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海外博客
按全文
按作者
首頁
新聞
讀圖
財經
教育
家居
健康
美食
時尚
旅遊
影視
博客
群吧
論壇
電台
熱點
原創
時政
旅遊
美食
家居
健康
財經
教育
情感
星座
時尚
娛樂
曆史
文化
社區
幫助
advertisement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博客
»
香港中文大學:曆史我們這樣走過
香港中文大學:曆史我們這樣走過
2012-12-15 20:32:04
湘西山民
湘西山民的搏客
首頁
文章頁
文章列表
博文目錄
給我悄悄話
打印
被閱讀次數
當前位置:
首頁
》
這樣走過
》
周彪:魚米之鄉餓死數萬人
龔翰熊:大躍進時期的川大
嚴春友:一個小山村的“文革”記憶
周樹山:土改的民間記憶
楊崇誠:空軍青年軍官在反右中的悲劇
謝秉芳:小山村的連環怨案
尹育民:她的死與我有關
張廣友:反“五風”親曆記
張鳴:我的“大批判組”生涯
黃艾禾:1957年薛毅上書反對幹部終身製被勞改
喬海燕:白麵包的故事
喬海燕:一個紅衛兵的葬禮
尹俊屏:一場驚心動魄的“突發事件”
郝斌:斷崖夜鬥楊人楩
鄭光路:1958年圍剿麻雀的“人民戰爭”是如何發動的?
尹曙生:公安部門“大躍進”的台前幕後
魯誌強:我的紅旗班主任
聞久程:援越抗法的日子
潘津生:我家的《合家歡喜圖》
文濤:襄渝線上的血色青春
何蜀:在一首“反動詩”的背後
孫隴:對一個“不法富農”的判決
騰日熙博:農村“超生”的那些事
陳明遠:揭秘延安時期供給製:幹部“衣分三色”
深圳往南:你倆,不會別夢依稀
王曉明:我們怎樣成為“知識青年”?
王曉明:那十年我們如何考試?
許國申:一位曾給民工灌糞的優秀共產黨員之死
李國祺:舊日軍營趣聞
葉維麗:“兩個世界”的交叉--我的插隊經曆
啟麥:憂傷的知青:公議莊的歌
周舵 :達夫不達
啟麥:在五七幹校告別少年時代
王笑笑:我所親曆的兩次“土地革命”以及現在的反思
許國申:我的中學時代
若琴:父親的字紙
王曉明:1969,“民意”也荒唐
王曉明:1967,恐怖籠罩小城
尹育民:她的死與我有關
戴為偉:快樂琴
戴為偉:宣敘調—媽媽
林賢治:追憶與懷想
堯山壁:田濤先生
屠雨迅:我的大學生活
曹文軒:關於肥肉的曆史記憶
莫言:虛偽的教育
薛曉光:一個完整的圓
洪聲:小舅
屠雨迅:紅色的網--我的小學生活
屠雨迅:紅色的網(續)--我的中學生活
丁三:《大公報》:從張季鸞到王芸生
李國祺:文革入伍之初
趙進斌:我刻骨銘心的高考生涯
方廣錩:往事雜憶--親曆石河子“126”事件
唐燕:當年貧下中農是這樣“再教育”我們的
屠雨迅:艱難歲月
歲月·記憶
邵靖宇:早年見到的農村婚姻
邵玉珍采訪,張澤英口述:沙子營村
野夫:我目睹饑餓的知青洗劫了鎮上一家飯館的饅頭
莫言:饑餓和孤獨是我創作的財富
莫言:福克納大叔,你好嗎?
