讀那首詩時,在座的陳岱蓀、金嶽霖曾被感動得淚光閃爍。
回家的那個下午,我什麽話都說不出,隻覺得心裏壓著什麽,很重很重。我看著梁先生親自打開爐筒上方的爐門,一鏟一鏟地往裏添著煤塊。那間臥室的取暖爐子很高,至少有一米二左右,梁伯伯看上去非常吃力。我去問父親,為什麽不讓阿旺娘幫忙?連我也可以幫忙的。父親輕聲告訴我,梁伯伯說了,爐火是徽因媽媽的命,稍一著涼就有危險。梁伯伯一直是親自侍弄爐子,別人弄爐子他不放心。這麽多年了,都是他自己動手,時刻監視煤火的燃燒情況,決不能讓煤塊燒乏了。其實他自己,也患著多種疾病,由於患有脊髓灰質炎,常年穿著鋼背心,但他還是竭盡全力地嗬護著跟自己一樣多病的妻子。正說著,梁先生走過來,從客廳爐子上一隻蒸鍋的金屬盒子裏,用鑷子夾出消過毒的針頭針管,放進一隻白搪瓷的腰形盤子裏。
“又該打針了?”父親問。
梁先生抬腕看看表,點點頭。梁先生拿著注射器進臥室了。無論是靜脈注射還是肌肉注射,梁先生都技藝精湛,水平與專業護士不相上下,那都是長年照顧妻子練就的本領。林徽因體弱,切除過一隻腎髒,有時忽然無名火起,易躁易怒,情緒激動。但梁先生永遠不慍不火,輕聲細語,耐心安撫。為了怕主人誤會,他和父母聊了很多關於中醫的醫理,說起陰虛陽亢患者常有的症狀。他說,健康人往往不能體會病人的狀況,我也是病人,對此有切膚之痛。物質決定精神,髒器的器質性病變,真的會改變人的脾氣性格,那就是病,很難用理智控製的,不然病人和健康人就沒區別了。梁先生在我家常談起他對疾病的感受,仿佛多少難言之痛都被他對妻子博大深厚的愛意融化了。
“這是我見到的真正好男人,好丈夫。”一生中,我無數次聽到父親的感慨,“都說母親對兒女的愛才是無私的,我看梁先生對林徽因的愛才是無條件的,義無反顧的。”
母親準備為客人燉她拿手的上海“醃篤鮮”。梁先生得知後,先向母親鞠一躬,笑盈盈地做了一個很誇張的摘帽行禮動作,“夫人,可容老夫進一言?”
母親忍俊不禁,微微屈膝還禮道:“願聞其詳,請先生明示。”
梁先生這才說:“徽因腎功能差,她的進食有許多禁忌,冬筍竹筍即在其中,醫生要她盡量勿食筍。”
母親說:“這好辦。冬筍是最後下鍋的,下筍之前,先把肉湯盛一些出來就是了。”
梁伯伯笑著作揖道:“善哉,有勞夫人,多謝多謝。”
梁先生的幽默樂觀,經常給我們家帶來歡樂輕鬆的笑聲。無論是燉好的雞湯肉湯還是銀耳湯,或是蒸好的蛋羹,梁先生總是先用小勺嚐一嚐冷熱鹹淡,覺得合適了,才端進屋裏。有時就坐在床畔,一勺一勺地給林徽因喂食。母親為此曾有感而發道:“我一輩子不羨慕誰家榮華富貴,有錢有勢;最羨慕人家夫妻恩愛,相濡以沫,像梁先生夫婦那樣。” 當我進入知天命之年時,忽然懂得了葉芝那首《當你老了》:
當你老了,
頭白了,
睡思昏沉,
爐火旁打盹,
請取下這部詩歌 慢慢讀,
回想你過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們昔日濃重的陰影;
多少人愛你青春歡暢的時辰,
愛慕你的美麗,
假意或真心,
隻有一個人愛你朝聖者的靈魂,
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
垂下頭來,在紅光閃耀的爐火旁,
淒然地輕輕訴說那愛情的消逝,
在頭頂的山上它緩緩踱著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間隱藏著臉龐。
