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集中識字

裂棗歪瓜 (2013-03-25 20:07:25) 評論 (0)

提起集中識字就不由得想起古代盛行的《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簡稱“三、百、千”)來,《千字文》於一千四百多年前南北朝誕生,宋朝初年由無名氏編出《百家姓》,將百家姓氏連綴成四言韻語,共計472字。到宋末又出現了《三字經》的1000多字;再往前推,保存下來的是西漢元帝時史遊作的《急就篇》,用韻語把常用字匯2144字編在一起,用三言、四言或七言成句;更往前推移,還是集中識字方法;原來在上個世紀初新文化運動興起以前,兒童識字啟蒙教育就是普遍地應用集中識字的教學法,一千多年來,孩子們就是念“三、百、千”開始,即識認了常用字後就開始學習《四書》、《五經》及學習寫作。1902年清末時開始改革而廢除讀“三、百、千”,即廢除了傳統先識字後讀書的方法,采用邊識字、邊讀書、隨課文識字的方法,也就是在教學中,先學生字,再理解字詞義及語句,最後用生字造句。這就是分散識字,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聽說讀寫、音形字義全麵推進教學方法的開端。民國初建後,廢科舉,興新學,廢除讀經講經,尤其是新文化運動以後,文言文改白話文,增進教學與日常語言的結合和學習的實用性,解決言與文不一致的弊端,識字過程中開始強調理解字詞義;教材內容開始>反映了淺顯的科學知識;表達形式適合兒童心理,注意兒童的學習興趣。隨著教學實踐的推移,以及受西方拚音文字教學的影響,逐漸過於注重了加強字義理解和字體結構的學習,就大量減少低年級教學中的識字量,而形成識字量隨年級逐年增長的教學理念。

  在追溯了華文啟蒙教學理念的發展和曆史,可以知道集中識字並不是首創,而是在近代以前千百年來學習華文行之有效的主流教學理念,由於主要矛盾為文和言不一致並注重死記硬背,估計各種的輔助閱讀材料匱乏,在教學中鮮有使用,即忽視了生字的遷移教學,加上學習內容不合時宜及語言本身的進化、發展,到了近代逐漸讓位給了聽說讀寫、音形字義全麵推進的教學理念,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已經發現此教學實踐中出現識字量與閱讀的主要矛盾,故在1956年製訂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明確提出:“識字是閱讀的基礎。目前漢字還不是拚音文字,識字教學不能在短時間完成,所以教學大綱裏規定小學第一二學年的閱讀教學以識字為重點,在這兩年裏比較集中地教會兒童認識必要數量的(不超過1500個)常用漢字。有了這個基礎,小學語文科的閱讀教材才不致處處受生字的限製,而有可能做到內容豐富,語言精確生動; 小學語文科的閱讀教學才有可能提高質量和效率。”。 2011年在中國教育部製定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一至九年級(小學加初中)要學習3500左右常用漢字,即我們所知的2500常用字和1000次常用字;小學一、二年級要識認1600常用字、會寫其中800字,三、四年級要達到識認2500常用字,會寫其中1600字的水平,五、六年級達到識認3000常用字左右,會寫其中2500字,至此我們以前最經常提到的小學六年全日製的2500常用字的學習量完成。從此標準可以看出,在現今的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已打破“識認與寫字”、“識認與理解”是學習生字中不可分割的成人思維,更加強調了教學遵循兒童學習漢字、漢語的認知規律,向以“學”為出發點的教育思維傾斜了。

  由於北美的環境、辦學條件的限製,周末業餘華文學校的學習不可能達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製定的教學進度,現狀隻能是在孩子們入學頭兩年中隻學習不到300左右常用字(請家長和老師沉下心數一數孩子們頭兩年學習的生字量),普遍存在著在長期的周末華校中“最終學不會”華文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探索出更加高效、符合兒童生理、心理成長的業餘學習華文方法。從我們將近7年前探索、試用現代的集中識字教學係統以來,切實感受到隻有傳統的集中識字與近代以來的華文教育理念有機結合起來,這種高效學習華文的方法是現實存在的。我們使用的是《三銳韻語遊戲教學係統》,總共3600生字、一字不重、有文有義(邊識字、邊學知識)、合轍壓韻,像《千字文》一樣,識字任務集中,教學目標明確,涵蓋2500常用字和1100次常用字,便於以“形象記憶”為主的兒童(8歲大腦發育完成以前)誦讀、背誦、記憶, 在教學過程中視孩子們的積累識字量的程度逐步加強生字的遷移和閱讀能力教學內容的學習,以放慢的速度用三年業餘時間(360學時)學習完成整個識字教程, 並同時完成寫字、漢語拚音、查字典(含偏旁部首和拚音檢索方法)的學習內容。其後直接進入《中文》第六冊的學習(從此冊開始隻有生字在課文中注音),由於學習生字和課文理解不再是學習重點,學習速度可以提高至少一倍,第一個實驗班至今已學到《中文》第十二冊,計劃今年就可以進入《中文》初中版的學習,並於去年暑期全班高分通過《漢語水平考試》(HSK)第四級,不久將迎來《漢語水平考試》(HSK)第五級的考核。需要指出的是孩子們現在隻有14歲左右,華文的業餘學習已然成了他們求知、學知識的源泉,而不是我們通常看到的沉重負擔。

  對於現代集中識字的原理、探索、總結均錄入網站:http://xilin.us並熱切希望與同仁共同切磋、交流、努力,為華文學習的大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