程元宇撰寫 程正渝整理:回眸我家的二十世紀
海鼎:一段傷心由“畫”出
十年砍柴:被“數字化”的老學堂
李誌剛:少年軼事
薛求知:東溝回憶三篇
十年砍柴:成為“剿匪英雄”的匪首
楊小村:我在文革初期的紅衛兵經曆(上)
楊小村:我在文革初期的紅衛兵經曆(下)
鄒雪平采訪,李玉田口述:鄒家村
鄒雪平采訪,高玉榮口述:鄒家村
韓三洲: “我們的頭發,一根也不要給魔鬼抓住”
蔡康安:票證
方廣錩:往事雜憶——老劉夫婦
陳小魯口述,徐綏之,黃曉一采寫: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一)
陳小魯口述,徐綏之,黃曉一采寫: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二)
陳小魯口述,徐綏之,黃曉一采寫: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三)
杜鈞福:西糾
旁聽生:人類大航天史下草民們的片斷簡史
李有傑采訪,錢蕙蘭口述:小邑村
章夢奇采訪,姚光學口述:釣魚台村
徐小棣:我拔“釘子”的革命史
徐小棣:北京的“69屆”
徐小棣:造假軼事
屠雨迅:白色的山——我的援藏經曆(上)
屠雨迅:白色的山——我的援藏經曆(中)
屠雨迅:白色的山——我的援藏經曆(下)
王曉明:“憶苦思甜”眾生相
洪鈐:梧桐細雨清風去——懷念女作家趙清閣(上)
洪鈐:梧桐細雨清風去——懷念女作家趙清閣(下)
孫越:1900年:北京暴亂和東正教殉道者(上)
孫越:1900年:北京暴亂和東正教殉道者(下)
鄭若麟:我的父親鄭永慧與《九三年》
孫越:普通的王小波
易原毅:我這半輩子
孫越:東正教信仰在中國
金雁:“黃埔一期”考研記
俞汝捷:我與程十發先生的交往
王曉明:我那十年的文化生活
丁東:讓思想破土而出——我這三十年
何三畏:廖伯康 我的大躍進 3小時等於20年
野夫:遺民老譚
趙文滔:罪惡的檔案
賈之坦采訪,肖開漢口述:懸鍾峪村
賈之坦采訪,楊廣月口述:王家堰村
陳共玨:我家被運動的藏書
傅冬菊:在父親傅作義身邊做“臥底”
王端陽:父親在1954年國慶時的隱憂
王巍:黨是如何改變我的人生的?
謝善實:淘黃金
章夢奇采訪,劉順芳口述:釣魚台村
王藝璿采訪,廖鏡二口述:曹家村
韋然口述、記者李菁:不盡往事紅塵裏--我的母親上官雲珠
沈寂:身世淒楚的女作家
邵靖宇:杭州的店名和招牌
吳明明:插隊記零(上)
吳明明:插隊記零(下)
舒僑采訪,謝曆德口述:雙井村
王海安采訪,王本香口述:梁孟村
趙進斌:1977年的生產隊
柳樹坪:我的父親
柳樹坪:我的母親
石江:高牆外的“渣滓洞”--安康“文革”派性集中營紀實
姚蜀平:兒女祭
高明勇:被“批準出生”的孩子
周孫:水科院一九五八年高產試驗田紀實
葉祖藝采訪,葉祖藝口述:“個人史”
李菲菲采訪,李好元口述
遇羅文:二姨
王亞非:我的文革
陶中源、胡康健:懷念父親陶葆楷先生
胡陽:我的再教育經曆
柳楊公社:我的吉林老鄉
金玉良:從一封信看丁玲“永遠對創作是不死心的感情”
周紹昌:旻姑
付聰采訪,王淑會口述:“個人史”
鄒雪平采訪,宋秋英口述:鄒家村
蔡金剛:另類烈士--大校右派蔡鐵根
陳無畏:父執趙儷生先生
李敉功:難忘馬雲鳳
喬海燕:從紅衛兵戰士到精神病患者
章夢奇采訪,彭開英口述:釣魚台村
章夢奇采訪,邱家發口述:釣魚台村
朱學勤:三十年師恩難忘
朱海平:大上海裏的小菜場
張亮:我的外婆,一個平凡的中國女人
江明懷:我的20年右派經曆
鄒雪平采訪,鄒佩義口述:鄒家村
吳文光采訪,倪美蘭口述:高家村
楊凱: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武漢截糧事件
李昌玉:塗鴉塗成“反革命”徐邦治同學
唐於:燕園點滴
羅兵采訪,俞茂立口述:長興村
章夢奇采訪,萬啟升口述:釣魚台村
白樺:我的仲夏夜之夢
柳和城:商務老檔案散失之謎兩篇