每讀到這首詩,眼前就會出現目光柔和、微微躬著背,在林徽因床邊忙前忙後的梁先生,那應是人間最美的畫麵。 不久,林徽因肺部大麵積感染,高燒不退,住進了同仁醫院。不久,梁先生也發現被傳染上肺結核而住進了妻子隔壁的病房。父親去同仁醫院探望時,命懸一線的林徽因已經氣息奄奄,她隻是以生命中最後的力氣,用力注視著梁先生和父親。
“我隻見她的嘴唇輕輕動了動,說不出話來。”父親說,“看見她和攜手一生的梁先生默默對視,久久無語,那種訣別前的相依不舍,真讓人肝腸寸斷。我別轉頭衝出門,才敢讓淚水流下來。”
1955年3月31日,是梁思成夫婦結婚二十七周年的日子。當年的那一天,結束了美國學業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在當時中國駐加拿大總領事周希哲先生(梁思成大姐梁思順之夫婿)家中舉行了婚禮。他們之所以選擇這個日子作為婚期,緣於這一天是宋代《營造法式》作者李誡刻碑上的唯一日子。他們為自己心愛兒子取名梁從誡,也是為了紀念這位中國曆史上偉大的建築師。李誡字明仲,鄭州管城縣人。不僅是宋代一位傑出的建築家,還是卓越的學者和藝術家。他在地理學、文學、繪畫、音樂方麵都有非凡的造詣。作為一位建築師兼工程師,他的官職高達“將作監”,主持過的工程包括朱雀門、龍德宮、棣華宅、慈欽太後佛寺等難以勝數;而他親筆寫下的《營造法式》,是迄今為止一部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重要著述。但這部巨著,卻成了一部無人能明了的“天書”。文化底蘊深廣的知識者不諳書中早已失傳的“匠作術語”,有手藝的匠人們不懂李誡艱深的文字描述。為此,梁思成夫婦應朱啟鈐先生之邀,於1931年4月1日加入由“庚子賠款”讚助的“中國營造學社”,梁先生任法式部主任兼研究員,開始了對中國古建築曠日持久而又可歌可泣的研究考察工作。
父親說:“那是一種朝聖式的奉獻。梁思成夫婦一生的跋涉奮鬥,是這條探索道路上不熄的火把。有良知的後來者,都會對這光焰心存感激,那是一對摯愛中華文化的赤子,用生命點燃的。”
3月31日,他們研究了一生的宋代建築家李誡刻碑上的日子,他們的結婚紀念日,成了林徽因生命中的最後一個夜晚。也許,這就是一代才女與中國古代建築史的不解之緣。預感大限將至,她用最後一點力氣請求值班護士,“我要見見梁思成。” 護士回答:“夜深了,有話明天再談吧。” 那個年代的護士良知尚存,她把自己職業生涯中的終身遺憾,坦誠地告訴了梁思成先生。她不說,這個遺憾將成為永久的秘密。父親說:“誠實是一切品德中最可寶貴的,坦誠自己的過失,就是消除過失的開始。最可怕的是文過飾非,還要指鹿為馬。” 幾個小時後,清晨六點,林徽因沒有等到見丈夫最後一麵,在昏迷中辭世,享年五十一歲。
“一生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這是一生摯愛她的朋友金嶽霖先生送來的挽聯。梁思成親自為妻子設計了一座簡樸的墓地。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決定,將林徽因為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的一方漢白玉花圈刻碑,作為她自己的墓碑。
林徽因生命的最後日子 摘自我的父親陳占祥 / 陳愉慶
