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舞蹈文化之藝術精神分析 作者:- |
摘要:舞蹈作為人類的一種文化現象,從一個方麵來說,它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縮影扣象征。因為不同地城、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有著不同風格和特色的舞蹈藝術必將會映射出不同的文化藝術精神。本文通過對中西方舞蹈藝術一些具體風格特點的分析,旨在研究舞蹈藝術背後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實質,為繼承傳統舞蹈,借鑒外來舞蹈,光大舞蹈精神做拋磚引玉之探討。 關鍵詞:中西方舞蹈;舞蹈文化;藝術精神 中圖分類號:J7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10)01-0110-03 舞蹈是以人體動作為語言的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它是人類在社會曆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精神財富之一,史學家認為“舞蹈是藝術之母”。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風格和特色的舞蹈藝術,必將會映射出不同的文化藝術精神。以下我們從舞蹈最基本的動作語匯、隊形調度、結構形式和文化背景等幾個方麵來分析中西方舞蹈藝術的不同風格和特色,使我們從中領略到中西方舞蹈的文化藝術精神。 一、動作語匯是形成舞蹈風格、藝術精神的基礎 就像文學的文字、話劇的語言、聲樂的鳴唱、繪畫的色彩一樣。動作是舞蹈最為重要的表情達意、抒發情感的“語言”形式,這是由舞蹈藝術的特性所決定的。對於舞蹈編導來說,用眼睛去觀察生活,用心靈去感悟世界是首要的問題,但是隻有將這種觀察和感悟到的東西用形象的人體動作表現出來才最為關鍵,隻有在此基礎上,才能用豐富多變的動作去表現多彩的世界,才能達到表情達意、抒發情感、感悟人生的目的。由於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存環境等方麵的不同,人們在長期的生活與舞蹈藝術實踐中,對舞蹈動作的認識和感受逐漸打上了民族的烙印,不同民族的舞蹈及其動作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並帶有自身獨特的濃鬱的文化藝術精神。1、在舞蹈動作的象征意義上,有著明顯的東西方差異。例如,在表現含蓄的情緒時,如我國“秧歌”舞蹈所呈現的人體動作之美主要是“含、收、擰”的特點。動作的發力點在於軀幹,上身所呈現的是從展到含的動律和動態,臂膀運動的線路是從外向內的收斂;而產生於西方的芭蕾舞等,更多表現為身體動作的展與放,臂膀的收斂也不及秧歌舞蹈中的幅度大。在表現激情的動作時,秧歌更多的會在保持“含、收、擰”的體態中來舞蹈;而芭蕾舞中人體動作的擴展性和動作幅度就會更大一些。2、中西方舞蹈,都十分重視動作在舞蹈中的作用。舞蹈作品的內容、情緒和風格主要是通過人體動作得以展現,不同的動作形式、趨向和幅度表現出不同的內容、情緒和風格,展現在作品中各有不同的特色。例如,中國古典舞動作中“欲前先後、逢左必右”的動律。就概括了中國古典舞動作的基本法則,“欲前先後”這一法則就是注重對動作韻式和韻律的表現。通俗地講,就是欲向前做動作時,先將身體和臂膀向反方向(向後)運動,然後再到達動作運動的目標。這種對動作的運用方法,更多的是為了增強舞蹈動作的韻律感和藝術效果,帶有很強的修飾作用;“逢左必右”這一法則就是注重動作的“回法兒”,和中國書法中的“回鋒”有異曲同工的藝術效果,這也是中國古典舞中最基本的動作觀。而經過幾百年錘煉的西方芭蕾舞,其動作也具有科學、係統、完整的理論基礎,十分注重以“開、繃、直、立”的人體動作為原則來表現自我和抒發情感,動作中更加要求人體的直立、高大,身體線條的修長、延伸,腿部的繃直、外開。在對待舞蹈動作問題上,中西方舞蹈的文化精神,可以歸納為:中國舞蹈所體現的是動作的韻律之美、形神兼備之美;而西方舞蹈追求更多的是動作瞬間的形式美、色彩美。 二、隊形調度是形成舞蹈風格、藝術精神的表現形式 舞蹈語言中還有一個最基本的表珊形式就是隊形調度。隊形調度是構成舞蹈最主要的手段和詞匯。