華新民:文革中的錢學森
相京:閻錫山與泰戈爾
鄒雪平采訪,杜鳳英口述:鄒家村
鄒雪平采訪,鄒佩瑤口述:鄒家村
波子:“反右”的餘震
蘇煒:鄰家長輩--憶秦牧叔叔
羅兵采訪,安轉仔口述:長興村劉家裏
鄒雪平采訪,鄒增堂口述:鄒家村
楊絳:記傅雷
亦遠:學生告密老師
柳楊公社:有半導體相伴的日子
柳楊公社:緊密團結在煤油爐周圍的日子
李連春(雲南)口述“文化大革命”
李連春(雲南)口述“大躍進”
邵靖宇:老成都的茶館文化
華新民:北京老房子裏深藏的偉人故事
sdh121212:王康年冤案真相
龐守義:知青朱克家的“文革”歲月
楊洪建:百年鐵橋話滄桑
柳楊公社:70年代上海購物記
柳楊公社:老鄰居戎葉侯
舒清亮(湖南)口述“三年饑餓”(1959-1961)
高悅啟(北京)口述“土改”(1950-1952)
孔慶玉(山東)口述“三年饑餓”(1959-1961)
廖振旅:我的右派朋友蔡德恭
老糟:文革雜憶(一)
老糟:文革雜憶(二)
老糟:文革雜憶(三)
張保和:懷念我的父親張開濟
舒清亮(湖南)口述“大躍進”(1958-1960)
李國城(雲南)口述“三年饑餓”(1959-1961)
波波:爸爸的收音機
薛攀皋:與農民競賽放“衛星”
呂轉改(山東)口述“三年饑餓”(1959-1961)
餘先堂(湖北)口述“三年饑餓”(1959-1961)
易中天:我的父親易庭源
任富田:我的高考經曆
畢航通:一九六五年的高考故事
寧彩雲口述“三年饑餓”(1959-1961)
賈之坦:外公之死
周誌德:清華雜憶(1951-1955)
周惠民:北京四中、育英和相聲
高爾泰:白頭有約
夏至雨:從北京移民到吉林
熊景明:媽語錄
邵靖宇:周大渭教授二、三事
老鬼口述 丁東 趙誠采寫:我這四十年
杜鈞福:韓念國的故事
孫昌齡:另一番景象--當年“30後”的高考與入學
李大同口述:草原歸去來
何思勇:母親教我唱歌
何思勇:舊聞二則
王宇、侯瑛、李紅旗口述 卜偉華 米鶴都采寫:紅牆邊的反革命
李楊:楊朔--死於1968
杜欣欣:胡同竄子的回憶
亦遠:俄語老師的遭遇
費明:金馬倫的“紅色”往事
莊菁瑞:一個小孩子的“九一三”記憶
費明:當年我們大院的兒童世界印象
任冬林:我與文化遺產保護
任冬林:我的中國近現代史民間文本收藏錄(1860-1997)(上)
任冬林:我的中國近現代史民間文本收藏錄(1860-1997)(下)
何蜀:電影《烈火中永生》在重慶拍外景
周七月:我找到了我裏通的那些外國們
陳徒手:文件中的王瑤
畢汝諧:憶曹禺
孫卓:裴文坦的故事與事故
李奎武口述 梁弘諒紀錄:我的良師益友--梁定中醫生
潘乃穆:憶母親趙瑞雲--兼記父親潘光旦
黃宗英回憶錄:命邤嘞
登錄
後才可評論.
今日熱點
中國將決定俄烏戰爭的結局
朱頭山
外資大局入局中國股市代表什麽
矽穀工匠
男人為什麽愛盯著女人的屁股看
雅酷原創
聊一聊小費文化
北美新疆妞
奢華假日,不奢華的心情
阿裏克斯Y格雷
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trader,2025投資俱樂部年會之六
BayFamily
對千百惠的懷念
野彪
新西蘭大康節目中的話,當笑話聽就好了
ShalakoW
民進黨"大罷免"翻車,0:32慘吞蛋
蛇形刁手
百姓占便宜 總理避大稅
hgwzx
暴走英倫(4)—— 打卡倫敦小資網紅地標
polebear
南美秘魯行(1) ——利馬
九月紅豆
處暑華府走, 河濱驚豔遊
超然看眾家
全家自殺
林海平兔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一周熱點
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海外感思“漢奸”式思維
SUDreamers
普川會談後, 雙方動作涉中國
BeijingGirl1
生活在兩個極端的退休同學
Y自然流露Y
都外科醫生了,還被歧視?