icehands (2014-05-17 17:34:36) 評論 (0) 1954年冬天,是林徽因生命中的最後一個嚴冬。在撲麵而來的批判大潮麵前,梁先生先病倒了。父親和原“都委會”秘書長王棟岑趕去清華園探病,已經病入膏肓的林徽因強撐著起來迎客。她用生命中最後的能量,當麵向王棟岑駁斥對梁思成的種種批判,為丈夫和自己做了犀利而無畏的辯護。 她對王棟岑說,你們拆的古董至少有八百多年曆史,有一天後代子孫懂得它們價值之時,你們再建的就是贗品、是假古董。那一天會來的!她還談了許多對批判“大屋頂”的不同意見。思路之清晰,鋒芒之銳利,還有那不減往日的所向披靡之氣勢,完全不像個距生命盡頭隻有幾個月的垂危病人。在此之前,鄭振鐸曾請文物界名人在歐美同學會聚餐。席間鄭振鐸對亂拆古建大為傷感,說推土機一響,老祖宗留下的文物就壽終正寢了。身為文化部副部長的鄭振鐸對拆城牆是堅決反對的,此後他親筆寫下的《拆除城牆問題》,至今讀來仍擲地有聲。從那些鏗鏘有力的文字中,可以看到一顆坦忱炙熱的赤子之心。在場的曆史學家兼副市長吳晗卻不以為然,說了許多“冠冕堂皇”的“官話”。 梁先生說,那種味同嚼蠟的官話,連比他位高權重的彭真都不屑一講,他卻大言不慚、津津樂道。林徽因雖已病得弱不禁風,聽後仍當即拍案而起,點著吳晗鼻子,疾言厲色怒斥的聲勢如擊鼓罵曹。
1953年8月,北京市召開文物建築保護問題討論會,由吳晗主持會議。林徽因在會上發言:“北京的九個城門是對稱的,如一旦破壞,便不是本來的基礎了。再如天壇,隻保存祈年殿,其他都拆掉,也不是保存文物的辦法。”“藝術從來就有兩個傳統:一個是宮殿藝術,一個是民間藝術,後者包括一些住宅和店麵,有些手法非常好,如何保存這些是非常重要的。” 吳晗的回答是:“在處理中應尊重專家的意見,但專家不能以為自己的意見必須實現。”
父親一向激賞林徽因的嫉惡如仇,才高如天,稱“她的敏捷銳利,鞭辟入裏,不是不讓須眉,簡直是讓須眉汗顏”。但父親還說,林徽因早逝,也許是她的造化。她是個多麽率真的性情中人,敢怒敢言,快人快語,從不會審時度勢,曲意逢迎;若碰上1957年的“反右”和後來的“文革”,她的遭遇不可想象。就如我們無法想象魯迅活到解放後會是什麽命運一樣,或許正像某權勢人物斷言的一樣,要麽閉嘴,要麽坐牢。
1955年初,林徽因病得更厲害了,需要進城就醫。她的身體已完全禁不住從城內到清華的往返顛沛,可城內一時還沒找到能住的房子. 父親回家和母親商量,決定把梁思成夫婦接到我家來住。我剛從住宿的學校回家過周末,聽到父親的提議,歡天喜地,“爸爸,我跟你去清華接他們!”
母親邊織毛衣邊皺著眉頭,猶猶豫豫地說:“肺結核可是要傳染的呀。”
父親說:“注意隔離就行了,準備幾套專用碗筷,多煮一煮,問題不大。再說,梁先生正在城裏找房子,隻暫時住些日子。”
“我擔心孩子年紀小,萬一傳染上,是一輩子的事。”母親仍憂心忡忡。
20世紀50年代雖已經有了治療肺結核的“雷密鋒”,但家家戶戶對肺結核還是談虎色變。“你說呢?”父親抬起頭看著我,“梁伯伯和徽因媽媽需要幫助,你怕不怕傳染?”
“我不怕!”我揚起臉,一副劉胡蘭赴刑場的英雄氣概。
“為什麽?”父親饒有興致地盯著我。
“隻要我喜歡誰,就什麽都不怕,連死都不怕!”我毫不含糊地回答。
“聽聽,聽聽!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有其父必有其女。”母親搖頭笑起來,“女小囡這種脾氣,大起來事體多煞啦!” 父親燃起一支煙,緩緩講起他在英國讀書時聽到關於蓬皮杜母親的故事。他說,當時蓬皮杜是與他年齡相仿的一個普通法國人,1944年前後,蓬皮杜在戴高樂臨時政府辦公廳任職。認識他的人,都會談論他有一位平凡而偉大的母親。蓬皮杜母親讀書時,一位要好的女同學患了肺病。熟人都像避瘟神一樣躲開她,隻有蓬皮杜母親勇敢地向她走去。她悉心地照料著這位朋友,直到她咽下最後一口氣。當她知道自己也傳染上了肺病時,平靜地說,這是早就預料到的,但我做了上帝要求我做的事。