這裏隊形調度是指人們在實踐中的積累和憑想象力創造出來的舞蹈隊形運動詞匯和可視性語言,是舞蹈中人們認識和反映自然形態和情感的最概括、最簡明的表現形式,它存在於整體舞蹈和動作與動作之間。人們用隊形調度描繪出舞蹈流動的線條和態勢,表現事物和情感發展的狀態和美感。然而在人類長期的舞蹈實踐中,隊形調度中也積澱了人們的觀念和感情色彩,也滲透著不同的文化內涵,因而不同的舞種會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觀念和文化精神。 中國舞蹈曆來特別講究對隊形調度的運用,以隊形調度作為情節、情緒發展的最主要的表現手段,通過舞者在舞台上的調度創造出豐富多樣、變化多端的隊形及線條,並賦予了隊形調度一種內在生命力和個性特征。例如,“龍擺尾”、“螺旋”、“絞麻花”、“太極圖”、“二馬分鬃”、“五連環”等隊形,就是從我國文化中總結概括出來的常用舞蹈隊形,由此可見中國舞蹈隊形變化萬千和隊形調度的重要意義。不僅如此,中國舞蹈的隊形調度還帶有很強的感情色彩。例如,在舞蹈家房進激、黃少淑編導的舞蹈作品《小溪·江河·大海》之中:“小溪似‘浮煙流溢’,江河像‘幹堆之雪’,大海如‘九天銀河”’,在舞蹈的隊形調度中。編導賦予了“溪、河、海”時而嬌小柔情、自由舒緩,時而洶湧澎湃、激昂向上等不同的感情色彩,體現了編導在隊形調度運用上的高深功力和非凡成就。另外,我們還可以從中國民間廣場龍舞表演中去想象和理解隊形調度在中國舞蹈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之下,從整體上看西方芭蕾舞在隊形調度運用的豐富性、多樣性以及感情色彩上不及我國,這與中西方對情感的不同表現、表達不無關係。西方重視對人的個性的發展和展示,熱情外向的性格,在舞蹈中單一的和“塊狀”隊形格局表現的相對比較充分,情感的表達也較為直白;中國人相對豐富而含蓄細膩的情感。通過舞蹈動作和表情抒發出來,給人以曲徑通幽之妙趣,以小見大之意象,其靈活性、流暢性和豐富性無不勝於前者。 三、結構是作品布局的組織安排,是形成舞蹈風格、體現藝術精神的框架 結構是舞蹈作品重要的構成因素之一,它在中國傳統戲劇中被稱為“布局”,並被認為是“戲劇之總要”。舞蹈結構是指編導根據舞蹈作品的主題思想和題材的需求,將要表現的內容通過舞蹈的段落層次、隊形的布局等形式,在有限的舞台時空中所作的組織安排和處理。使之構成一部協調而完整的結構形式,用以表現舞蹈中起承轉合、抑揚頓挫的形式和氣氛。通過這種結構形式的安排,把舞蹈中一個個段落的布局、一組組隊形的層次組織成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最終達到準確表現舞蹈作品思想內容和情緒的目的。在對舞蹈結構形式的處理上,除了一些相通的藝術規律以外,中西方舞蹈存在一些較大的差異。例如,以芭蕾舞為代表的西方古典舞蹈。在其訓練上十分注重追求科學性,幾百年前就在人體解剖學、力學的基礎上,製定了一係列合乎自然的科學 的訓練方法和規則,遵循著“模仿自然,再現真實”的理念,因此舞蹈中多采取合乎科學規律的真實再現現實場景和空間的“塊狀”結構形式,將現實中的“交響場景”運用到舞台上,“交響場景”是編導將繽紛波瀾的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場麵,以舞蹈的形式再現與舞台。因為“塊狀”結構形式的相對單一和相對穩定性,所以舞蹈中所展現出的舞台空間就會給人以相對絕對、相對靜止、變化較少之感覺,因而給人們留下聯想和想象的空間就會有限。西方舞蹈中的這種“塊狀”結構形式,也有其積極的一麵,它能夠在視覺上給人以衝擊力,在精神上給人以震撼感,符合人們對再現真實的視覺和心理體悟。以中國民族民間舞為代表的舞蹈,在結構形式上和西方舞蹈明顯不同,遵循的是“師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在結構形式和隊形安排上,打破了“塊狀”結構形式對視覺和想象的局限,結構形式不再受拘於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編導和舞者可以根據自己對舞蹈和舞台空間的理解和感悟,從情感需要出發,靈活機動地處理時間和空間,常常采用線條式、散點式、運動式的結構形式,給人以多角度、多視點的空間美、層次美之感,給人以小見大,曲徑通幽之開朗,從而達到“幾人之舞。現江河之景”的意境。在舞蹈結構安排和隊形調度中即可唱小溪,以抒“溫婉之情”;亦可舞江河。以發“豪邁之氣”。所以在舞蹈結構的安排上,中西方的舞蹈結構形式更能體現出編導和舞者的藝術風格和精神,亦可體悟中西文化不同之美妙。 |