老X
車沒了
帕格尼尼
活明白了是怎樣一種狀態?而來 攜手同行
我生活著
美國現在是不管幹什麽的都是一堆飯桶。。
borisg
我們該打造怎樣的人生
多倫多橄欖樹
吃點會呼吸的東西—發酵食物
笨魚看世界
新蘋果樂園
舊山老鬆
習氏出巡西藏權勢熏天,聽床師們如何解讀?
蛇形刁手
中國最大的鬼城沒鬼了
世界在我心中
回鄉有感 (三)吃吃喝喝
兩問號
2025回國 重遊故地 舊影新照 (圖)
菲兒天地
advertisement
香港中文大學:曆史我們這樣走過
切換到網頁版
湘西山民
給我悄悄話
博文列表
香港中文大學:曆史我們這樣走過
湘西山民
(2012-12-15 20:32:04)
評論
(0)
當前位置:
首頁
》
這樣走過
》
周彪:魚米之鄉餓死數萬人
龔翰熊:大躍進時期的川大
嚴春友:一個小山村的“文革”記憶
周樹山:土改的民間記憶
楊崇誠:空軍青年軍官在反右中的悲劇
謝秉芳:小山村的連環怨案
尹育民:她的死與我有關
張廣友:反“五風”親曆記
張鳴:我的“大批判組”生涯
黃艾禾:1957年薛毅上書反對幹部終身製被勞改
喬海燕:白麵包的故事
喬海燕:一個紅衛兵的葬禮
尹俊屏:一場驚心動魄的“突發事件”
郝斌:斷崖夜鬥楊人楩
鄭光路:1958年圍剿麻雀的“人民戰爭”是如何發動的?
尹曙生:公安部門“大躍進”的台前幕後
魯誌強:我的紅旗班主任
聞久程:援越抗法的日子
潘津生:我家的《合家歡喜圖》
文濤:襄渝線上的血色青春
何蜀:在一首“反動詩”的背後
孫隴:對一個“不法富農”的判決
騰日熙博:農村“超生”的那些事
陳明遠:揭秘延安時期供給製:幹部“衣分三色”
深圳往南:你倆,不會別夢依稀
王曉明:我們怎樣成為“知識青年”?
王曉明:那十年我們如何考試?
許國申:一位曾給民工灌糞的優秀共產黨員之死
李國祺:舊日軍營趣聞
葉維麗:“兩個世界”的交叉--我的插隊經曆
啟麥:憂傷的知青:公議莊的歌
周舵 :達夫不達
啟麥:在五七幹校告別少年時代
王笑笑:我所親曆的兩次“土地革命”以及現在的反思
許國申:我的中學時代
若琴:父親的字紙
王曉明:1969,“民意”也荒唐
王曉明:1967,恐怖籠罩小城
尹育民:她的死與我有關
戴為偉:快樂琴
戴為偉:宣敘調—媽媽
林賢治:追憶與懷想
堯山壁:田濤先生
屠雨迅:我的大學生活
曹文軒:關於肥肉的曆史記憶
莫言:虛偽的教育
薛曉光:一個完整的圓
洪聲:小舅
屠雨迅:紅色的網--我的小學生活
屠雨迅:紅色的網(續)--我的中學生活
丁三:《大公報》:從張季鸞到王芸生
李國祺:文革入伍之初
趙進斌:我刻骨銘心的高考生涯
方廣錩:往事雜憶--親曆石河子“126”事件
唐燕:當年貧下中農是這樣“再教育”我們的
屠雨迅:艱難歲月
歲月·記憶
邵靖宇:早年見到的農村婚姻
邵玉珍采訪,張澤英口述:沙子營村
野夫:我目睹饑餓的知青洗劫了鎮上一家飯館的饅頭
莫言:饑餓和孤獨是我創作的財富
莫言:福克納大叔,你好嗎?
