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中文,4個誤區當避開

裂棗歪瓜 (2014-03-19 21:54:05) 評論 (0)

  近年來,海外中文教育事業發展迅猛,形勢令人鼓舞,但我們也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看到其中存在的問題。以美國為例,一方麵,每年數萬華裔兒童浩浩蕩蕩地加入中文學習的行列;另一方麵,經過1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業餘學習,許多孩子在突破識認2500常用漢字之前選擇放棄。反思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我覺得與當前中文啟蒙教學理念上的4個誤區有關。為了海外中文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我願拋磚引玉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希望和世界各地中文教育工作者進行探討。

  【誤區一】不理解文字就等同於沒學會。

  在我們平常使用的語言文字中,很多字是很難解釋清楚的,比如“所以”兩字,有誰能一下子解釋清楚這裏的“所”、“以”是什麽意思,而“所以”這個詞組為什麽要在語句中這麽用呢?弄懂這兩個問題固然很好,弄不懂也並不影響我們熟練地使用它。

  【誤區二】不會寫就等同於沒學會。

  在語言文字的應用中,能熟練寫出來的字比能識認的字要少,比如“尷尬”。這類不看著就不能正確地寫出來的漢字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勝枚舉,但在平常讀書、交談中,我們對它們卻能夠運用自如,不能說不會寫就等於完全不會。

  【誤區三】聽、說、讀、寫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聽、說、讀、寫,音、形、字、義全麵推進的教學理念是老祖宗傳下來的,這對於具有成熟的邏輯思維、以理解記憶為主進行學習的成人來說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對於以形象記憶為主、大腦還未發育完全的兒童來說則不盡然,因為他們學習的特點就是看一眼、聽一遍就試著背誦下來。

  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發現,孩子對筆畫多的字反而比筆畫少的字記得清楚。按照成人的思維,筆畫多就意味著難學難認,為什麽孩子的表現卻是相反呢?這是由兒童的自身特點決定的。所以,不能把幼童的學習方法與成人的學習方法混為一談。

  【誤區四】“隨課文識字”是唯一的教學思路。

  “隨課文識字”即分散識字的優點是可以閱讀課文來學習文字,其缺點是識認生字的效率極低。在海外兒童的啟蒙中文教育中運用此法,往往識字速度趕不上孩子生理和心理的生長速度,致使孩子因為生字量的拖累而不能自主閱讀與其年齡匹配的讀物。利用五六年的周末業餘時間學習中文後,長大的孩子發現自己仍隻能閱讀低幼兒童的小狗小貓之類的讀物。最終,許多孩子由於看不到學習成果,體會不到學習的成就感而選擇放棄。

  其實,在引進“隨課文識字”即分散識字的教學理念之前,千百年裏,兒童的啟蒙教學都是遵循先識字後讀書的教學理念。在《千字文》發明以來的1400多年間,普遍地采用先識字後閱讀的思路進行啟蒙,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在先,《四書》、《五經》隨後。

  這4個誤區,從理念上把學習語言能力的教學讓位給了學習語言知識的教學,忽略了孩子的特點,以成人的學習標準和學習理念代之。這種違背兒童認知規律的啟蒙方法,其效果當然不盡如人意。要避免學生年齡越大半途而廢者越多的現象,就要改變思路,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嚐到學習的甜頭,圍繞幫助他們掌握漢語這個工具的思路來展開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