中西方舞蹈文化區別
荷美 (2011-11-18 12:42:29) 評論 (1)中西方舞蹈文化之藝術精神分析 作者:- |
摘要:舞蹈作為人類的一種文化現象,從一個方麵來說,它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縮影扣象征。因為不同地城、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有著不同風格和特色的舞蹈藝術必將會映射出不同的文化藝術精神。本文通過對中西方舞蹈藝術一些具體風格特點的分析,旨在研究舞蹈藝術背後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實質,為繼承傳統舞蹈,借鑒外來舞蹈,光大舞蹈精神做拋磚引玉之探討。 關鍵詞:中西方舞蹈;舞蹈文化;藝術精神 中圖分類號:J7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10)01-0110-03 舞蹈是以人體動作為語言的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它是人類在社會曆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精神財富之一,史學家認為“舞蹈是藝術之母”。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風格和特色的舞蹈藝術,必將會映射出不同的文化藝術精神。以下我們從舞蹈最基本的動作語匯、隊形調度、結構形式和文化背景等幾個方麵來分析中西方舞蹈藝術的不同風格和特色,使我們從中領略到中西方舞蹈的文化藝術精神。 一、動作語匯是形成舞蹈風格、藝術精神的基礎 就像文學的文字、話劇的語言、聲樂的鳴唱、繪畫的色彩一樣。動作是舞蹈最為重要的表情達意、抒發情感的“語言”形式,這是由舞蹈藝術的特性所決定的。對於舞蹈編導來說,用眼睛去觀察生活,用心靈去感悟世界是首要的問題,但是隻有將這種觀察和感悟到的東西用形象的人體動作表現出來才最為關鍵,隻有在此基礎上,才能用豐富多變的動作去表現多彩的世界,才能達到表情達意、抒發情感、感悟人生的目的。由於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存環境等方麵的不同,人們在長期的生活與舞蹈藝術實踐中,對舞蹈動作的認識和感受逐漸打上了民族的烙印,不同民族的舞蹈及其動作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並帶有自身獨特的濃鬱的文化藝術精神。1、在舞蹈動作的象征意義上,有著明顯的東西方差異。例如,在表現含蓄的情緒時,如我國“秧歌”舞蹈所呈現的人體動作之美主要是“含、收、擰”的特點。動作的發力點在於軀幹,上身所呈現的是從展到含的動律和動態,臂膀運動的線路是從外向內的收斂;而產生於西方的芭蕾舞等,更多表現為身體動作的展與放,臂膀的收斂也不及秧歌舞蹈中的幅度大。在表現激情的動作時,秧歌更多的會在保持“含、收、擰”的體態中來舞蹈;而芭蕾舞中人體動作的擴展性和動作幅度就會更大一些。2、中西方舞蹈,都十分重視動作在舞蹈中的作用。舞蹈作品的內容、情緒和風格主要是通過人體動作得以展現,不同的動作形式、趨向和幅度表現出不同的內容、情緒和風格,展現在作品中各有不同的特色。例如,中國古典舞動作中“欲前先後、逢左必右”的動律。就概括了中國古典舞動作的基本法則,“欲前先後”這一法則就是注重對動作韻式和韻律的表現。通俗地講,就是欲向前做動作時,先將身體和臂膀向反方向(向後)運動,然後再到達動作運動的目標。這種對動作的運用方法,更多的是為了增強舞蹈動作的韻律感和藝術效果,帶有很強的修飾作用;“逢左必右”這一法則就是注重動作的“回法兒”,和中國書法中的“回鋒”有異曲同工的藝術效果,這也是中國古典舞中最基本的動作觀。而經過幾百年錘煉的西方芭蕾舞,其動作也具有科學、係統、完整的理論基礎,十分注重以“開、繃、直、立”的人體動作為原則來表現自我和抒發情感,動作中更加要求人體的直立、高大,身體線條的修長、延伸,腿部的繃直、外開。在對待舞蹈動作問題上,中西方舞蹈的文化精神,可以歸納為:中國舞蹈所體現的是動作的韻律之美、形神兼備之美;而西方舞蹈追求更多的是動作瞬間的形式美、色彩美。 二、隊形調度是形成舞蹈風格、藝術精神的表現形式 舞蹈語言中還有一個最基本的表珊形式就是隊形調度。隊形調度是構成舞蹈最主要的手段和詞匯。