“她這麽聽上帝的話,上帝為什麽不保佑她,還讓她也得了肺病?”我憤憤不平得很。
“信仰是一種神聖的奉獻,如果付出什麽,就要得到回報,甚至是加倍的回報,那就不是什麽信仰,而是一種交易,做生意,懂嗎?”父親拍拍我的頭。
我雖然點點頭,其實一點也不懂;正因為不懂,才記得格外清楚,希望有一天能弄懂。以至後來,我不敢為自己向神明祈求什麽。童年時父親的話刀刻似的印在心裏,很怕神明鄙薄自己,以為我在與他做交易而褻瀆了神明。 1954年初冬時的林徽因,已經形銷骨立,連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我從學校回來,站在她住的房間門口,悄悄地向屋裏張望。徽因媽媽穿著一件藍色的舊棉袍,頭發編成辮子盤在頭頂。她半倚在床上,輕輕向我擺擺手,既是打招呼,也是示意我不要走近她。我呆呆地倚在門框上,遠遠望著她,眼前總是出現新林院8號一張張照片上那些讓我難忘的美麗麵龐。 我永遠記得那雙眼睛,似乎她生命中的一切智慧和能量,都在那一雙能穿透一切的目光中閃耀。在那雙眸子的注視下,任何人心中的秘密都不將成為秘密,任何齷齪汙穢都無處藏身。可眼前,她目光中的火焰黯淡了,如一朵在風中搖曳的燭火,盡最後的力量掙紮著。
記得林家的下午茶,有時會討論各種問題,有時也會興之所至地讀起某位詩人的詩篇。父親說,林徽因的博聞強記令人驚異,無論是濟慈、雪萊,還是勃朗寧夫人、葉賽寧、裴多菲、惠特曼……有誰記不住、背不出的詩句,林徽因都能準確無誤地出口成章。林徽因很喜歡諾貝爾獎獲得者、愛爾蘭詩人葉芝的《當你老了》,她用英文朗讀那首詩時,在座的陳岱蓀、金嶽霖曾被感動得淚光閃爍。
回家的那個下午,我什麽話都說不出,隻覺得心裏壓著什麽,很重很重。我看著梁先生親自打開爐筒上方的爐門,一鏟一鏟地往裏添著煤塊。那間臥室的取暖爐子很高,至少有一米二左右,梁伯伯看上去非常吃力。我去問父親,為什麽不讓阿旺娘幫忙?連我也可以幫忙的。父親輕聲告訴我,梁伯伯說了,爐火是徽因媽媽的命,稍一著涼就有危險。梁伯伯一直是親自侍弄爐子,別人弄爐子他不放心。這麽多年了,都是他自己動手,時刻監視煤火的燃燒情況,決不能讓煤塊燒乏了。其實他自己,也患著多種疾病,由於患有脊髓灰質炎,常年穿著鋼背心,但他還是竭盡全力地嗬護著跟自己一樣多病的妻子。正說著,梁先生走過來,從客廳爐子上一隻蒸鍋的金屬盒子裏,用鑷子夾出消過毒的針頭針管,放進一隻白搪瓷的腰形盤子裏。
“又該打針了?”父親問。
梁先生抬腕看看表,點點頭。梁先生拿著注射器進臥室了。無論是靜脈注射還是肌肉注射,梁先生都技藝精湛,水平與專業護士不相上下,那都是長年照顧妻子練就的本領。林徽因體弱,切除過一隻腎髒,有時忽然無名火起,易躁易怒,情緒激動。但梁先生永遠不慍不火,輕聲細語,耐心安撫。為了怕主人誤會,他和父母聊了很多關於中醫的醫理,說起陰虛陽亢患者常有的症狀。他說,健康人往往不能體會病人的狀況,我也是病人,對此有切膚之痛。物質決定精神,髒器的器質性病變,真的會改變人的脾氣性格,那就是病,很難用理智控製的,不然病人和健康人就沒區別了。梁先生在我家常談起他對疾病的感受,仿佛多少難言之痛都被他對妻子博大深厚的愛意融化了。
“這是我見到的真正好男人,好丈夫。”一生中,我無數次聽到父親的感慨,“都說母親對兒女的愛才是無私的,我看梁先生對林徽因的愛才是無條件的,義無反顧的。”
母親準備為客人燉她拿手的上海“醃篤鮮”。梁先生得知後,先向母親鞠一躬,笑盈盈地做了一個很誇張的摘帽行禮動作,“夫人,可容老夫進一言?”
