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雨三境界 / 秋萱

毛毛雨兒 (2013-02-24 15:18:54) 評論 (4)


聽雨三境界

 

作者: 秋萱

 

朗誦: 毛毛雨兒

 

            無意間讀到南宋詞人蔣捷的一闋詞:“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聽雨的心境不同,意境也不同。 少年聽雨,在歌樓,有紅燭照耀,有羅帳輕舞。少年的浪漫情懷便有一個“昏”字勾勒出來。“少年不識愁滋味”,即便憂愁,也隻顯得淡雅與悠然,為賦新詞強說愁罷了。這樣的意境,為下文的中年顛沛流離、晚年孤寂淒涼做了絕好的鋪墊。

 

            壯年聽雨,地點已不再是歌樓,客舟便有了漂泊他鄉、居無定所的寓意。那時聽雨的情景是怎樣的呢?水天遼闊,風急雲低,江上秋雨瀟瀟,一隻失群孤飛的大雁在悲鳴,正是詞人自己的影子。此時的作者顛沛流離,寂寞難耐,腸斷天涯,抑鬱難平,與少年聽雨的意境已大相徑庭。

 

            老年聽雨,人至暮年,兩鬢斑白,心中早已過盡千帆。江山已易主,壯年愁恨與少年歡樂,已如雨打風吹去。此時獨自一人在僧廬下,再聽到點點滴滴的雨聲,自己卻已木然無動於衷了。詞人無可奈何的心緒,使其“聽雨”戛然而止。蔣捷的這首詞用簡單的三幅聽雨圖便勾畫了一生。少年、壯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被濃縮在聽雨中,便有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意境。三次聽雨,百感交集,道盡了詞人 一生的遭際。

 

            如今我回到家鄉,再聽當初的雨,歌樓可在?紅燭可在?雖然雨聲依舊,可是雨,已是不同的雨;人,也是不同的人。“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際遇不一樣,環境變了,心情也隨之變了,中年聽雨似乎多了一些飄泊滄桑感。 “鬢也星星”時再聽雨,或許壯誌豪情被歲月磨盡。我希望自己有氣定神閑的淡然和灑脫,而不是老年寂寞淒涼的感懷。再去小樓聽雨,依舊是甘之如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