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 every age its art, to art its freedom "
幾天前看維也納肖像畫展壓抑鬱悶,but, but, 但是一種奇怪的感覺和力量,感動 好奇驅使我再回去看,
當晚 打電話和法國好友討論,有點激動, 她說這個展覽她發現了自己的revelation!, 我說我知道是誰,說出畫家的名字 , 一位早逝的 維也納畫家, Richard Gerstl, 他的畫裏有一種 強烈的energy, 他簡直是 維也納的凡高, 如果他再活久一些
我們 一起再回畫展, 坐在畫廊裏 小聲交流, 發現自己從來沒有這樣喜歡現代畫, 讓我覺得驚奇的是,這些維也納 藝術家的作品中 幾乎透露了一次大戰的天機, 那難道藝術家是預言家? 難道貝多芬也能預言100年後的一戰, 這是他作曲的"Ghost", 不會吧?
印象中的維也納是圓舞的聖地, 是西西公主, 是音聖們的根據地,怎麽又成了世界上的鬱悶自殺的首都呢? 一個多文化的熔爐, 卻被認為是無能融化的熔爐 , 一個多民族的帝國的瓦解, 權力的真空要麽走向和平, 要麽就是亂戰, 這都是人類曆史上反複重複的事, 遠古的部落也差不多吧, 隻是我們的時代社會走向更精細,製度限製意外
那麽1900年, 上一個百年的維也納的藝術家為什麽 會在這樣一個 特殊時期開創一種新的藝術運動 (形式) ? 建築,繪畫,心理學..同時鋪開, 難道這藝術是對病態社會的的湯藥?Art is a medicin!朋友藝術是時代的溫度計, 我更覺得: 相對古典時期, 這般藝術家的構圖,brush,製造出來的肖像效果, 簡直就像醫院: 那些肖像,就像走進醫院看到的病人, 畫家毫不留情 地用畫筆當手術的刀,去掉偽裝的表皮, 直捅病態社會的骨骼和肉體。
瓦, 當畫家作畫的顧客不再是皇室,貴族,藝術家有如此之大的自由空間去表達自己的嗅覺和超前的憂患。 時代變換, 科技更新都會 給藝術家靈感, 不由得想起曾經在中國也有那麽一群鮮為大眾了解 的藝術家, 《星星畫展》, 他們當年也學 法國impressionist印象派一樣,把自己的作品 掛在美術館外 , 可以想象當年他們的創作欲望 和那個年代的生機/危機。
維也納的肖像畫給我留下的是鬱悶, 和隨之後的震撼和感動,重新 看人,社會和時代,聽 一首曲子, 看一次展覽。。。或者一句話,對自己的生命都是一次刷新, 調整 一下自己看世界的zoom . 太複雜的理論東西不懂,記不住, 更喜歡視覺聽力感受, 人和動物 最大的區別就是思想 的自由心靈的自由 , 藝術就是 用來溝通心靈 的,每個生命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 來理解,不論深淺
喜歡這句話:
"To every age its art, to art its freedom " (時代造就藝術, 藝術造就自由 ),

The Family, 1918, Egon Schiele (1890 – 1918)

Egon Schiele

《來自居特斯洛的阿爾伯特·巴黎斯之肖像畫》,1918,
Egon Schiele (1890 – 1918)
(不知道為什麽, 看到這幅畫, 我想起 無名士兵)

Richard Gerstl (14 September 1883 – 4 November 1908)
(這幅畫是整個畫展 中色最明亮,最富有 生命力的, 最有will,可知和畫家作畫時的衝動和巨大的energy,特別是那些自由 的brush , 色彩,背景裏很特別煙圈似的圓圈,讓人 那種宇宙無極限的圓圈運動, 和生命不斷墜落和更新。Richard Gerstl 畫完這幅畫 不久就自殺了, 因為他的愛 Matilda Schonberg離開他, 讓人歎息)

作曲家Schonberg 自畫像
(一隻耳朵不見了,是不想聽亂世的紛爭呢,還是什麽 據說是Richard Gerstl 鼓勵Schonberg 畫畫 的0

'Children Playing', 1909 , Oskar Kokoschka (1 March 1886 – 22 February 1980),
(這還是小孩嗎? 沒有笑容, 沒有童趣和天真, 沒有空氣)

'Silvia Koller with a Bird Cage', by Broncia Koller, 1907-8 © Eisenberger Collection, Vienna

Oskar Kokoschka, Portrait of Hans and Erica Tietze-Conrat, 1909
(那些毫無 生命力恐怖的手? 象征無力抗爭的人群,還是戰爭中開槍血腥的手?一群無法溝通的人和暴力)

Portrait of Ria Munk III, Klimt
(這幅畫是女孩 死後父母請Klimt畫的)

'Portrait of Amalie Zuckerkandl', by Gustav Klimt, 1917-18 © Belvedere, Vienna
(Amalie Zuckerkandl是典型的維也納受良好教育的女性, 因為與猶太醫生結婚,信奉猶太教, 二戰時同樣被納粹送進集中營, 然後就再無音信了 ....)
一個讓人欲哭無淚的畫展, 永遠 不會忘記, 或者我忘記了Klimt的那幅《Kiss》, 也不會忘記這些 畫麵, 這些畫表達了 對生命的憐惜,還有1900那個時代的維也納的煩躁鬱悶,人們對自由, 平等的追求,自由 這或許 就是人存在的理由和藝術存在的理由, 而且世界上也 不僅僅隻有維也納
一個讓人欲哭無淚的畫展, 永遠 不會忘記, 或者我忘記了Klimt的那幅《Kiss》, 也不會忘記這些 畫麵, 這些畫表達了 對生命的憐惜,還有1900那個時代的維也納的煩躁鬱悶,人們對自由, 平等的追求,自由 這或許 就是人存在的理由和藝術存在的理由, 而且世界上也 不僅僅隻有維也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