這裏隊形調度是指人們在實踐中的積累和憑想象力創造出來的舞蹈隊形運動詞匯和可視性語言,是舞蹈中人們認識和反映自然形態和情感的最概括、最簡明的表現形式,它存在於整體舞蹈和動作與動作之間。人們用隊形調度描繪出舞蹈流動的線條和態勢,表現事物和情感發展的狀態和美感。然而在人類長期的舞蹈實踐中,隊形調度中也積澱了人們的觀念和感情色彩,也滲透著不同的文化內涵,因而不同的舞種會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觀念和文化精神。 中國舞蹈曆來特別講究對隊形調度的運用,以隊形調度作為情節、情緒發展的最主要的表現手段,通過舞者在舞台上的調度創造出豐富多樣、變化多端的隊形及線條,並賦予了隊形調度一種內在生命力和個性特征。例如,“龍擺尾”、“螺旋”、“絞麻花”、“太極圖”、“二馬分鬃”、“五連環”等隊形,就是從我國文化中總結概括出來的常用舞蹈隊形,由此可見中國舞蹈隊形變化萬千和隊形調度的重要意義。不僅如此,中國舞蹈的隊形調度還帶有很強的感情色彩。例如,在舞蹈家房進激、黃少淑編導的舞蹈作品《小溪·江河·大海》之中:“小溪似‘浮煙流溢’,江河像‘幹堆之雪’,大海如‘九天銀河”’,在舞蹈的隊形調度中。編導賦予了“溪、河、海”時而嬌小柔情、自由舒緩,時而洶湧澎湃、激昂向上等不同的感情色彩,體現了編導在隊形調度運用上的高深功力和非凡成就。另外,我們還可以從中國民間廣場龍舞表演中去想象和理解隊形調度在中國舞蹈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之下,從整體上看西方芭蕾舞在隊形調度運用的豐富性、多樣性以及感情色彩上不及我國,這與中西方對情感的不同表現、表達不無關係。西方重視對人的個性的發展和展示,熱情外向的性格,在舞蹈中單一的和“塊狀”隊形格局表現的相對比較充分,情感的表達也較為直白;中國人相對豐富而含蓄細膩的情感。通過舞蹈動作和表情抒發出來,給人以曲徑通幽之妙趣,以小見大之意象,其靈活性、流暢性和豐富性無不勝於前者。 三、結構是作品布局的組織安排,是形成舞蹈風格、體現藝術精神的框架 結構是舞蹈作品重要的構成因素之一,它在中國傳統戲劇中被稱為“布局”,並被認為是“戲劇之總要”。舞蹈結構是指編導根據舞蹈作品的主題思想和題材的需求,將要表現的內容通過舞蹈的段落層次、隊形的布局等形式,在有限的舞台時空中所作的組織安排和處理。使之構成一部協調而完整的結構形式,用以表現舞蹈中起承轉合、抑揚頓挫的形式和氣氛。通過這種結構形式的安排,把舞蹈中一個個段落的布局、一組組隊形的層次組織成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最終達到準確表現舞蹈作品思想內容和情緒的目的。在對舞蹈結構形式的處理上,除了一些相通的藝術規律以外,中西方舞蹈存在一些較大的差異。例如,以芭蕾舞為代表的西方古典舞蹈。在其訓練上十分注重追求科學性,幾百年前就在人體解剖學、力學的基礎上,製定了一係列合乎自然的科學 的訓練方法和規則,遵循著“模仿自然,再現真實”的理念,因此舞蹈中多采取合乎科學規律的真實再現現實場景和空間的“塊狀”結構形式,將現實中的“交響場景”運用到舞台上,“交響場景”是編導將繽紛波瀾的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場麵,以舞蹈的形式再現與舞台。因為“塊狀”結構形式的相對單一和相對穩定性,所以舞蹈中所展現出的舞台空間就會給人以相對絕對、相對靜止、變化較少之感覺,因而給人們留下聯想和想象的空間就會有限。西方舞蹈中的這種“塊狀”結構形式,也有其積極的一麵,它能夠在視覺上給人以衝擊力,在精神上給人以震撼感,符合人們對再現真實的視覺和心理體悟。以中國民族民間舞為代表的舞蹈,在結構形式上和西方舞蹈明顯不同,遵循的是“師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在結構形式和隊形安排上,打破了“塊狀”結構形式對視覺和想象的局限,結構形式不再受拘於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編導和舞者可以根據自己對舞蹈和舞台空間的理解和感悟,從情感需要出發,靈活機動地處理時間和空間,常常采用線條式、散點式、運動式的結構形式,給人以多角度、多視點的空間美、層次美之感,給人以小見大,曲徑通幽之開朗,從而達到“幾人之舞。現江河之景”的意境。在舞蹈結構安排和隊形調度中即可唱小溪,以抒“溫婉之情”;亦可舞江河。以發“豪邁之氣”。所以在舞蹈結構的安排上,中西方的舞蹈結構形式更能體現出編導和舞者的藝術風格和精神,亦可體悟中西文化不同之美妙。 |