程元宇撰寫 程正渝整理:回眸我家的二十世紀
海鼎:一段傷心由“畫”出
十年砍柴:被“數字化”的老學堂
李誌剛:少年軼事
薛求知:東溝回憶三篇
十年砍柴:成為“剿匪英雄”的匪首
楊小村:我在文革初期的紅衛兵經曆(上)
楊小村:我在文革初期的紅衛兵經曆(下)
鄒雪平采訪,李玉田口述:鄒家村
鄒雪平采訪,高玉榮口述:鄒家村
韓三洲: “我們的頭發,一根也不要給魔鬼抓住”
蔡康安:票證
方廣錩:往事雜憶——老劉夫婦
陳小魯口述,徐綏之,黃曉一采寫: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一)
陳小魯口述,徐綏之,黃曉一采寫: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二)
陳小魯口述,徐綏之,黃曉一采寫: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三)
杜鈞福:西糾
旁聽生:人類大航天史下草民們的片斷簡史
李有傑采訪,錢蕙蘭口述:小邑村
章夢奇采訪,姚光學口述:釣魚台村
徐小棣:我拔“釘子”的革命史
徐小棣:北京的“69屆”
徐小棣:造假軼事
屠雨迅:白色的山——我的援藏經曆(上)
屠雨迅:白色的山——我的援藏經曆(中)
屠雨迅:白色的山——我的援藏經曆(下)
王曉明:“憶苦思甜”眾生相
洪鈐:梧桐細雨清風去——懷念女作家趙清閣(上)
洪鈐:梧桐細雨清風去——懷念女作家趙清閣(下)
孫越:1900年:北京暴亂和東正教殉道者(上)
孫越:1900年:北京暴亂和東正教殉道者(下)
鄭若麟:我的父親鄭永慧與《九三年》
孫越:普通的王小波
易原毅:我這半輩子
孫越:東正教信仰在中國
金雁:“黃埔一期”考研記
俞汝捷:我與程十發先生的交往
王曉明:我那十年的文化生活
丁東:讓思想破土而出——我這三十年
何三畏:廖伯康 我的大躍進 3小時等於20年
野夫:遺民老譚
趙文滔:罪惡的檔案
賈之坦采訪,肖開漢口述:懸鍾峪村
賈之坦采訪,楊廣月口述:王家堰村
陳共玨:我家被運動的藏書
傅冬菊:在父親傅作義身邊做“臥底”
王端陽:父親在1954年國慶時的隱憂
王巍:黨是如何改變我的人生的?
謝善實:淘黃金
章夢奇采訪,劉順芳口述:釣魚台村
王藝璿采訪,廖鏡二口述:曹家村
韋然口述、記者李菁:不盡往事紅塵裏--我的母親上官雲珠
沈寂:身世淒楚的女作家
邵靖宇:杭州的店名和招牌
吳明明:插隊記零(上)
吳明明:插隊記零(下)
舒僑采訪,謝曆德口述:雙井村
王海安采訪,王本香口述:梁孟村
趙進斌:1977年的生產隊
柳樹坪:我的父親
柳樹坪:我的母親
石江:高牆外的“渣滓洞”--安康“文革”派性集中營紀實
姚蜀平:兒女祭
高明勇:被“批準出生”的孩子
周孫:水科院一九五八年高產試驗田紀實
葉祖藝采訪,葉祖藝口述:“個人史”
李菲菲采訪,李好元口述
遇羅文:二姨
王亞非:我的文革
陶中源、胡康健:懷念父親陶葆楷先生
胡陽:我的再教育經曆
柳楊公社:我的吉林老鄉
金玉良:從一封信看丁玲“永遠對創作是不死心的感情”
周紹昌:旻姑
付聰采訪,王淑會口述:“個人史”
鄒雪平采訪,宋秋英口述:鄒家村
蔡金剛:另類烈士--大校右派蔡鐵根
陳無畏:父執趙儷生先生
李敉功:難忘馬雲鳳
喬海燕:從紅衛兵戰士到精神病患者
章夢奇采訪,彭開英口述:釣魚台村
章夢奇采訪,邱家發口述:釣魚台村