母親忍俊不禁,微微屈膝還禮道:“願聞其詳,請先生明示。”
梁先生這才說:“徽因腎功能差,她的進食有許多禁忌,冬筍竹筍即在其中,醫生要她盡量勿食筍。”
母親說:“這好辦。冬筍是最後下鍋的,下筍之前,先把肉湯盛一些出來就是了。”
梁伯伯笑著作揖道:“善哉,有勞夫人,多謝多謝。”
梁先生的幽默樂觀,經常給我們家帶來歡樂輕鬆的笑聲。無論是燉好的雞湯肉湯還是銀耳湯,或是蒸好的蛋羹,梁先生總是先用小勺嚐一嚐冷熱鹹淡,覺得合適了,才端進屋裏。有時就坐在床畔,一勺一勺地給林徽因喂食。母親為此曾有感而發道:“我一輩子不羨慕誰家榮華富貴,有錢有勢;最羨慕人家夫妻恩愛,相濡以沫,像梁先生夫婦那樣。” 當我進入知天命之年時,忽然懂得了葉芝那首《當你老了》:
當你老了,
頭白了,
睡思昏沉,
爐火旁打盹,
請取下這部詩歌 慢慢讀,
回想你過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們昔日濃重的陰影;
多少人愛你青春歡暢的時辰,
愛慕你的美麗,
假意或真心,
隻有一個人愛你朝聖者的靈魂,
愛你衰老了的臉上痛苦的皺紋;
垂下頭來,在紅光閃耀的爐火旁,
淒然地輕輕訴說那愛情的消逝,
在頭頂的山上它緩緩踱著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間隱藏著臉龐。
每讀到這首詩,眼前就會出現目光柔和、微微躬著背,在林徽因床邊忙前忙後的梁先生,那應是人間最美的畫麵。 不久,林徽因肺部大麵積感染,高燒不退,住進了同仁醫院。不久,梁先生也發現被傳染上肺結核而住進了妻子隔壁的病房。父親去同仁醫院探望時,命懸一線的林徽因已經氣息奄奄,她隻是以生命中最後的力氣,用力注視著梁先生和父親。
“我隻見她的嘴唇輕輕動了動,說不出話來。”父親說,“看見她和攜手一生的梁先生默默對視,久久無語,那種訣別前的相依不舍,真讓人肝腸寸斷。我別轉頭衝出門,才敢讓淚水流下來。”
1955年3月31日,是梁思成夫婦結婚二十七周年的日子。當年的那一天,結束了美國學業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在當時中國駐加拿大總領事周希哲先生(梁思成大姐梁思順之夫婿)家中舉行了婚禮。他們之所以選擇這個日子作為婚期,緣於這一天是宋代《營造法式》作者李誡刻碑上的唯一日子。他們為自己心愛兒子取名梁從誡,也是為了紀念這位中國曆史上偉大的建築師。李誡字明仲,鄭州管城縣人。不僅是宋代一位傑出的建築家,還是卓越的學者和藝術家。他在地理學、文學、繪畫、音樂方麵都有非凡的造詣。作為一位建築師兼工程師,他的官職高達“將作監”,主持過的工程包括朱雀門、龍德宮、棣華宅、慈欽太後佛寺等難以勝數;而他親筆寫下的《營造法式》,是迄今為止一部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重要著述。但這部巨著,卻成了一部無人能明了的“天書”。文化底蘊深廣的知識者不諳書中早已失傳的“匠作術語”,有手藝的匠人們不懂李誡艱深的文字描述。為此,梁思成夫婦應朱啟鈐先生之邀,於1931年4月1日加入由“庚子賠款”讚助的“中國營造學社”,梁先生任法式部主任兼研究員,開始了對中國古建築曠日持久而又可歌可泣的研究考察工作。
父親說:“那是一種朝聖式的奉獻。梁思成夫婦一生的跋涉奮鬥,是這條探索道路上不熄的火把。有良知的後來者,都會對這光焰心存感激,那是一對摯愛中華文化的赤子,用生命點燃的。”
3月31日,他們研究了一生的宋代建築家李誡刻碑上的日子,他們的結婚紀念日,成了林徽因生命中的最後一個夜晚。也許,這就是一代才女與中國古代建築史的不解之緣。預感大限將至,她用最後一點力氣請求值班護士,“我要見見梁思成。” 護士回答:“夜深了,有話明天再談吧。” 那個年代的護士良知尚存,她把自己職業生涯中的終身遺憾,坦誠地告訴了梁思成先生。她不說,這個遺憾將成為永久的秘密。父親說:“誠實是一切品德中最可寶貴的,坦誠自己的過失,就是消除過失的開始。最可怕的是文過飾非,還要指鹿為馬。” 幾個小時後,清晨六點,林徽因沒有等到見丈夫最後一麵,在昏迷中辭世,享年五十一歲。
“一生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這是一生摯愛她的朋友金嶽霖先生送來的挽聯。梁思成親自為妻子設計了一座簡樸的墓地。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決定,將林徽因為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的一方漢白玉花圈刻碑,作為她自己的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