朱學勤:三十年師恩難忘
朱海平:大上海裏的小菜場
張亮:我的外婆,一個平凡的中國女人
江明懷:我的20年右派經曆
鄒雪平采訪,鄒佩義口述:鄒家村
吳文光采訪,倪美蘭口述:高家村
楊凱: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武漢截糧事件
李昌玉:塗鴉塗成“反革命”徐邦治同學
唐於:燕園點滴
羅兵采訪,俞茂立口述:長興村
章夢奇采訪,萬啟升口述:釣魚台村
白樺:我的仲夏夜之夢
柳和城:商務老檔案散失之謎兩篇
華新民:文革中的錢學森
相京:閻錫山與泰戈爾
鄒雪平采訪,杜鳳英口述:鄒家村
鄒雪平采訪,鄒佩瑤口述:鄒家村
波子:“反右”的餘震
蘇煒:鄰家長輩--憶秦牧叔叔
羅兵采訪,安轉仔口述:長興村劉家裏
鄒雪平采訪,鄒增堂口述:鄒家村
楊絳:記傅雷
亦遠:學生告密老師
柳楊公社:有半導體相伴的日子
柳楊公社:緊密團結在煤油爐周圍的日子
李連春(雲南)口述“文化大革命”
李連春(雲南)口述“大躍進”
邵靖宇:老成都的茶館文化
華新民:北京老房子裏深藏的偉人故事
sdh121212:王康年冤案真相
龐守義:知青朱克家的“文革”歲月
楊洪建:百年鐵橋話滄桑
柳楊公社:70年代上海購物記
柳楊公社:老鄰居戎葉侯
舒清亮(湖南)口述“三年饑餓”(1959-1961)
高悅啟(北京)口述“土改”(1950-1952)
孔慶玉(山東)口述“三年饑餓”(1959-1961)
廖振旅:我的右派朋友蔡德恭
老糟:文革雜憶(一)
老糟:文革雜憶(二)
老糟:文革雜憶(三)
張保和:懷念我的父親張開濟
舒清亮(湖南)口述“大躍進”(1958-1960)
李國城(雲南)口述“三年饑餓”(1959-1961)
波波:爸爸的收音機
薛攀皋:與農民競賽放“衛星”
呂轉改(山東)口述“三年饑餓”(1959-1961)
餘先堂(湖北)口述“三年饑餓”(1959-1961)
易中天:我的父親易庭源
任富田:我的高考經曆
畢航通:一九六五年的高考故事
寧彩雲口述“三年饑餓”(1959-1961)
賈之坦:外公之死
周誌德:清華雜憶(1951-1955)
周惠民:北京四中、育英和相聲
高爾泰:白頭有約
夏至雨:從北京移民到吉林
熊景明:媽語錄
邵靖宇:周大渭教授二、三事
老鬼口述 丁東 趙誠采寫:我這四十年
杜鈞福:韓念國的故事
孫昌齡:另一番景象--當年“30後”的高考與入學
李大同口述:草原歸去來
何思勇:母親教我唱歌
何思勇:舊聞二則
王宇、侯瑛、李紅旗口述 卜偉華 米鶴都采寫:紅牆邊的反革命
李楊:楊朔--死於1968
杜欣欣:胡同竄子的回憶
亦遠:俄語老師的遭遇
費明:金馬倫的“紅色”往事
莊菁瑞:一個小孩子的“九一三”記憶
費明:當年我們大院的兒童世界印象
任冬林:我與文化遺產保護
任冬林:我的中國近現代史民間文本收藏錄(1860-1997)(上)
任冬林:我的中國近現代史民間文本收藏錄(1860-1997)(下)
何蜀:電影《烈火中永生》在重慶拍外景
周七月:我找到了我裏通的那些外國們
陳徒手:文件中的王瑤
畢汝諧:憶曹禺
孫卓:裴文坦的故事與事故
李奎武口述 梁弘諒紀錄:我的良師益友--梁定中醫生
潘乃穆:憶母親趙瑞雲--兼記父親潘光旦
黃宗英回憶錄:命邤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